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单元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单元单元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3 07:32:43

文档简介

《秋水》 学生
课型:新授课 九年级 主备:张武 李伟华 李芳 审阅:
【学前反馈】
【目标导入】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2、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 积累文言字词以及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新知探究】
(一)、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唐以后又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另外他创作的许多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 “东施效颦” “运斤成风” “庖丁解牛”等至今为人称颂。
(二)、文体知识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基础演练】
给粗体字注音
泾流之大( ) 两涘( )
渚崖( ) 则殆矣( )
2、一词多义:
始 河伯始旋其面目 ( ) 始吾弗信( )
闻 闻道百( ) 少仲尼之闻( )
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 以为莫己若者( )
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之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我之谓也( )
4、古今异义: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 今义 : )
东面而视(古义 : 今义 : )
始旋其面目(古义 : 今义 :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 : 今义 : )
不辩牛马 (古义: 今义: )
【合作交流】
朗读课文,参照注解,整体感知文意。翻译课文,重要字词做好笔记,疑难字词句式做好记号,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组内解决不了的展示在黑板上。)
【展示提升】
学习探讨,解决问题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是怎样的?原因何在?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哪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作用何在?
【巩固梳理】
1、整理导学案。2、把握主题:文章以 为喻,说明
告诫人们
【达标检测】
1、翻译:(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秋水》选自 ,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 。与 并称“老庄”。
3、你从本文中学到了哪些成语?请摘出来并解释其现代义。 编号:9九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课 题】24、诗词五首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学生
课型:新授课 九年级 主备:张武 李伟华 李芳 审阅:
【学前反馈】
【目标导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熟读并背涌全诗,理解并积累诗中名句。
3、品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自主探究】
1、背景了解:
《使至塞上》:唐开无二十五年(737年),河迅节度副使崔奔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慰问,这道诗即途中所作。
《泊秦准》:杜牧前期颇关心政治,对当时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败,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诗人写这首诗讽刺晚唐统治者,表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无题》:一道描写感伤别离的爱情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被此思念的心情。
2、解释字词:
征蓬:
使:
晓镜:
但愁:
殷勤:
探看:
【合作交流】
1、朗读诗歌,整理诗中的生字词,丰富你的词汇量:(音、形、义)
2、熟读诗歌,把握每道诗的节奏、语气、体会其中感情
3、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每首诗的大意。
【展示提升】
赏读诗歌:
(1)赏析诗中的名句:名句各是什么?请从思想内容、意境、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使至塞上》名句 :
赏析 :
《泊秦淮》名句:
赏析 :
《无题》名句:
赏析 :
(3)发挥你的才智,把每道诗的感情(或哲理)写出来。
《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
【巩固梳理】
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
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
【达标检测】
1、背诵并默写这三道诗。
2、把你积累的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景诗写下来:
诗词五首(二)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浣溪沙》《水调歌头》
【学前反馈】
【目标导入】
1、了解词人及相关背景。2、背诵全诗,积累名句。
3、品悟词中的意境及蕴涵哲理。
【自主探究】
(一)、走近作者和写作背景:
1、《浣溪沙》:词牌名,唐代教坊曲名,共四十二字,这首词为小令,其内容为悼惜春残。
晏殊,宋代词人,一生身居显位,生活富贵,词作内容上是感时伤时伤怀,相思离别,词风温婉明丽,端庄秀雅。
2、《水调歌头》:词牌名,词前的小序,说明作词原因,领起一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该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苏轼在密州太安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 ,心情抑郁怅惘,怀念手足兄弟,作该词。
(二)、解释字词:
把:
何似:
绮户:
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何事:
婵娟:
香径:
【合作交流】
(1)读一读:1、整理词中重点词语,易出错的字词:
2、读熟全词,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2)品一品:
1、小组内比赛朗读,正好音,感情充沛,读准节奏。
2、小组内合作,疏通词的大意。
【展示提升】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该句被誉为"天然奇偶",试从修辞和意思两方面加以赏析。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什么哲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愿望?
