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3 21:43:03

文档简介

佳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中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不喜欢“怪力乱神”。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需求。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和顺积中”,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闲情偶寄》)。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摘编自师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材料二: 
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
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保持某种敬畏。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
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才能避免伤害,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要倡导“非攻”;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认为天的意志不可违逆,是要用某种方式保证人们对兼爱原则的信奉和实行;社会治理上主张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
法家代表正在成长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追求,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个人权势为本位的“法、势、术”相结合的政治学说。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君主就要利用人们的利己之心,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隐秘的权术为手段,监督臣属和天下人遵照所颁布的法规行事;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就是为了保证君主个人权势意志的伸张。
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三家在思想体系的诸多逻辑节点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诸多问题上具有不同的见解,也决定了它们对爱、德、贤、圣等概念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和内涵。
(摘编自冯立鳌《儒法墨观念差异的根源》)
材料三: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我们认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
(摘编自汤一介《论儒学的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反映世袭贵族阶层的理念,守护家族利益,注重血缘关系,尊崇祖制礼仪,强调平等仁爱。
B.墨家维护他人利益,主张节用,倡导非攻,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奉。
C.法家认为人有利己之心,治国应诱以利益,施以权术,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遵循法规。
D.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中为主调,“中和”、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种种悲剧的痛苦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B.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理念,也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
C.儒家为传承贵族阶层的家族利益,墨家为表达对兼爱的推崇,都提倡崇拜先圣,而法家为保证君主的权势反对崇拜先圣。
D.儒、墨、法三家不仅在道德观、圣人观、人才观等诸多方面有不同的见解,而且对爱、德、贤、圣等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同。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
B.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C.“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D.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述思路。(4分)                                
5.儒家思想可能为解决三大矛盾提供什么“智慧”?阅读三则材料,结合你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钦差大臣(节选)
果戈理
第二幕 第八场
[赫列斯塔科夫、市长和鲍布钦斯基。市长走进来,站住。两人都惊惧地瞪出眼睛,互相对望了一会儿。]
市 长 (稍稍恢复常态,双手垂直)(问候)您好。
赫列斯塔科夫 (施礼)您好……
市 长 原谅我来打扰您。
赫列斯塔科夫 不要紧。
市 长 身为本城的市长,我的责任是留心不使过路客商和所有高尚的人受到一点委屈……
赫列斯塔科夫 (起初有点结巴,但后来,声音转洪亮)叫我有什么办法?……这不能怪我……账总要还的……乡下会把钱寄给我。(鲍布钦斯基往门缝里张望)都是他不好,给我吃的牛肉硬得像木头;汤呢,鬼知道他倒了些什么东西进去,我真应该把它泼到窗外边去。他叫我挨了好几天饿……茶水真奇怪,有一股子鱼腥味儿,连半点茶的味道也没有。我为什么要受这份罪……真是笑话。
市 长 (害怕)对不起,这真不能怪我。我这儿市场上卖的都是上等牛肉。霍尔莫果尔斯克的商人运来的,他们都是些规矩的、行为端正的人。我不知道他从哪儿去弄来了这样的牛肉。假使有什么不称心……我斗胆奉劝尊驾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住。
赫列斯塔科夫 不,我不要!我知道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住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让我去坐牢。可是您有什么权力?您怎么敢?……我是……我是在彼得堡做官的。(振作精神)我,我,我……
市 长 (旁白)噢,老天爷,他生这么大的气!他全都知道了,这些可恶的商人都告诉他啦!
赫列斯塔科夫 (勇气陡增)您就是把您的队伍都开到这儿来,我也不去!我直接找总长去!(用拳头擂桌子)您这是干什么?您这是干什么?
