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朝阳市2022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朝阳)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杂草和玉米互利共生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D.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无关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杂草和玉米属于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也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2.(2022·朝阳)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
B.猫头鹰和蛇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C.如果这个生态系统受到了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那么这种有毒化学物质在青草体内积累最多
D.该食物网中有四条食物链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食物等级最高,获得能量最少,不符合题意。
B.猫头鹰以蛇为食,属于捕食关系,猫头鹰和蛇都以鼠为食,猫头鹰和蛇属于竞争关系,符合题意。
C.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营养级别最高。故如果这个生态系统受到了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那么这种有毒化学物质在猫头鹰体内积累最多,不符合题意。
D.在该食物网中:有①青草→鼠→猫头鹰,②青草→鼠→蛇→猫头鹰,③青草→食草鸟→猫头鹰,④青草→食草鸟→蛇→猫头鹰,⑤青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食物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2022·朝阳)某同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比较,得出下列结论,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呼吸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
C.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A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呼吸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区 别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气 体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部 位 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条 件 在有光时才能进行(白天)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白天、晚上)
原 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 物 有机物和氧 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 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分解的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4.(2022·朝阳)关于茎的输导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茎内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方向是由下向上
B.“树怕伤皮”,是因为筛管被破坏后不能运输营养物质
C.植物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
D.茎输导的有机物是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答案】C
【知识点】茎的结构;导管及其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A不符合题意。
B.“树怕伤皮”是因为树皮被破坏后,筛管被破坏,不能向下运输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运输水分所需要的动力来自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拉力,C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通过筛管输送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储存起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树皮有周皮和韧皮部组成,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再往里是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储存营养物质。
5.(2022·朝阳)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描述正确的是( )
A.狮子具有社群行为,具有社群行为的还有蜜蜂、蚂蚁、乌鸦、麻雀等
B.动物越高等,后天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小
C.运动员完成某一动作,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控
D.人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A.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乌鸦、麻雀等群内没有明显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具有社群行为,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就越强,就越适应环境。一般说,学习行为占比例越大的动物越高等;反之,动物越低等,学习行为越差,所占比例越小,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C不符合题意。
D.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6.(2022·朝阳)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古代爬行类进化为原始鸟类,原始鸟类进化为原始哺乳类
B.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C.米勒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D.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也是定向的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这说明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不符合题意。
B.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不符合题意。
C.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符合题意。
D.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7.(2022·朝阳)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的对数和性状的数目相等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都是遗传物质
C.每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D.很多性状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染色体的对数和性状的数目不可能相等,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不符合题意。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DNA上有多个基因,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除此之外性状也受环境的影响。
8.(2022·朝阳)下列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叙述合理的是( )
A.太空育种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B.近亲结婚所生子女一定会患遗传病
C.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不是普遍存在的
D.变异与生物进化无关
【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人类优生优育;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太空育种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可遗传给后代,属于可以遗传的变异,符合题意。
B.近亲结婚所生子女增大会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不符合题意。
C.遗传、变异的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不符合题意。
D.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的提供原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9.(2022·朝阳)人的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D)决定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d)决定的。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无耳垂的儿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Dd,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对
B.无耳垂儿子的基因型为dd,其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是22条+X或22条+Y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有耳垂的女儿的概率为四分之一
D.这对夫妇生的有耳垂的子女,其基因型只能为Dd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无耳垂的儿子,所以有耳垂为显性性状,无耳垂为隐性性状,所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Dd,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只有体细胞成对染色体的一半,所以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条,A不符合题意。
B.无耳垂儿子的基因型为dd,其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是22条+X或22条+Y,B符合题意。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有耳垂的女儿的概率为1/8,C不符合题意。
D.这对夫妇生的有耳垂的子女,其基因型为DD和Dd,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0.(2022·朝阳)关于现代生物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A.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应用了转基因技术
B.“巨型小鼠”(超级鼠)的培育应用了克隆技术
C.转基因技术不能改变生物的性状
D.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属于有性繁殖
【答案】A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培育成了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这运用转基因技术,符合题意。
B.美国科学家培育出“巨型小鼠”这项技术,是利用改变鼠基因的方法,让鼠的性状发生变异,运用转基因技术,不符合题意。
C.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符合题意。
