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3 19: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下图为地球内部局部地区地震波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正确的是(  )
A.甲为横波,传播速度高于乙波
B.甲为纵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C.乙为横波,传播速度持续加快
D.乙为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图中①层是(  )
A.软流层 B.地球外核
C.岩石圈 D.上地幔顶部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圈层厚度最大的是(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为生物圈
B.②圈层中陆地的厚度较海洋大
C.纵波不能穿过③圈层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曲线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甲、乙表示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对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厚度分布均匀
B.②层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层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层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6.关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深源地震时,地震波向上经过甲,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减慢
B.地震波依次经过①②圈层,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连续加快
C.横波的速度比纵波快
D.经过乙后,纵波消失,横波速度减慢
下图为辽宁省鸭绿江上游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地理事物,属于岩石圈的有(  )
A.瀑布、森林 B.峡谷、山脉
C.蓝天、峡谷 D.瀑布、山脉
8.图示景观说明了(  )
A.图中涉及的圈层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B.图示岩石圈连续不规则,与其他圈层互不联系
C.图示圈层受重力能、太阳辐射能作用
D.图示景观只涉及地球内部圈层无外部圈层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第9题。
9.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10.下图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字母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其中C表示________界面,该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变化是________。
(3)图中D表示________界面,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E处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填选项)(  )
A.① B.②
C.③ D.④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2021年11月20日16时52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的(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③圈层
B.地震来临的时候,S波先到达地面
C.地球在约2 900 km深度以下为固态
D.②圈层的顶部和①圈层的全部构成了岩石圈
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地/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4.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分布特点是(  )
A.中部地区变化大 B.中间厚,四周低
C.北部薄,南部厚 D.东部地区最薄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那么0千米应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古登堡界面 D.莫霍界面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虚线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完成7~9题。
7.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自然环境
8.据图可知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漂浮、沉降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9.地球各圈层中(  )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3月20日17时9分46秒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0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是60 km。
材料二:下图为部分地球圈层示意图。
(1)图中属于地壳范围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层的下界面是________(填字母),该界面的深度与海拔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0级为此次地震的________。地震发生后,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当地震波到达地面时,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________。(上下颠簸/左右摇晃)
(3)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4)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说出这几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快,由图可知,甲波比乙波速度慢,故甲为横波,乙为纵波;甲为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乙为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第2题,由图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①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
3~4.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由图中的数据可知,①位于大气圈中;-33千米为莫霍界面所处的位置,②位于-33千米以上,应为地壳,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③位于上地幔,可判断为软流层;-2 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所处的位置,可判断④、⑤为地核,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地核的厚度约为3 471千米,地幔厚度约为2 867千米,最厚为地核,地幔次之,地壳最薄。第4题,图中显示①圈层为大气圈,A错误;②圈层中陆地的厚度较海洋大,B正确;③圈层在地幔层,纵波能穿过,C错误;④圈层为外核,物质状态为熔融状态,D错误。
5~6.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①层为地壳,厚度分布不均匀,陆壳较厚,洋壳较薄,A错误;②层代表地幔,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B错误;③层代表外核,在高温和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正确;④层代表内核,是由铁和镍组成,D错误。第6题,甲为莫霍界面,发生深源地震时,地震波向上经过甲,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减慢,A正确;读图可知,地震波依次经过①②圈层,横波和纵波的速度不是连续加快的,B错误;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C错误;经过乙后,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D错误。
7~8.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瀑布属于水圈,森林属于生物圈,峡谷、山脉属于岩石圈,蓝天属于大气圈。第8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与其他圈层相互联系,B错误;四大圈层受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影响,C正确;图中外部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有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所以该景观既有内部圈层也有外部圈层,D错误。
9.答案:A
解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生物圈。
10.答案:(1)横 纵 (2) 莫霍 明显增加
(3)古登堡 消失  突然下降 液 (4)A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2)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C表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C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明显增加。(3)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D表示古登堡界面,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根据横波和纵波的特点,说明E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4)由所学知识可知,纵波波速要大于横波波速,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纵波先突然减小,后增大,①图符合该特点,表示海底储有石油。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该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图中显示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3 km左右,故震源位于①圈层-地壳,A正确;②圈层属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属于地幔,深度为33 km~2 900 km之间,故B错误;③和④属于地核,深度更深,故C、D错误。第2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炙热的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应该是②圈层,故A错误;图中显示S波速度较慢,在2 900 km深度时消失,为横波,P波速度较快,能穿至地核内部,属于纵波,地震来临时,纵波传播速度快,因此先感受到P波,故B错误;纵波P能穿过固液气三态,在2 900 km时速度突然下降,固体传播速度最快,可判断2 900 km以下不是固态,故C错误;由题1可知,②圈层为地幔,其顶部是坚硬的岩石,与①圈层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故D正确。
3~4.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都是纵波(P波)速度大于横波(S波),A不符合题意;横纵波都在地/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地球表面纵波的速度大约为8 km/s左右,横波的速度大约为4.4 km/s,速度大于月球表面,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地震波只有一处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5~6.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地壳厚度北部高,南部低,B、C错误;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地壳厚度变化最大,A正确;根据图中数值,可以看到,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错误。第6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和地幔之间有一个莫霍界面,换句话说就是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界面。
7~9.答案:7.D 8.A 9.A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F和软流层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8题,据地球圈层结构可知,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因此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并且飘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第9题,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机勃勃;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10.答案:(1)②+③ a 海拔越高的地区,下界面深度越深
(2)震级 上下颠簸
(3)特点: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
具体表现: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9~41千米,所以图中属于地壳范围的是②+③,地壳的下界面是莫霍界面,对应图中的a,该界面的深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海拔越高的地方,下界面的深度越深。(2)由所学知识可知,7.0级为此次地震的震级;结合所学知识,地震发生后,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所以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3)地壳的厚度总体上与地势呈正相关,所以地壳的厚度不均。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陆地部分地壳可分上下两层,比较厚,平均33千米,海洋部分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4)据图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通过水体的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