(D)、理解每首词主要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两句话概括词的主旨。
《浣溪沙》:
《水调歌头》
(E)、读完〈水调歌头〉后,把你想到的借月抒怀的诗句写下来,看谁写的多。
【巩固梳理】
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
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
【达标检测】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捕蛇者说》 学生 编号:12
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 九年级 主备:张武 李伟华 李芳 审阅:
【学前反馈】
【目标导入】
 1.了解“说”的特点,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2.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新知探究】
简介文体和作者: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
《捕蛇者说》作者是 代著名的文学家 ,字 ,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基础演练】
(一)“我会读”(朗读)(温馨提示,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最美的风景)
要求:a 、读准字音 b 、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给加横线的词注音:
腊之( ) 挛踠( )( ) 瘘( ) 疠( )当其租入( )嗣( )
几死者数矣( )( ) 莅事者( )更若役( ) 日蹙( ) 殚( )
顿踣( ) 死者相藉( ) 曩( ) 隳突( )恂恂( ) 缶( )
谨食之( ) 以俟夫观人风者( )( ) 号呼而转徙( ) ( )
2、 齐读(各小组成员用饱满、宏亮的声音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
(一)、“我会译”(译读)(温馨提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观)
1、自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翻译下列句子 。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病矣。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君将哀而生之乎?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7)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展示提升】
1.解释加粗部分字词。
①貌若甚戚者( )         若毒之乎( )
②安敢毒耶( )           孰知赋敛之毒( )
③哀而生之乎( )         叫嚣乎东西( )
④则已后矣( )           可以已大风( )
⑤呼嘘毒疠( )           号呼而转徙( )
⑥触草木,尽死( )        以尽吾齿( )
⑦谨食之(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      乡邻之生日蹙( )
2、写出下列“而”字用法。
①黑质而白章( )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④吾恂恂而起( )
⑤而吾蛇尚存( )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 )⑦人不知而不愠( ) ⑧面山而居( )
3、写出下列“于”字的意义或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 ) 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吾祖死于是( )
4、写出“以”字的意义。
①可以已大风( ) ②今以蒋氏观之( ) ③以捕蛇独存( )   
④以啮人无御之者( )⑤太医以王命聚之( ) ⑥以尽吾齿( )
5、写出“其”字意义和用法。
①当其租入( )  ②视其缶( )③专其利( )   ④竭其庐之入( )
【巩固梳理】1.整理导学案。2、学习组长检查导学案。
【达标检测】
1、《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名,唐宋八大家是指
2、熟读课文翻译,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前反馈】
【目标导入】
1、学习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2、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3、体会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新知探究】
阅读第4 段,这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死与生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结果是“ ”,
“ ”。而蒋氏“ ”。
(2)危与安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被悍吏惊扰得“ ”。而蒋氏只要“ ”,便可“ ”;只要“ ”,便可“ ”。
(3)常危与暂危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在冒死亡问题上是“ ”。而蒋氏则“ ”,其余则“ ”。
4)先死与后死的对比:蒋氏说:“今虽死乎此, ”
通过以上对比,突出了捕蛇的好处,使主题更加明确。
【合作交流】
1、本文的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达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哪些段落是叙?哪些是议?
2、小组齐读第2 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蒋氏的遭遇
3、小组齐读第5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作者的看法?
【展示提升】小组内先齐读第4段。
1、作者很同情蒋氏的遭遇,想帮他更换差事,不再冒着生命危险捕蛇,蒋氏为什么不同意呢?