市 长 (挺直身体,浑身发抖)您开开恩,饶了我吧!我还有老婆,几个年幼的孩子……别断了我的活路。
赫列斯塔科夫 不,我不要!你又跟我来这套啦!有我的什么事?因为您有老婆和孩子,我就得去坐牢,这可真妙透了!(鲍布钦斯基探头往门里一望,吓得躲了起来。)不,谢谢您,我不要。
市 长 (发抖)我办事没有经验,我实在是办事没有经验。钱不够用。请您替我想一想,我挣的官俸还不够买茶叶跟糖的。就说拿过点贿赂,那也是极微小的:收人家点吃的东西,做一套衣服。至于讲到下士的寡妇老婆,那个做小买卖的,说我打过她,那是造谣,实在是造谣。这都是一批对我怀恨在心的人捏造出来的!他们还想谋害我的性命呢。
赫列斯塔科夫 那又怎么样呢?我跟他们没有关系。(沉思)可我还是不懂您为什么要跟我提那些怀恨在心的人,或是什么下士的寡妇老婆……下士的老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可是我,您就不敢打。您还差得远哪……真胡闹!原来你倒是这样的人!……账要还的,账要还的,可是我这会儿没有钱。我住在这儿,就因为身边一个子儿也没有。
市 长 (旁白)真是老奸巨猾!不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撒下迷魂阵,把人都弄糊涂了!谁要是有本事,就来解解这个疑团吧。会闹得你晕头转向的。好啦,没法子,只得试一试再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碰碰运气吧。(出声)您要真是需要钱用,或是需要别的什么,我愿意立刻就给您办到。我的责任就是帮助过路客商。
赫列斯塔科夫 借给我钱,借给我钱,我这就去还清旅馆老板的账。我只要两百卢布,少一点也行。
市 长 (送上钞票)正好是两百卢布,您连点都不用点了。
赫列斯塔科夫 (收钱)谢谢,我立刻从乡下把钱给您寄来,这一回我可真没有想到……我看出来您是一个高尚的人。往后,咱们就好说话了。
市 长 (旁白)谢天谢地!把钱收下啦。现在事情好像有门了。我塞给他不是两百,是四百。
【注】 故事发生在俄国的某个小城市。这个城市在粗鲁而贪污的市长和一群本身是歹徒而实际是笨蛋的官吏主宰下,变得腐败不堪。当这群贪官污吏风闻首都已派出微服私巡的钦差大臣时,每个人都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当此时,突然听到有一位叫赫列斯塔科夫的人正投宿于城内唯一的旅馆里,于是他们就误认这位外形不凡而实际上因赌博、游荡而辞官返乡,途经此地的赫列斯塔科夫为钦差大臣了。市长大人立刻在家里开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且不断贿赂这年轻人。
6.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初有点结巴,但后来,声音转洪亮”,这一舞台说明交代赫列斯塔科夫初见市长有些紧张,但为了凸显他的钦差大臣的身份而故作镇定。
B.市长送给赫列斯塔科夫四百卢布,这是因为市长以为他就是钦差大臣,巴结他以便以后往上爬。
C.“谢天谢地!把钱收下啦。现在事情好像有门了。”这句台词既表现了市长善于媚上的特点,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D.赫列斯塔科夫担心市长把他送进监狱,而市长担心他是钦差大臣而影响自己的仕途,这构成了戏剧选段的主要矛盾冲突。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人都惊惧地瞪出眼睛,互相对望了一会儿”“稍稍恢复常态,双手垂直”等,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人各怀鬼胎、彼此都怀有戒心的形象特点。
B.在市长与赫列斯塔科夫的对话中,“那是造谣,实在是造谣”,突出了市长内心的慌乱与惊惧。
C.赫列斯塔科夫“勇气陡增”“用拳头擂桌子”,而市长则是“挺直身体,浑身发抖”“发抖”,在对比中突出了二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D.在这幕戏剧中,作者通过大胆的夸张手法,极度地讽刺了俄国上流社会官僚的丑恶嘴脸。
8.巧设误会是这篇戏剧的重要艺术特色。请找出两处误会,并分析这样安排的戏剧效果。(4分)
9.在这一场戏里,市长和赫列斯塔科夫各是怎样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C.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D.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在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D.“背盟败约”,指背弃结盟时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12.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按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赠曾子固①
(宋)王安石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②。
【注】 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②班: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扬:扬雄,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曾巩文章出众,像长江、汉水一样才华横溢,像星斗一样熠熠生辉,表现出作者的赞
美之情。
B.第三句重在表现曾巩凭自己卓绝的才华和纯正气质从不向权贵谄媚低头,体现出曾巩为人刚
正不阿。
C.五、六句作者对小人们的行为感到愤怒,告诫他们不要以为诽谤可以伤害曾巩,曾巩怎会因
诽谤整天惶惶不安?
