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7课《智取生辰纲》第2课时学案(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7课《智取生辰纲》第2课时学案(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3 07:18:35

文档简介

17. 智取生辰纲 第2课时
“助学”环节参考答案
1 、(1)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①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②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
(3)①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③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消疑心)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消尽疑心)三麻——巧下药,麻翻对方(全部放倒)
2、总结吴用等人的“智”: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人和、智用计谋。
3、A、本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表现在对天气炎热的描写。写炎热是为了使杨志与军汉之间矛盾的发展激化。B、课文写“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写,不断点染。直接写“热”的也有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凉”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C、本文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可以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更主要是能够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5、杨志过于患得患失,身为将门之后,杨志过分看重名利,丢失花石纲后还想回京复职,宁可向高俅这样的恶人求官,可见他心中只有名利没有大义,这点与林冲类似,所以他和林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结局都一样。杨志不善于为人处事,在押送生辰纲时没有与随行的处理好关系 最终导致他押运失败后大伙集体栽赃他。
“测学”环节参考答案
趣味创读,思维训练
  1.“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
  白胜这个卖酒的人居然不带瓢呢?不是叫人疑惑吗?
  根据逻辑推理:如果是散装卖给村民,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午太阳最大的时候来卖。村民都刚从地里回来,正需要来口酒解解口渴嘛!而且村民自家有瓢。但那村民自家的瓢有大有小,又怎能作为量具?难道不管舀多舀少都一个价钱?这显然太不合理。
  如果是卖给酒店的,那倒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带瓢。但为什么要赶在这最热的时候挑去?如果真的是卖给酒店的话,又怎么可以中途改卖给别人?那岂不是坏了自家的信用?文中白胜没有多赚几文钱的要求,可见这酒没有被别人预订下。
 2.“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
  这种热心过度,急于推销酒的热情,叫人生疑。也许这是个明显的破绽。(所以在电视剧中就去掉这个情节,改由向都管求情买酒。)
 3.上文写“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贼打劫客商”,后文却写那七人却毫不放在心上,毫无怀疑之心,拿来便是痛饮,是何道理?这七人的表现前后大相径庭,此时可说是胆子大得令人刮目相看了!道理无他,同伙而已。此处不可不说吴用等人操之过急,败露痕迹。
  4.在松林中,杨志是看见他们脱得赤条条的。这些人武功高强,身上肯定肌肉暴绽,绝不像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这也是比较合理的推断啊!(电视剧里的几个人确是青筋绽出啊)
  教师小结:这些漏洞也许是施耐庵的无心之过吧!所以请同学们在虚构情节时要尽量合情合理。
  这些漏洞也许是施耐庵的有意为之吧。后人点评,杨志此次押送生辰纲失败的主要原因除了“天时”(天气炎热)、“地利”(黄泥冈人迹罕至,盗匪出没)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失掉“人和”,杨志不肯以身作则、体恤下属,又得罪了两个虞候和“监工”老都管,以一人之力硬拉着14个人往前挨,实在是有心无力,早已被众人怨怅得头都大了。到了黄泥冈这里,几乎就要发生内讧,正吵得不可开交,若不是七人的出现,几乎就要现场火拼。天气如此炎热,心头又火冒三丈,就是最冷静的人也静不下心来思考问题了。所以这些蛛丝马迹没有被精明仔细的杨志发现,也许是作者从另-个角度提醒读者杨志失败的原因呢?夏邑县济阳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17. 智取生辰纲 第2课时
班级: 学生姓名:
自学——质疑——解疑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方法:
批注是阅读法、卡片法、朗读法
自测——互查——互教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行( ) 虞候( ) 嗔怪( )尴尬( )( )厮( )
朴刀( ) 恁地( ) 怨怅( ) 兀的( ) 怄( )
喏喏连声( ) 芥菜( ) 剜口割舌( ) 忒( ) 舀酒( )
罗唣( )面面厮觑( ) 聒噪( )晁盖( )三阮( )庵( )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
( )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
展示——反馈——导学
1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 “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①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有何特征?
②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①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扮作客商有何用意?
②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着了道儿?
③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2、总结吴用等人的“智”:
智用 、智用 、智用 、智用 。
3、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怎样的,请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4、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5、杨志并非无智,那么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6、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①:
②:
自测——反馈——点拨
趣味创读,思维训练:
  如果你是押送生辰纲的杨志,你有没有办法用你的慧眼发现吴用一伙貌似天衣无缝的表演?例如下面的几处描写,大家思考一下:
 1.“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
 
2.“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
3.上文写“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贼打劫客商”,后文却写那七人却毫不放在心上,毫无怀疑之心,拿来便是痛饮,是何道理?
4.在松林中,杨志是看见他们脱得赤条条的。这些人武功高强,身上肯定肌肉暴绽,绝不像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这也是比较合理的推断啊!
回顾——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