2、当听到“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为什么“大戚,汪然出涕”?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捕蛇者说》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你是“观人风者”,看到《捕蛇者说》后有何感想?(提示:可从蒋氏、作者、朝廷、观人风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感想。
【巩固梳理】
1.整理导学案。
2、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 之害以衬托 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 ”。
3、概括文中主题:
【达标检测】
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
永州之野产异蛇( ) 若毒之乎(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悍吏之来吾乡( )
谨食之( )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故为之说( )
2、作者柳宗元,字 ,唐代河东人,世称“ ”,他与 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 ”,被列为“ ”之一。 编号:1221《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学生
课型:新授课 九年级 主备:张武 李伟华 李芳 审阅:
【学前反馈】
【目标导入】
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自主探究】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停顿。
2.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列子,名 ,又称御寇, 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文体是( )
【基础演练】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下列问题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仞( ) 塞( ) 迂( )
魁( ) 荷( ) 孀( ) 龀( )
匮( ) 厝( ) 箕畚( )( ) 亡( )
2. 解释重点字词:
杂然相许 年且九十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如太行、王屋何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何苦而不平 始龀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4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 今: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 今:
何苦而不平 古: 今:
【合作交流】
朗读课文,参照注解,整体感知文意。翻译课文,重要字词做好笔记,疑难字词句式做好记号,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然后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展示提升】
理解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解释一词多义
之 汝心之固( ) 操蛇之神闻之 ( )( ) 跳往助之( )
且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有子存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聚室而谋 (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 ( )
【巩固梳理】
1.整理导学案 2.根据学习目标检测本课所学
【达标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2.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
3.《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 时期人, 学派代表人物。 编号:10
21《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学生
课型:新授课 九年级 主备:张武 李伟华 李芳 审阅:
【学前反馈】
【目标导入】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深刻寓意;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自主探究】
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2.愚公为什么移山?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请分别用原文回答)
【合作交流】
1.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用原文回答)
2.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展示提升】
仔细揣摩课文语言,把握愚公和智叟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1. 用几个词语分别概括愚公和智叟的形象特征
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3.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巩固梳理】
1.整理导学案 2.根据学习目标检测本课所学
【达标检测】
1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2.把握课文主题:本文着重塑造了 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也说明了 的道理。《捕蛇者说》练习
1、《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名,《捕蛇者说》的意思是 。唐宋八大家是指 、 、 、
、 、 、 、 。
2、给加点字注意
啮( ) 腊( ) 挛( ) 踠( ) 瘘( ) 疠( )
当( )其租入 嗣( ) 几( )死者数( )矣 莅( )
蹙( ) 殚( ) 踣( ) 死者相藉( ) 曩( ) 隳( )
恂( ) 缶( ) 谨食( )之 熙( ) 以俟( )夫( )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1)、解释下列字词
a、质( ) b、章( ) c、以( )d、啮( ) e、得( )f、以为( )g、可以( )h、已( ) i、赋( ) j、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b.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d.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e.言之,貌若甚戚者。
4.问答题(1)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写蛇之异?
(2)为什么要写蛇之“毒”?
(3)如此之毒(危险),永州的人为什么还要争着去做?
(4)蒋氏的家况如何?说明什么?作者的反映如何?说明什么?
