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新变化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
960年
北宋建国
时空定位
960年
北宋建国
1004年
澶渊之盟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27年
南宋建立
1141年
绍兴和议
1276年
南宋灭亡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并结合情境1,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与特点。
情境1:君臣相问 忧天下之忧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举措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阅读教材48—49页相关内容,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举措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三衙)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削实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节度使虚衔化;
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路),监控各州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
◎
负责一路的刑狱
负责一路的仓储
中央派文人担任
负责一路的财赋
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又受下属的的监视
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举措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三衙)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削实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节度使虚衔化;
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路),监控各州
中央
行政:二府三司制
军事:统(三衙)调(枢密院)分离
制钱谷
财政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唐:三省六部
尚书省
中书门下(政事堂)
行政
军政
三司
枢密院
宋:二府三司
台谏
监察
御前会议
统兵权 离
调兵权 分
更戍法
禁军
定期
换驻
北宋募兵政策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衙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举措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三衙)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削实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节度使虚衔化;
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路),监控各州
中央
行政:二府三司制
军事:统(三衙)调(枢密院)分离
制钱谷
中央:三司
地方设转运司,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举措
(三)特点: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崇文抑武
文官:科举进士授
大理寺丞(正八品)
文官:中书令,尚书令
(正一品)
武官:武举中选后优者为右班殿直(正九品)
武官:
殿前都指挥使:从二品
节度使-正三品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举措
(三)特点
(四)影响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情境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强化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转对条上四事》
材料二: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
情境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强化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情境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强化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澶渊之盟: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宋夏和议: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举措
(三)特点
(四)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推动士大夫政治(文官政治)形成;
3.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3.造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和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问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问题:面对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严峻的政治局势,当时有志之士如何应对这变局呢?
二、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二、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宋神宗支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二)目的:
(三)举措
富国强兵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 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二、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二)目的:
(三)举措
(四)影响:
富国强兵
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2.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3.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二、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二)目的:
(三)举措
(四)影响
(五)失败原因
富国强兵
情境3:阅读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守旧派)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守旧派)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情境3:阅读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王安石……其实则欲籍天下之兵尽归于朝廷……括郡县之利尽入于朝廷……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而安石竭之不遗余力。不知立国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谋国也。
——陈亮(南宋)
材料四:(青苗法实施过程中)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尝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二、王安石变法
(五)失败原因:
(六)启示:
1.遭到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2.变法中执行不善,加重了人民负担;
3.推行变法操之过急;
4.宋神宗的动摇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2.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二、王安石变法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三、南宋的偏安
(一)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
1127年“__________”后,北宋灭亡;_____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_____,史称南宋。
靖康之变
赵构
临安
(二)宋金和战
1.岳飞抗金
三、南宋的偏安
(一)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
1127年“__________”后,北宋灭亡;_____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_____,史称南宋。
靖康之变
赵构
临安
(二)宋金和战
1.岳飞抗金
2.偏安局面的形成
南宋偏安
和议 时 间 内 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三、南宋的偏安
书愤五首·其一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