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4 07: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虽然占主要地位,但因动物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因而采集和捕鱼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一、起源——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智慧利用现成的天然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并阅读教材,概括远古时期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表现
生产方式
工具
生活
——采集、渔猎
——木、骨和石
——群居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一、起源——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1 古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力,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材料2 玉蟾岩堆积层中发现7颗古栽培水稻稻壳,经专家鉴定,其栽培年代距今约12000年。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及所学,结合中国历史解读古代农业的产生。
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卫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玉蟾岩堆积层中发现7颗古栽培水稻稻壳,是原始农业产生的有利证据。人类已逐步掌握了水稻的驯化和栽培,标志着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的重要成果。
中国古代“神农氏”的传说则反映了古代生产工具由“刀耕火种”向“石器锄耕”转变,出现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与此同时,人类学会了驯化野生动物。
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逐渐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局部)
一、起源——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时空观念:根据地图和教材,指出世界农业起源的主要分布及具体表现
西亚:小麦、大麦原产地;绵羊、山羊
东亚:粟(黄河中下游),
水稻(长江中下游);
猪、狗(河姆渡)
中美洲:玉米、甘薯;
骆马
一、起源——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农业起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材料1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由食物采集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②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从迁徙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逐渐形成聚落。
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部门
③精神文明发展,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和数学等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农业起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西亚地区——两河流域文明
(1)种植业:
(2)畜牧业:
(3)水利:
(4)土地及生产经营方式: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王室和神庙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
二、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4、非洲地区——尼罗河流域
(1)种植业:大麦、小麦
(2)畜牧业:山羊、绵羊、牛
(3)水利:尼罗河灌溉
(4)土地及生产经营方式:
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二、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欧洲地区——古希腊、罗马文明
(1)种植业:
(2)土地及生产经营方式:
大麦小麦由西亚传入;谷物蔬菜轮作;种植葡萄、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古希腊——公民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
古罗马——①共和国时期,土地国有,以家庭为 单位生产;②帝国时期,贵族和富人拥有更多土地,小农逐步破产。
二、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5、美洲地区——印第安文明
玉米、甘薯、马铃薯
土地除了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被村社收回。
(1)种植业:
(2)土地及生产经营方式:
二、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东亚地区——中华文明
(1)种植业:
(2)畜牧业:
(3)水利:
(4)土地及生产经营方式:
北方粟,南方水稻;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猪、牛、羊
秦国都江堰;西汉龙首渠
①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使用,家庭成为生产的基本单位,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五谷:
黍—高粱
粟—小米

菽(豆)


稷(粟)
六畜:






都江堰
战国
翻车
(曹魏改进)
筒车
(发明于隋盛于唐)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 居五年,秦人富强 。
——《史记.商君列传》
铁犁牛耕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家庭手工业
重农抑商
兴修水利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概括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种植业 畜牧 水利 土地 生产经营方式 重要文明成就
西亚 大麦、小麦 羊牛 奴隶主所有 合伙经营或出租
东亚(中国) 北方粟; 南方稻 猪 狗 先秦:都江堰 西汉:龙首渠 先秦:贵族土地所有制 战国之后: 封建地主私有 先秦: 农夫集体耕种 战国之后: 小农经济
欧洲 希腊 广泛种植经济作物 公民拥有土地 奴隶集体劳动
罗马 谷物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奴隶主所有——封建庄园制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小农破产——农奴制
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骆马 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非洲 咖啡 尼罗河 奴隶主所有
《汉谟拉比法典》
中华文明
城邦、民主政治、
神话
《十二铜表法》
玛雅、阿兹特克、
印加文明
阿克苏姆、桑给巴尔、廷巴图克
【知识归纳】
三、基石——生产关系的变化
★唯物史观: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利用唯物史观解释农业产生与国家兴起之间的关系。
材料: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生产力发展
男子取代女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粮食产量提高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国家产生(文明时代)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农耕
畜牧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
剩余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阶级
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合作探究】
材料1 古书中早有关于耦耕的明确记载,如《诗经》中有西周时往往“千耦其耘”,“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即千对农人在耕地。耦,二人并耕;千,言其多;耘,除田间杂草。)
材料2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 ”
——《墨子》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变化:大规模简单协作劳动到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小农经济)。
(2)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生产力使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并采取重农政策。
【课堂小结】
采集、渔猎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主要文明区域
(1)种植业:
(2)畜牧业:
(3)水利:
(4)土地及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产生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国家产生
【素养提升】
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2018年12月,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指示
【课堂练习】
1.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依靠原始的渔猎、采集等寻找食物转变为主要依靠饲养和种植获取食物。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种植经济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2.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3.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