《捕蛇者说》练习2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类活用)
得而腊之以为饵: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哀而生之乎: 汪然出涕( )
乡邻之生日蹙( )谨食之( )安敢毒耶( )
2、辨下列词的不同用法及意思
而 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吾以捕蛇独 恂恂而起
于 告于莅事者 吾祖死于是 积于今六十岁矣 苛政猛于虎
之 无御之者: 哀而生之乎: 言之 余悲之: 若毒之乎: 得而腊之 悍吏之来吾乡: 今以蒋氏观之:
毒 若毒之乎: 赋敛之毒:
以 以啮人: 以王命聚之: 以尽吾齿
腊之以为饵: 今以蒋氏观之:
吾以捕蛇独存: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争奔走焉: 时而献焉:
犯死者二焉: 不复出焉:
赋 岁赋其二: 复若赋:
入 当其租入: 竭其庐之入:
岁 岁赋其二: 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貌若甚戚者: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貌若甚戚者: 若毒之乎:
生 君将哀而生之乎: 而乡邻之生日蹙:
是 吾祖死于是   吾尝疑乎是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3、翻译句子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君将哀而生之乎?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7)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填空
(1) 课文的中心句 表明作者写作动机的一句是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___________”相对比;以他“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____________ ”相对比;以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4)、蒋氏用对比的方法回答作者向他提出的问题,具体说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请用原文回答:
回顾过去,六十年以来,乡邻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怎样:

从现在的情况看,乡邻们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怎样:
(5)、从《捕蛇者说》全文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毒蛇之害衬托
用乡邻的生活之苦与捕蛇者的生活的“乐”对比突出
的主题
5. 阅读《捕蛇者说》3——5节。
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向吾不为斯役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
E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而吾以捕蛇独存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中的“是”指的是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宗元虽然被贬永州,但他依然关心百姓的疾苦,同情百姓的遭遇;虽然他有职而无权,但依然积极寻求帮助百姓之法。文中哪些语句能透露这些背景信息 请摘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中“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这句子中的“是”和“之”这两个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6.选文第一段写了蒋氏血泪陈述,通过哪几方面的对比,表明了蒋氏对于捕蛇的差役怎样的看法?作者通过蒋氏的悲痛的哭诉,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对比:① 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十室九空”“非死则徙”
②以他“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和“乡邻们被悍吏袭扰得鸡犬不宁
③以他“一岁犯死者二焉”和乡邻们“旦旦有是”
蒋氏的看法: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作者揭露的社会现实是: 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
<作者写对比的目的>
7.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
8.结合文章内容看,对作者的期望,我们应该怎样理解?3`
答:关心人民的疾苦。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希望封建最高统治者能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实。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边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
(1)太医以王命聚之
(2)言之
(3)君将哀而生之
(4)若毒之乎
(5)悍吏之来吾乡
(6)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 “而”的用法有:A 表并列关系 B 表修饰关系 C 表转折关系 D 表承接关系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黑质而白章 (2)得而腊之以为饵 (3)恂恂而起 (4)时而献焉
6、 解释下列特殊字词的用法
(1)古今词义
可以已大风
汪然出涕
向吾不为斯役
已尽吾齿
(2)通假字
谨食之
(3)词类活用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4)一词多义
然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赋 岁赋其二
复若赋
食 谨食之
基础能力测试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视其缶(f%u)   曩(n3ng) 殚(d4n)其地之出
B.弛(ch0)然     顿踣(b$)     生日蹙(c))
C.啮(li8)人     挛腕(lu2n w3n) 瘘(l$u)
D.隳(hu0)突   恂(x*n)恂而起   而骇(h4i)者
2.加粗字注音不全对的一项[ ]
A.腊(x9)之以为饵    熙熙而乐(l8)  以俟(s@)夫
B.当(d4ng)其租入   谨食(s@)之    死者相藉(ji8)
C.几(j9)死者数(sh))矣   退而甘食(sh@)其士之有