D.克隆技术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生殖。克隆“多莉”的过程中采用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朝阳市2022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朝阳)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杂草和玉米互利共生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D.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无关
2.(2022·朝阳)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
B.猫头鹰和蛇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C.如果这个生态系统受到了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那么这种有毒化学物质在青草体内积累最多
D.该食物网中有四条食物链
3.(2022·朝阳)某同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比较,得出下列结论,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呼吸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
C.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4.(2022·朝阳)关于茎的输导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茎内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方向是由下向上
B.“树怕伤皮”,是因为筛管被破坏后不能运输营养物质
C.植物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
D.茎输导的有机物是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5.(2022·朝阳)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描述正确的是( )
A.狮子具有社群行为,具有社群行为的还有蜜蜂、蚂蚁、乌鸦、麻雀等
B.动物越高等,后天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小
C.运动员完成某一动作,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控
D.人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
6.(2022·朝阳)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古代爬行类进化为原始鸟类,原始鸟类进化为原始哺乳类
B.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C.米勒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D.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也是定向的
7.(2022·朝阳)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的对数和性状的数目相等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都是遗传物质
C.每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D.很多性状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8.(2022·朝阳)下列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叙述合理的是( )
A.太空育种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B.近亲结婚所生子女一定会患遗传病
C.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不是普遍存在的
D.变异与生物进化无关
9.(2022·朝阳)人的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D)决定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d)决定的。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无耳垂的儿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Dd,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对
B.无耳垂儿子的基因型为dd,其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是22条+X或22条+Y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有耳垂的女儿的概率为四分之一
D.这对夫妇生的有耳垂的子女,其基因型只能为Dd
10.(2022·朝阳)关于现代生物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A.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应用了转基因技术
B.“巨型小鼠”(超级鼠)的培育应用了克隆技术
C.转基因技术不能改变生物的性状
D.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属于有性繁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杂草和玉米属于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也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2.【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食物等级最高,获得能量最少,不符合题意。
B.猫头鹰以蛇为食,属于捕食关系,猫头鹰和蛇都以鼠为食,猫头鹰和蛇属于竞争关系,符合题意。
C.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营养级别最高。故如果这个生态系统受到了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那么这种有毒化学物质在猫头鹰体内积累最多,不符合题意。
D.在该食物网中:有①青草→鼠→猫头鹰,②青草→鼠→蛇→猫头鹰,③青草→食草鸟→猫头鹰,④青草→食草鸟→蛇→猫头鹰,⑤青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食物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A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呼吸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区 别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气 体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部 位 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条 件 在有光时才能进行(白天)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白天、晚上)
原 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 物 有机物和氧 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 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分解的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4.【答案】C
【知识点】茎的结构;导管及其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A不符合题意。
B.“树怕伤皮”是因为树皮被破坏后,筛管被破坏,不能向下运输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运输水分所需要的动力来自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拉力,C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通过筛管输送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储存起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树皮有周皮和韧皮部组成,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再往里是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储存营养物质。
5.【答案】D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A.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乌鸦、麻雀等群内没有明显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具有社群行为,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就越强,就越适应环境。一般说,学习行为占比例越大的动物越高等;反之,动物越低等,学习行为越差,所占比例越小,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C不符合题意。
D.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6.【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这说明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不符合题意。
B.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不符合题意。
C.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符合题意。
D.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7.【答案】D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染色体的对数和性状的数目不可能相等,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不符合题意。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DNA上有多个基因,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除此之外性状也受环境的影响。
8.【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人类优生优育;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太空育种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可遗传给后代,属于可以遗传的变异,符合题意。
B.近亲结婚所生子女增大会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不符合题意。
C.遗传、变异的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不符合题意。
D.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的提供原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9.【答案】B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无耳垂的儿子,所以有耳垂为显性性状,无耳垂为隐性性状,所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Dd,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只有体细胞成对染色体的一半,所以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条,A不符合题意。
B.无耳垂儿子的基因型为dd,其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是22条+X或22条+Y,B符合题意。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有耳垂的女儿的概率为1/8,C不符合题意。
D.这对夫妇生的有耳垂的子女,其基因型为DD和Dd,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0.【答案】A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培育成了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这运用转基因技术,符合题意。
B.美国科学家培育出“巨型小鼠”这项技术,是利用改变鼠基因的方法,让鼠的性状发生变异,运用转基因技术,不符合题意。
C.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符合题意。
D.克隆技术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生殖。克隆“多莉”的过程中采用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