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韵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以及琴歌《阳关三叠》,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学会吟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2、过程与方法:使用感受、欣赏、体验、合作、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以及练唱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和激发对古代音乐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中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古代秀才必须具备“琴棋书画”四艺,琴排在第一位。古琴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的乐器。琴是中华正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古至今伴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到知音钟子期,留下高山流水的佳话,诸葛亮城墙上挥手弹琴,用一张古琴演绎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大军。战国时代有个音乐家,对着黄牛弹奏高雅的曲子,牛无动于衷地低头吃草,这就是“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的来历。今天,我们学习以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名作“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谱写而成的歌曲《阳关三叠》,领略一下古琴音乐的魅力。
二、欣赏感受
1、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第一叠《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我们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了解古琴特色:高雅、古朴、含蓄、悠远、情意绵绵。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流传至今。
2、欣赏琴歌《阳关三叠》琴歌,即抚琴而歌,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阳春白雪》就是春秋时期的一首著名琴歌。琴歌作品很多,其中不乏优秀者,如《秋风词》、《关山月》、《阳关三叠》、《苏武思君》、《渔歌》和《胡笳十八拍》等。
3、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启发提问:在歌曲中共听到了几次基本相同的旋律?将同一段基本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三、了解歌曲相关知识
1、歌曲简介歌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谱写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2、王维简介唐诗人王维(公元 701— 761),他精通音乐,做过大乐丞,他在写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存诗约 400首。晚年“弹琴赋诗,傲啸终日”。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三叠”的含义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是指由一个基本曲调稍作变化反复演唱或者演奏三次4、歌曲主题分析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谱曲入乐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四、聆听感受并分析歌曲。
1、提问歌曲的情绪、节奏、速度等要素各是怎样的?
2、歌曲分析情绪 古朴、深沉略带惜别的伤感节奏 舒展速度 中速稍慢情感 惜别之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3、歌曲调式、节拍节奏歌曲的调式:为五声调式以 拍为主的混合拍子,四四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4、歌曲旋律分析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旋律前面主歌部分旋律级进、节奏平稳规整,力度稍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后半段八度大跳、下行,舒展紧凑,更富有激情,表达对友人无限留恋的真挚情感
五、学唱歌曲
1、跟音乐学唱一遍
2、学习歌曲难点附点四分、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八度大跳:“遄行,遄行
3、学生跟老师伴奏练唱歌曲 2--3遍,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4、学生跟音乐练唱歌曲。教师及时给与评价。
5、分组练唱女生唱一遍,男生唱一遍,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6、接龙演唱,男生 1、3句,女生 2、4句,及时评价与纠错。
7、教师打拍子,学生跟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阳关三叠》这首传统古曲,自唐开始传唱至今,是文学与音乐的紧密融合,惜别忧伤的词曲升华了友情的意义,美妙无比的旋律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宛如天籁之音,弥漫在我们心中。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多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古代歌曲听一听,让我们继续将这优秀古代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
七、课下作业
创作歌曲: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谱曲,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演唱。
八、全体学生起立,跟老师的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惜别之情,进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九、结束课堂,师生再见。
课后反思
通过对鲁教版七年级下册华夏古韵单元中《阳关三叠》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感受颇深。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精心备课、制作课件、查阅资料、设计教学环节等,觉得有很多收获,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们给与批评指正,从而改进提高今后的课堂教学。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熏陶,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惜别之情并学会了歌唱《阳关三叠》第一叠,基本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七年级的孩子是一群充满灵气的可爱的孩子。本节课通过设计课件从而让学生对音、诗、画的感受同步进行,有助于了解感受古人的离别之情。本课的导入部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在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以及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理解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表现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本课对歌曲内容,表现歌曲的情感主题上分析的多一些,让学生充分了解友人之间的真挚的惜别之情。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
去关外服役而作,谱曲入乐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在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中,启发引导学生了解三叠的含义,感受歌曲中表现的送别之情是怎样在反复吟唱中变得愈来愈强烈。让学生分组、接龙、集体演唱,用不同形式表现《阳关三叠》。不足的地方很多,一是课下找了很多影像资料,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放完,古琴曲《阳关三叠》、琴歌《阳关三叠》只听第一叠,要是全听完就好了;二是没有古琴乐器让孩子观察,实物感受一下古琴的音质特色;三是学唱环节没有大胆的让个别生演唱展示一下,看看个别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四是八度大跳唱的不够好,高音唱的不够准,还需要加强练习。这节课,制作音频时,由于技术原因,音频的整体音量较小,得需要放到最大才能听见。观看时敬请老师们谅解。总之感觉不足的地方很多,不一一表述了。希望今后与时俱进,多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