D.更(g5ng)苦役        然得(d6)而腊之 号(h2o)呼而转徙
3.“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用“异”,不用“毒”,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用“异”说明此蛇格外毒
B.用“异”说明与其他蛇都不相同
C.用“异”暗中伏下一个“毒”字
D.用“异”说明蛇是永州特产
4.《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
5.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________。
6.从全文看,蒋氏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________的罪恶现实,并卒章显志,以________点明主旨。
7.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________这句话中看出来。
阅读完成8~26题。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二十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解释加粗部分字词。
①貌若甚戚者( )         若毒之乎( )
②安敢毒耶( )           孰知赋敛之毒( )
③哀而生之乎( )         叫嚣乎东西( )
④则已后矣( )           可以已大风( )
⑤呼嘘毒疠( )           号呼而转徙( )
⑥触草木,尽死( )       以尽吾齿( )
⑦谨食之(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     乡邻之生日蹙( )
9.指出加粗词用法。
①哀而生之乎( )         殚其地之出( )
②向吾不为斯役( )       其印为子群从所得( )
③汪然出涕曰(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④吾父死于是(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10.写出加粗词古今义。
11.指出加粗词在文中词性的变化。
①乡邻之生日蹙( )       ②竭其庐之入( )
③殚其地之出( )         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⑤岁赋其二( )           ⑥腊之以为饵( )
12.写出下列“而”字用法。
①黑质而白章( )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④吾恂恂而起( )
⑤而吾蛇尚存( )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 )
⑦人不知而不愠( )       ⑧面山而居( )
13.写出下列“于”字的意义或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 )         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吾祖死于是( )
14.写出“以”字的意义。
①可以已大风( )         ②今以蒋氏观之( )
③以捕蛇独存( )         ④以啮人无御之者( )
⑤太医以王命聚之( )     ⑥以尽吾齿( )
15.写出“其”字意义和用法。
①当其租入( )           ②视其缶( )
③今其室( )             ④其真不知马也( )
⑤专其利( )             ⑥竭其庐之入( )
16.写出“焉”字意义和用法。
①时而献焉( )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
③争奔走焉( )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17.译句。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④苛政猛于虎也。
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文段中蒋氏大戚,是因________________,闻赋而“大戚”,________可知矣。
19.选段①中有一句话是统摄蒋氏答话全文的一个中心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为突出“复吾赋不幸之甚”,选段①运用对比。先用假设句________领出这一层,然后用乡村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接着用________又领出一层,用乡邻________与吾________对比。通过一“昔”一“今”的乡邻遭遇的不幸与蒋氏的难言之隐的“乐”对照,自然用________回答上文的________。
21.选文①中说“非死则徙尔”。这里“死”和“徙”都是什么原因?________ 。选段中________一句与课文二段中“专其利”相照应。
22.蒋氏捕蛇12年,“几死者数矣”,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表面上是庆幸,却蕴含着凄苦之情,乡村中十室九空,亦可谓百无聊赖,然而蒋氏自陈心曲的一大段话是一种________的情调,惟其不伤,________。
2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但蒋氏一岁中犯死者二,哪有什么“甘”?不受悍吏逼租之苦,算是苦中有“甘”,这种________(用《石壤吏》中句子回答)的感情,包含着巨大的隐痛。
24.从修辞角度分析例句,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5.读段②时,要读出________,速度要________。
26.“余闻而愈悲”一句在文中结构中有何作用?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作用?________。
27.本文思路:①________→②募蛇→③________ →④捕蛇者→⑤________→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文章以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达到了写作目的。
28.本文行文曲折顿挫,处处出人意料。它们依次是: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结论→引孔子的话设疑“吾尝疑乎是”→接着写“犹信”。
29.如蒋氏同意了作者“更役”、“复赋”的劝告,对本文的主题表达有何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提供意思从学过课文中找出八个带“然”的形容语。
例: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坐落在泉边(翼然临于泉上)
①眼泪汪汪的。( ) ②放心地躺下(睡着)。( )
③被吓得哭天叫地的。( ) ④醉醺醺的倒在众宾当中。( )
⑤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⑥房屋整齐美观。( )
⑦眼前一片凄凉景象。( ) ⑧七嘴八舌表示赞成。( )
答案与提示
