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常考题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震动(zhèn) 闷雷(mèn)
B.鼎沸(dǐng) 哀号(háo)
C.霎时(chà) 薄雾(bó)
D.隆隆(lóng) 踮着脚(diǎ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潮水 翻滚 顿时 若隐若现
B.逐渐 崩塌 犹如 慢天卷地
C.地震 霎时 牵手 山崩地裂
D.坑洼 庄稼 葡萄 人声鼎沸
3.下列对《鹿柴》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维所写,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C.作者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D.作者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4.下列修辞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把水浪比作水墙,形象地突出水浪翻得很高的情景。
B.“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钱塘江的样子,十分形象有趣。
C.“(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更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浪潮比作战马,形象地突出水浪奔流的速度很快、很迅猛的情景。
5.下列不是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这一话题的一项是( )
A.我发现有同学在上学路上随意把口香糖吐在地上。我过去提醒他把口香糖捡起来丢在垃圾桶里。
B.我发现有个餐馆门前的笼子里有几只野生保护动物。我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C.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火。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D.如果家里冰箱里的剩菜放了时间久了,我建议爸爸妈妈把剩菜倒掉。
6.下列对《花牛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描写草地上的花牛或坐或走或卧或眠的各个情景,表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C.这首诗中“小尾巴甩得滴溜溜”这个动作令我们感受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D.这首诗中“做梦”和“偷渡”是夸张的修辞,做梦可以梦到很多东西,偷渡则给人神秘之感,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这两处拟人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7.下列词语与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形容时间极短。(霎时)
B.短促而频繁地振动。(震动)
C.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屹立)
D.急速地流过来。(涌来)
8.下列对《繁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B.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C.通过对星空、繁星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作者也通过写景抒发了淡淡的离情。
D.作者写天空的繁星,客观地描绘自然景色,而没有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客观景物中,没有赋予主观的色彩。
二、填空题
9.比一比,再组词。
据( ) 忧( ) 慎( ) 震( ) 提( )
剧( ) 犹( ) 填( ) 振( ) 堤( )
10.填写合适的量词。
一( )薄雾 一( )白线 一( )水墙 一( )战马
一( )银毯 一( )新谷 一( )后门 一( )剪秋罗
11.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人山人( ) 人声鼎( ) 风平浪( ) 水天相( )
山( )地裂 坑坑洼洼 月( )闪闪 月( )团团
(1)我和阿妈走过( )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 )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 )。
(3)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4)刚开始,江面上还是( ),不一会儿,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浪潮飞奔而来。
(5)村道已经修补过,( )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12.按课文内容填空。
(1)《走月亮》通过描述“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物的情景,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_______以及走月亮时的___________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__________。
(2)《繁星》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按照_______的顺序,描写了作者在不同_________、不同________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3)《花牛歌》的作者是__________,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 的花牛。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填写正确的关联词语,然后再写一句话。
______是倦了,_____驮着斜阳回去。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运用的 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再写一句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
(3)《观潮》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写得生动具体。读课文《观潮》,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查字典。
“昂”字是 ( )结构,共有( )画。字典里有三种解释:A.仰;B.精神振奋;C.(价钱)高。在“昂首”一词中应该选( )种解释。我能再用其他两种意思,各组一个词,它们是:( )( )。
三、现代文阅读
青海湖
青海湖到了,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juàn juǎn)。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 zàn zhàn),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jǐn jǐng)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水平面3197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远方……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显得分(fēn fèn)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 任心湖在关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shè),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hān)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15.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画卷____(juàn juǎn) 深湛_____ (zàn zhàn) 锦____ (jǐn jǐng) 缎 分______(fēn fèn)外
1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震慑:_______
酣畅淋漓:_________
17.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把青海湖比做____ 、_____。这样写突出了青海湖的______特点。
18.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分别指:黄灿灿的油菜花、______和______。
阅读理解
秋天的田野
十月的田野,景色多么迷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清晨,白蒙蒙一片,似薄纱的雾气笼罩着田野,好像在给水稻最 后的滋润。太阳出来了,眼前金黄一片,饱满的稻穗低着头,把稻秆压弯了。露珠挂在稻粒上,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好似无数珍珠。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午饭过后,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手拿闪着银光的镰刀,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头,开始抢收。汗水在他们脸上流淌,他们也顾不得擦一下。“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汇成了一支田园交响曲。这声音多么动听,多么欢快呀!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一夜之间,站立的稻子都睡在了地上,像平铺了一层地毯。田野变得非常宽广。又过了一段时间,睡在地上的稻子不见了,出现了一片绿色。呀!原来是绿油油的麦叶。麦叶又细又长,又柔又嫩,它们吮吸着晶莹的露珠,争先恐后地生长, 好像在比谁长得最高,长得最快。 前面有块凹地,我上前一看,那里种满了蔬菜:火红的辣椒、翠绿的青菜、簇拥而生的草头……我拔起一棵青菜,它的根就像老爷爷的胡子,那叶子和菜柄就像一个个乒乓球拍。 多么迷人的秋天田野呀!