D.最后两句写曾巩虽被小人诽谤、轻视,不幸死去,但日后将会像汉代的班固和扬雄一样青史留名,千古光耀。
15.世人评价王安石的诗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重置因果关系,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普通人的表现是“ ”,接着点明了士大夫阶层的表现是“ ”。
(2)杜甫曾于大历三年登岳阳楼,即兴赋诗,写下了“ , ”的诗句,赞美洞庭湖的壮阔之美。
(3)《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词人心地纯洁,襟怀坦荡,忠心不为人所了解的句子是“ , ”。
(4)《六国论》开篇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文章的结尾作者说“ ”,告
诫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敌人的强大威力吓倒。
(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的方式肯定人民力量的巨大,让统治者谨慎。这两句是 “ , ”。
三.课内基础知识及《红楼梦》阅读(本题共8小题,18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17~21题。(本题共5小题,1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与点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C.暴秦之欲无厌 夫晋,何厌之有
D.子路率尔而对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A.六王毕,四海一 B.卒不忍独善其身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9.下列各项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孰与君少长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④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⑤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⑦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⑧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⑨秦人不暇自哀⑩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其势弱于秦 牛何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欲呼张良与俱去 浴乎沂,风乎舞雩
A.①⑦/②⑤⑩/⑥⑧/④⑨/③ / /
B.①⑦/②⑩/⑤⑥⑧/④/③⑨ / /
C.①⑦/②⑩/③⑤⑥⑧/④/⑨ /
D.①③⑦/②⑤⑩/⑥⑧/④/⑨ /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因之以饥馑 B.齐楚之精英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1.下列各项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B.《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合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C.《谏逐客书》中的“书”是上书,即古代臣子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而《与妻书》中的“书”是书信。
D.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二)《红楼梦》阅读,22~24题。(本题共3小题,8分)
22.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如“甄士隐”“贾雨村”谐寓“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贾宝玉”寓意“真顽石”,“贾琏”则谐寓“假廉”。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让读者回味无穷。
B.《红楼梦》围绕着宝黛爱情故事的主线,还写到了家庭宴会、人际关系、官府交往、婚丧嫁娶、三教九流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这一点来说,《红楼梦》可以看作中国18世纪的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C.《红楼梦》前几回中,“林黛玉抛父进京”“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等都具有总纲性质,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总体介绍了贾府的环境和人物。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情节,总体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明确了贾府的外部环境。
D.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其省亲。宁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贾府。
23.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2分)
A.菊花社 林黛玉 B.桃花社 林黛玉
C.桃花社 薛宝钗 D.海棠社 贾探春
24.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凭借《咏菊》
诗一举夺魁,体现林黛玉的才情。为此,请你给林黛玉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评价准确,语言简洁优美,至少用一种修辞,不少于60字。(4分)