1.C 2.C 3.C 4.柳河东集 永州 5.韩愈,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6.苛政猛于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①好像;你 ②怨恨,毒害 ③语助词,吗;在;介词 ④已经;止,治愈 ⑤呼吸;呼叫 ⑥全部;过完⑦喂养;吃食 ⑧使……活下去;生活 9.①代词,指我;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做,干,动词;被,介词 ③……的样子,
词尾;然而 ④在这件事;表承接的连词
11.①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②动词作名词,收入的粮食等 ③动词作名词,生产的粮食 ④动词作名词,种的粮食等 ⑤名词作动词,征收 ⑥名词作动词,把肉晾干
12.①并连,不译 ②顺连,不译 ③并且,递连 ④修饰 连词⑤假设连词 ⑥然而,转连 ⑦却,转连 ⑧表修饰 连词 13.①比,比较介词 ②到,介词 ③向,介词 ④在,介词 14.①用 ②凭 ③因 ④如果 ⑤用 ⑥来,用来 15.①他,指捕蛇者 ②代词,那 ③代词,那 ④难道,大概 ⑤代词,这种⑥代词,他们 16.①代蛇 ②啊,语助词 ③代捕蛇之事 ④代写的这篇文章 17.①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②(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忧(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③哪里像我的乡邻天天有这样冒着死亡威胁的事! ④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⑤谁知道搜括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⑥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18.作者要告诉地方官,更换蒋氏的差使,恢复他的赋税;赋敛之毒。 19.则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0.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十室九空,吾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又安敢毒邪?若毒之乎 21.赋税的苛酷,而吾以捕蛇独存 22.哀而不伤;反而使人愈觉得悲痛。 23.存者且偷生2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5.一种悲的感情,读出沉重感,慢。26.结住往事,由此转入议论;作为立论的根据 27.①产蛇 ③捕蛇⑤捕蛇者说蛇 28.①异蛇之毒人避之尚且不及→但永州之人争奔走焉→②蒋氏专其利三世→却祖、父辈死于是 ③余将告莅事者为蒋氏更役复赋,蒋氏应感谢→蒋氏却大戚 ④捕蛇危险,蒋氏则以为熙熙而乐→结论是“安敢毒邪”。 29.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难以立脚 30.①汪然出涕 ②弛然而卧 ③哗然而骇 ④颓然乎其间 ⑤怡然自乐 ⑥屋舍俨然 ⑦满目萧然 ⑧杂然相许 31.①A.派 B.记住 C.是这样 D.为什么;离开 E.并且 F.于之,在虎上 G依赖 H.凭(或凭借) ②A.句中语气停顿 B.疑问语气 C.感叹语气③孔子 子路等学生 那位妇女 ④通过对事件和人物的对话,揭露苛政的罪恶。作者评论柳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交代写作《捕蛇者说》一文时沉重悲愤的心情,阐释写作目的是为规劝当世,减轻赋敛。以及巧借捕蛇人之口,说出赋敛之毒,主旨更易于让读者接受。 ⑤A.以捕蛇与交赋税的遭遇来对比,突出赋敛之毒。以死于猛虎与交税赋之遭遇对比,突出赋敛之毒。 B.柳文不仅有同情和揭露,还有解除人民痛苦的愿望,即希望当权者得到他所写的文章,从而解决问题。只有同情揭露 ⑥依据 概括全篇22《扁鹊见蔡桓公》 学生
课型:新授课 九年级 主备:张武 李伟华 李芳 审阅:
【学前反馈】
【目标导入】
1.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3.分析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
【自主探究】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停顿。
2.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韩非, 末期思想家,先秦 家学说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 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意思是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干大事,要着手于它微细的时候。
【基础演练】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下列问题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蔡桓公( ) 有间( ) 腠理( ) 还走( )
汤熨( )( ) 好治( ) 砭石( ) 火齐( )
2.解释重点字词:
立有间 居十日 桓侯故使人问之
不治将益深 司命之所属 臣是以无请也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望桓侯而还走 汤熨之所及也 火齐之所及也
4.古今异义
将恐深 古: 今: 以为功 古: 今:
而还走 古: 今: 居十日 古: 今:
【合作交流】
朗读课文,参照注解,整体感知文意。翻译课文,重要字词做好笔记,疑难字词句式做好记号,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然后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医之好治以为功。
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展示提升】
1.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扁鹊 蔡桓公
拜见时间 明断病情 预言后果 行为表现(态度) 变化原因
(居五日)五见 已逃秦
2.分析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扁鹊:
蔡桓公:
【巩固梳理】整理导学案,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达标检测】
1.《扁鹊见蔡桓公》的作者是 , 时期人, 学派代表人物。
2.解释句中的字: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 还: )
⑵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 ⑶使人索扁鹊(索: )
3.翻译
(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3)臣是以无请也。
编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