19.文章写了人们“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头,开始抢收”,人们抢收什么?( )
A.稻子 B.麦子 C.蔬菜 D.水果
20.文中的“田园交响曲”指什么?( )
A.流水声 B.风声 C.割稻子的声音 D.麦子拔节的声音
21.文章主要写了( )的景象。
A.农民忙碌 B.田野丰收 C.菜园生机勃勃 D.麦田生机勃勃
22.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
A.分—总 B.总—分 C.分—总—分 D.总—分—总
23.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各举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24.写作练笔。
你有没有感到非常幸福的时刻?请你好好在记忆的匣子里去寻找,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读准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A、B、D正确。C:霎时(chà 改 shà)
注意“闷”是多音字,读“mèn”是密闭;不透气的意思,可以组词:愁闷、闷闷不乐等;读“mēn”是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不吭声;不声张等意思,可以组词:闷热等。
“号”是多音字,读“háo”是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大声哭的意思,可以组词:哀号、号叫等;读“hào”是名称;标志;信号等意思,可以组词:称号、型号等。
“薄”是多音字,读“báo”是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淡;冷淡;不肥沃的意思,可以组词:厚薄等;读“bó”是微;少;弱;看不起;慢待等意思,可以组词:薄雾、薄礼等;读“bò”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可以组词:薄荷。
“鼎”、“隆”是后鼻音。
2.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中易错字字形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识记与积累。
A书写正确
B慢天卷地——漫天卷地
C书写正确
D书写正确
3.A
【详解】诗词诗词赏析。
A项错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
4.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分析和理解,仔细分析原句内容以及相应的修辞手法,可以得出分析不正确的是B项,“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把钱塘江当成人来写,比喻句是有本体和喻体的句子,这句话并没有。
5.D
【详解】此题考查口语交际主题的的理解能力,“我们与环境”这一话题主要在于“环境”二字,比如不乱扔垃圾、植树护林、城市尾气排放等等,选项D和环境没有关系,和身体健康有关。
6.D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课文的理解。
《花牛歌》通过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坐、在草地里睡、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做梦,表现了花牛悠闲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选项D中,“做梦”和“偷渡”是拟人的修辞,做梦可以梦到很多东西,偷渡则给人神秘之感,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这两处拟人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7.B
【详解】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A.形容时间极短:霎时。正确;
B.短促而频繁地振动:颤动,而不是震动,不正确;
C.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屹立,正确;
D.急速地流过来:涌来,正确。
8.D
【详解】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繁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所以AB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9. 根据 担忧 慎重 震动 提示(提防) 剧场 犹豫 填空 振作 大堤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书写时要注意“据、剧、忧、犹、慎、填、震、振、提、堤”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0. 层 条 堵 匹 块 塘 道 穗
【详解】本道题考查量词的使用。量词就是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常见的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例如,一个男孩,一位老师,一条好汉。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例如,一只鸟,一匹马,一头羊、一条鱼、一峰骆驼。表示文艺作品的量词:封、则、首、篇、道、幅。例如,一封信、一则笑话、一首歌、一篇散文、一幅画。
层,意为:重叠起来的东西;重叠起来的东西中的一部分;重叠;重复;量词,用于可以分出层次的事物。
条,植物的细长枝;泛称条形的东西;细长的形状;项目,分项目的:分条叙述;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层次,秩序;量词。
堵,阻挡、堵塞,即不畅通。量词。
匹,比得上;相当;相配;单独;姓;用于马、骡等;用于整卷的绸或布(五十尺、一百尺不等)。
块,成疙瘩或成团儿的东西;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西;用于银币或纸币,等于“圆”。
塘,堤岸;堤防;水池;浴池;室内生火取暖用的坑;姓。
道,本义为道路。由道路之义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由道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
穗,本意是稻、麦等谷物成熟后聚生在茎干顶端的花或果实,引申指与其形状相似的装饰物,又引申作量词,用于农作物的果实。
11. 海 沸 静 接 崩 光 影 月光闪闪 月影团团 人山人海 水天相接 风平浪静 坑坑洼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积累和对字词含义的掌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积累成语,还要掌握其写法和含义,清楚其运用方向和语境。
人山人海,指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山崩地裂,意思是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坑坑洼洼,指物体表面高高低低、凹凸不平。
月光闪闪,月光看上去一亮一亮,强烈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月影团团,是指映于水中或隐约于云间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月光。