附: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好的药是免疫力。”疫情期间,张文宏医生强调了免疫力对抵抗病毒的重要性。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我们的身体需要免疫力,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免疫力:机体失去免疫力,健康就没有了保障;思想失去免疫力,精神大厦就会坍塌……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免疫力”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A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可知,选项中“强调平等仁爱”说法不当。B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的“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可知,选项中“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奉”说法不当。C项,根据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的“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就是为了保证君主个人权势意志的伸张”可知,选项中“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说法不当。
2、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可知,选项中“也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前后因果关系不当。
3、答案 D 【解析】D项提到了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在当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材料三中主要谈的儒家思想为解决现实社会矛盾提供了智慧相吻合。
4、【答案】首先指出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点明儒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委婉指出复兴儒学对人类贡献的有限性。 【解析】材料三首先指出“人们片面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的不良影响;进而由“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指出儒家思想在现实中的作用;最后以“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明确儒家思想不能解决一切。
5、【答案】①儒学的观念之一是“中和”,对于“人与自我身心”的诸种矛盾,“中和”可以指导人们调节生活,获得内心的安定;②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引领不同民族、国家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和平共处,从而构建和谐的新的社会关系;③其“和谐共荣”思想可使人类与自然、社会达到高度的相融相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三则材料中有关儒家思想的论述,将儒家思想与三大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对照来谈即可。如“中和”对应“人与自我身心”,“和而不同”对应“人与社会”,“和谐共荣”对应“人与自然”。
6.答案 A 【解析】 “初见市长有些紧张,但为了凸显他的钦差大臣的身份而故作镇定”错,这是因为赫列斯塔科夫以为市长知道了他欠旅馆钱不还的事,开始有点心虚,后来虚张声势来掩盖自己做的亏心事;同时,此时他也并不知道市长把他当成了钦差大臣。
7.答案 A 【解析】 “神态描写”错,细节描写。
8.答案 误会一:市长讨好赫列斯塔科夫,请他搬到比旅馆好的住宅去,赫列斯塔科夫误会市长知道他的劣行而将他投入监狱。
误会二:赫列斯塔科夫虚张声势说要找总长申诉,市长以为赫列斯塔科夫抓住了把柄要加害他而吓得发抖。
戏剧效果:误会增强了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增强了悬念,也深化了戏剧的主题。
9.答案 (1)市长是谦卑的、怯懦的、谄媚的;而赫列斯塔科夫起初是恐惧的,随后又是傲慢的。(2)二人又有着深层的相似性,他们的精神品格一致,都是扭曲的、败坏的。
10.B
11.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追逐,掩袭”
12.D苏洵的《六国论》的确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方法,苏 辙的则没有采用。“因此结尾 教训”的说法不够准确。
13.(1)放弃小小的韩、魏,让他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委:放弃;区区:小小的;安:怎、怎么;折:折服、屈服)
(2)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当:抵挡;藉:凭借、依靠;蔽:遮蔽、遮挡;厚:亲近)
【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14.D “不幸死去”错误。“借令”是即使的意思, 从诗歌内容和题目“赠曾子固” 可知当时曾巩并没有死去,这仅仅是个假设。
15.王安石的诗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表现在:
(1)诗人用“长江”“汉水”“星斗”来比喻曾巩的文学才华,气象宏大,遒劲有力。
(2)诗人直接告诫小人们不要诽谤曾巩,赞扬曾巩的坚定与执著,语言不加修饰,显得十分瘦硬刚健。
(3)诗人感叹即使曾巩不幸被小人中伤,轻视,死去也将与班固、扬雄一样青史留名,自信中又带有刚健。
16.(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7.C 18.B 19.B 20.A 21.B 22.D 23.B 24.略
【立意参考】题目的核心概念为“免疫力”。“机体失去免疫力,健康就没有了保障”,这是谈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思想失去免疫力,精神大厦就会坍塌……”这是谈精神免疫力的重要性。“机体免疫力”是浅层意义,“思想免疫力”则是深层意义;材料的意义重心在最后一句上,这是审题立意的方向所在。
写作时可从对“机体免疫力”的认识升华到对“精神免疫力”的理解,突出只有具备精神免疫力才能抵抗住各种不健康事物的侵蚀。考生可以谈精神免疫力的重要性,可以谈失去精神免疫力的严重后果,也可谈如何增强精神免疫力等等;可从个人层面谈,可从集体、国家层面谈,也可以综合来谈。
参考角度:不断提升自己,提高“免疫力”;“免疫力”是“病毒”最好的抵御;对外界的干扰产生“免疫力”,能更好地接近、以至于实现梦想;心灵“免疫力”是最重要的“免疫力”;“免疫力”是智者避难的良方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