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节选自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
孤独之旅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领会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作用,领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4、领悟成长的深刻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作者介绍
曹文轩,出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等。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草房子》曾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油麻地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
自主初读 触碰孤独
1、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2、结合文中12处旁批,自读思悟,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乱窜( ) 给予( )
戳破( ) 万顷( )
掺杂( ) 觅食( )
撩逗( ) 纯粹( )
cuàn
jǐ
chuō
qǐnɡ
chān
mì
liáo
cuì
一、读一读
置之不理:
日甚一日:
歇斯底里:
一落千丈:
放在一边不理睬。
一天比一天严重。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形容下降得很厉害。
二、记一记
试结合旁批的梳理,概括杜小康心路成长之旅。
1、结合旁批,浏览课文,圈出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句。
自主跳读,理清孤独
梳理结构
开端(1):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发展(2-27):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高潮(28-49):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中放鸭、找鸭。
结局(50-52):写杜小康在芦荡中历经重重磨难后战胜了孤独,终于长大了。
合作探究 品味孤独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曹文轩
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1、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放鸭之旅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他的心路变化历程,理解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茫然和恐惧
到达目的地——芦苇荡 害怕和胆怯
在芦苇荡安静下来 孤独
在芦苇荡时间一久 不再忽然的恐慌
经历暴风雨后 长大坚强
2、再读课文,找出体现孤独的句子,试分析杜小康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品味“孤独之旅”的含义.
⑴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⑵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但他经历了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心路历程,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了。
3、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写鸭子“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作为成年人,饱经沧桑的父亲尚且对未来深感茫然和恐惧,更何况是小小少年杜小康呢 作为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到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呢?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写父亲一个劲儿地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初次面对芦荡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
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2、他是一个理解父母苦衷,为
家庭分忧的孩子。
3、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环境描写
暴风雨
鸭群
芦苇荡
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苇荡见证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暴风雨给杜小康一个成长的舞台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面对芦荡:
成长
害怕胆怯
不再恐慌
可怕
搏斗
烘托心情、渲染气氛
鸭
群
临睡时心理动作和神态
呈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 [被赶着]
真正的鸭
[无家的漂流者]
[团团围住小船]
[插 拔 重新放]
羽毛:鲜亮 稠密
公鸭蓝羽紫羽:
犹如软缎
[恐惧]
[不情愿]
一路觅食,有时朝天空叫几声
[漂亮]
[长大]
[寂寞]
衬托
杜小康
鸭 群
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
用鸭群的恐惧衬托主人公的恐慌。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
烘托害怕胆怯,芦苇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芦苇荡
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宁静美好
广阔无边
鸭群
芦荡
暴风雨
环 境
鸭子的心理其实就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它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见证了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
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课文详写了孤独之旅中的那场暴风雨,这场风雨对“我”有什么影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这场风雨中杜小康战胜了孤独,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意志和责任感,长大了,坚强了。
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
2.细节描写 对文章主题推波助澜。
3.明线和暗线交织
明线:养鸭的过程;暗线:小主人公心灵成长的过程。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子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使人迅速成长成熟这一道理。
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人物,谈谈什么是长大?
能承受巨大压力,不回避生活的艰辛,能经受寂寞的煎熬,能承担生活的责任。
2.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请结合励志名句写一段话表述。(写一片段,字数不限)
3.课外阅读《草房子》,了解杜小康后来的经历。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到达芦苇荡:害怕、胆怯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成熟
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
暴风雨后:长大、坚强
不成熟
背井离乡的孤独
↓
↓
↓
↓
别离母亲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心理变化过程
芦荡放鸭的生活之旅
心灵
成长之旅
孤独之旅
经受孤独之旅
走入孤独之旅
享受孤独之旅
失学去放鸭:无奈
安顿好之后:孤寂
到达芦苇荡:胆怯
离开油麻地:恐惧
找鸭受考验:坚强
鸭子下蛋了:惊喜
孤独中长大
板书设计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
推荐阅读:
《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