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数据的数字特征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数据的数字特征: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优势与不足;
2、掌握求和符号在方差中的运用,并能用其推导方差的性质;
3、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分析素养.
教学重点:
求和符号的运用及方差的计算与性质.
教学难点:
方差的计算与性质及选择恰当的数字特征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某校为了普及冬奥会的知识,举行了一次知识竞赛,满分为10分.已知学生得分均为整数,成绩达到6分及以上且9分以下为合格,达到9分及以上为优秀.这次竞赛中,甲、乙两组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回答如下问题:
问题1:你认为哪一组的成绩更好?请给出理由.
预设答案:支持甲,可以参考合格率、优秀率;支持乙,可以看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等.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引导.
问题2:根据这个实际问题的相关数据,整理出数字特征,列表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选择数字特征进行分析,体会数据分析思想.开放性问题,希望激发学生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更加符合实际,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出方差,既是复习,也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研究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数字特征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二、方差及其性质
问题3:你能否将上面提到的数字特征分类吗?
预设答案:之前的数字特征都是衡量数据的集中程度,那么怎样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呢?
追问:哪些数字特征可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适时复习极差的含义以及极差的优缺点.
问题4:请你借助求和符号来表示方差,并探索方差的性质.
思考:
①用求和符号表示方差:.
②如果a,b为常数,则的方差为多少?试用求和符号推导.
③如果两个班的考试成绩甲班的方差大于乙班,是否说明甲班的成绩不如乙班好?请举例说明.
④介绍标准差,类比方差,整理标准差的符号表示及性质.
⑤用或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完善数字特征表格:
【设计意图】
极差与方差一直都是学生熟悉的,因而符号表达及性质的推导是重点,可以让学生推理,在具体推理演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与数学运算能力.梳理成表格的形式一目了然,是上节课内容的延续,也是学习方法的积累.
三、例题应用
例:计算下列各组数的方差.
(1)18.9,19.5,19.5,19.2,19,18.8,19.5;
(2)2,2,2,3,3,3,3,4,4,4,4,4,5,5,5,5,5,5,6,6.
思考:
①有没有简便算法?
②观察问题(2)中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先整理吗?
解:(1)将每一个数乘以10,再减去190,可得
-1,5,5,2,0,,5.
这组新数的平均数为
,
方差为
.
由此可知,所求平均数为19.2,方差为.
(2)可将数据整理为
每一个数都减去4可得
这组数的平均数与方差分别为
因此,所求平均数为4,方差为.
【设计意图】
虽然只是数据的计算,但是性质的运用却可以使之简化,运算能力的培养也就逐步形成.
四、课堂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B第3题)
记100,100,300,500,500的平均数为a1,标准差为b1;200,200,300,400,400的平均数为a2,标准差为b2,比较a1与a2的大小,b1与b2的大小.
参考答案:a1=a2,b1>b2.
2.(课本第88页习题5-1B第2题)
已知x1,x2,…xn,的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且yi=xi+2,i=1,2,…,n.求y1,y2,…,yn的平均数与方差.
参考答案:12;9.
五、课堂小结
1. 理解数据的数字特征;
2. 会用求和符号表示与推导.
六、布置作业
1. 阅读课本第67页6用信息技术求数据的数字特征;
2. 课本第67页练习A第3题,课本第87页习题5-1A第4题;
3. 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课本第89页习题5-1C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