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重点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难点
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方法
谈话发、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4分钟)
1.课件出示词语: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万物复苏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 冬日暖阳 鹅毛大雪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请一起读读这些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是啊,这些词描写出了四季的不同景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更替是自然的法则,却给我们呈现出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跟随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脚步,去欣赏她笔下的四季之美。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四季之美
1.打开书,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一起来读一读这四句话吧。
师:这几句话也是每一段的中心句,用笔画下来。这个中心句就告诉我们这一段要写哪个季节,通过预习我们也了解到,这篇课文是这个单元最短的一篇文章,全文只有299个字,但是呢,她写的时间跨度是最长的,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全部都写了,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来看中心句。(课件出示中心句)我们读一读,看你有什么发现?
3.师:直接告诉老师,写的哪几个时间段?同学们很会读书,那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你还发现了什么?
4.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每段的结构是一致的,都围绕着“美”这一主题来进行描写,这就是散文的特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本,深入品味四季之美
1.学习“春天的黎明”,感受春天的黎明的美。
(1)发现美。
师:那作者认为春天的黎明最美的景物有哪些?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圈出课文写了哪些景?
预设:
春天黎明的美景:天空、彩云。
(2)感受美
①有谁愿意为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1自然段。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春天黎明的美?
师总结: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写出了天空颜色的变化。)
②天空颜色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抓动词和叠词)这些说明什么?
师总结:动词:泛着、染上、飘着;叠词:一点儿一点儿。说明天空颜色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天空的动态美。
(3)表达美
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的黎明你可以怎样形容?
2.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总结学法:
发现美(找美景)、感受美(抓关键词)、表达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3.请同学们利用表格运用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余下的三个季节。10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清纳少言的脚步,感受了她眼中四季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读了课文我们会发现,作者所写其实都是很平常的事物,但是能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独特的美,这也说明作者是一个观察细致、情感细腻的人。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
五、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四季里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