12. 亲情 喜悦、幸福 憧憬与向往 巴金 时间 时期 地点 徐志摩 活泼顽皮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要对学过的文章非常熟悉,对作者以及文学常识要有一定的积累,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也要非常熟悉,按照文章的结构进行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文的内容。
(1)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内容,《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2)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内容,《繁星》是当代作家巴金于1927年1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对星空、繁星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作者也通过写景抒发了淡淡的离情。
(3)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内容,《花牛歌》描写了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它或坐或走或卧,都悠闲散漫,自由自在。随着它的行动,草地、野花、天空、白云、悄悄移动的太阳、青翠的山峰都一一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首诗通过描写草地上的花牛行动的各个情景,表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13. 尽管 还 尽管今天下着大雨,同学们还是坚持着上学 拟人 给全诗增添了情趣和生气 烛光欢快地舞蹈着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
【详解】(1)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掌握及运用能力。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题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此填关联词“尽管……还……”;学生要在明确关联词语关系的前提下,会用关联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2)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句中作者赋予了芦苇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质显得更活泼、亲近。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全诗增添了情趣和生气。
(3)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积累积累领悟能力。在学习重要注重课文内容的积累,能很好地领悟课文内容。《观潮》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写得生动具体。读课文《观潮》,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
14. 上下 8 A 昂扬 昂贵
【详解】本题考查查字典和对字义的理解。这个字是上下结构,部首是“日”。根据自己的积累即可判断词语结构;学生需要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组词即可。
15. juàn zhàn jǐn fèn 16. 为大自然的质朴而感到十分惊讶。 因为尽兴而感到十分畅快。 17. 蓝锦缎 小姑娘的眸子 湛蓝 18. 绿茵茵的草滩 蓝色的湖水
【解析】15.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认准音调。
16.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可以用分解法,把词先拆开,给字组词,再把意思合起来理解,再结合句子具体的语言的含义来理解。
1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本句中我们要把握住比喻中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这个重点来理解。找到比喻词“似的,像是”能够较快帮助确定本体和喻体。
18.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本题应注意找出文中写的景物的颜色,找出分别是“黄、绿、蓝”颜色的事物即可。
19.A 20.C 21.B 22.D 23.比喻:十月的田野,景色多么迷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拟人: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
【解析】19.从“田野、饱满的稻穗”等词,结合前后的内容,我们理解到开始抢收的是稻子。
20.结合这一句“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汇成了一支田园交响曲。咔嚓咔嚓就是指割稻子的声音。
21.结合文章写到的内容:水稻、麦子、种满了蔬菜等可以知道是写田野丰收的景象。
22.注意分析开头、中间、结尾所写的内容来帮助分析结构。
开头:十月的田野,景色多么迷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中间:稻子里的丰收,人们收割稻子及绿油油的麦叶、蔬菜等。
结尾:多么迷人的秋天田野呀!
23.细读选文,结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特点来作答。
24.示例:每天放学回到温馨的家,一股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有时作业写到一半,我就能听到妈妈喊“开饭”的声音,这时候我是多么幸福!妈妈的烹饪水平可是一流的,同学、朋友每回在品尝妈妈的手艺时,都说我“真幸福”。饭桌上,我大口大口地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一个劲儿地夸赞妈妈的手艺,妈妈总是欣慰地笑着。我想,她也一定是幸福的。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练笔。
解答时,需要紧扣题干所呈现的现象和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再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体验与积累作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题干要求,描写出一个让人感到幸福的时刻,也就是进行细致的场面描写,在描写中让读者感受到幸福,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比如回到家发现妈妈正在做你喜欢的饭菜,雨天在路上时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为你打伞,中秋团圆围绕在爷爷奶奶的身旁听他们讲故事等等。这些素材都是以小事件来体现大的幸福。描写时注意细节处理,最好能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