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一)
【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________、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________、易于生态________且难以________的区域。
2.分布: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________、林牧、________等复合交错带。
二、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________以西、日月山以东、________以南、________以北。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________、半湿润向________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脆弱生态的原因
地理要素 特性及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较为________ 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降水集中________季节,且多________ 雨季加剧________,________季降水少不利于植被恢复
黄土土质________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土质________,具有明显的________节理 遇水易分解,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地形沟壑纵横 ________________ 易受到________的侵蚀
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________加剧 环境破坏后________复
三、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面积________,时空分布________。
2.自然灾害多发:________、以及洪水和________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3.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面积________,肥力________,土地生产力下降。
【预习自测】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自然原因是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植被破坏严重
2.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A.③⑤ B.③① C.①④ D.②⑤
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3-5题。
3.花园口站年径流量及输沙量总体变化趋势是
A.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增大 B.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减小
C.年径流量增大,输沙量减小 D.年径流量减小,输沙量增大
4.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上游植树造林 C.流域降水增多 D.上游修建水库
5.该变化可能导致下游地区
A.河口三角洲增长减慢 B.淤积增加,河床抬升
C.洪涝灾害加重 D.土地荒漠化
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水土流失的分布及其成因
【情境】下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及延安、重庆的气候统计图,分析思考:
【问题】
(1)归纳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形区。
(2)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共同特征。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情境】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问题】
(1)指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规律总结】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对点训练】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2题。
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2.下图是几位同学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 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4.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 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为渭河的一级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是一条经常发生高含沙洪水的河流。流域内人类活动区域差异大,水土流失严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城及不同时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
(1)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北洛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请说明其原因。
(2)简析北洛河流域林地在1998~2010年快速增长的原因。
(3)简述图示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北洛河水文的影响。
(4)据监测,北洛河上游的输沙量呈下降态势,除人工植被变化外,推测其他人为措施的影响。
真题研析
(2018全国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城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重和汾川河流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五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活动导引
教材P25活动
1.实验一:在瓶子、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装带有枯枝落叶表土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最少;装细沙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最多;装黏土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居中。因此土质疏松易导致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增加可减轻水土流失。
实验二: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瓶子高度从20厘米抬高到60厘米,同一土质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都大幅度增加。因此,地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2.在瓶子、喷壶高度和各瓶子中土质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三个瓶子的喷洒时间,研究不同降水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两个瓶子中装有同等数量的细沙,在其中一个瓶子细沙上覆一层杂草。在瓶子、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植被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教材P28活动
1.
2.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为增加粮食产量,需要更多劳动力垦荒扩地。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口增长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3.垦荒、开矿、樵柴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十年来,当地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以遏制,黄河含沙量大为减少。
思维导图
限时训练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左为无定河流域水系结构示意图,右图为1933-2012年无定河径流变化示意图。
(1)分析无定河水质清浊不定的自然原因。
(2)说出无定河干流南北两侧地形的差异并简述理由。
(3)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定河流域径流量减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一)
【预习自测】1.C 2.A 3.B 4.D 5.A
【问题探究】
1.(1)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地区。(2)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
2.(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变深、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就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这一过程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变差,土壤更加贫瘠,水土流失加剧。(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减弱地表径流,减少流水侵蚀导致的地表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机械化耕作和农田灌溉。不利影响: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
【对点训练】1.D 2.A 3.B 4.A
5.(1)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多垂直节理,表土质地松软易崩塌;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降水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降水变率大。(2)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提高,造林积极性高;国家政策支持;经济林木比重高,既环保又增收。(3)土壤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大,流量季节变化减小。(4)水库调水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沙分布;修筑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改变了水沙形成条件。
【真题研析】1.B 2.B 3.D
[解析]第1题,植被覆盖率大幅度增加,能减轻流水侵蚀,减少河水含沙量。
第2题,第5次降水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4次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③对;植被无变化,因此植被截留无变化,④错。故B项正确。
第3题,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说明河床、沟谷、裸露坡面的产沙量已很少,其原因是这些区域的疏松沙土已被前4次降水形成的洪水侵蚀。前5次降水已使植被覆盖坡面的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土层疏松。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使植被覆盖坡面“不堪一击”,导致大量沙土被冲刷,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项正确。
【限时训练】1.C 2.C
3.(1)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的变化大,流水的侵蚀、搬运等作用强弱变化大;无定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流经地区,植被稀疏,保沙保水能力差.因此河流的含沙量变化大,水质清浊不定。(2)地形差异:北侧:地势相对平坦的高原; 南侧:地势起伏较大、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沟壑; 理由:南岸支流多、北岸支流少。(3)主要原因:农业灌溉用水增加;人口增加,工业、生活用水增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导致河流流量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