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三黑和土地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三黑和土地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4 11:1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三黑和土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 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难点:联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获得 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 发环保意识。
黑深爱着
■ M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 生、成长商如方,它兆私地奉敞自己的一机 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
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
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 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 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感受翻 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_
2.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诗歌以
0以
“三黑和土地”
为题,
交代了写
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0〃
志”是主人公,“
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
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
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3 .作者简介
苏金伞(1906—1997)原名
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
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
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
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 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 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
下》《窗外》《鹑鸠鸟》等。
4 .写作背景
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 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 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 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 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 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5 .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
最早可追源到
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 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
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
营重于修辞运用,
完全突破了古诗
“温柔敦
:2
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 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 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
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蛔蛔儿为线索, 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一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
获得土地,异常欢喜;
翻地耙地,
愉快劳作;
今昔对比,变化巨大;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 地的关系。
(1)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 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2)品读第1节诗。
(3)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 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 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 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 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 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
说“这块地归你种吧”
这样也算是“有了
all
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 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
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
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 来幸福的生活。
赏析这两节诗
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
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
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
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
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
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 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 底好到什么程度。
由。
:1
(7)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 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
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 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 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 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 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 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
和劳作的态度。
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 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 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
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
的土地和劳作。
a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 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 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
■ /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 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也从侧面表现由内心的喜悦。
2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 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 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解决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 具体指什么?
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 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
也这片土血满怀希望。
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 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 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 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1)朗读第9—12节诗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 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
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
发现了什么。
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养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养麦花,喻体 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 方面形象地写出了养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 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 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 “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
坛得好。
三黑小时候喜欢蛔蛔儿,但是由于贫苦 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蛔蛔儿后会 被爹娘骂、被地主骂,三黑心里很委屈。
诗歌的第10—12节以蛔蛔儿为线索, 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 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 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
的。
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蛔蛔儿,听着自己地里的 蛔蛔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 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蛔蛔儿。从这个 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 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 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 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
4.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1)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 答下列问题。
① 三黑有什么打算?
② 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
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
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
限,驮着老伴看亩女、上东庄。
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 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 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 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
勉,更加积极地交公新;也更加重视亲情。
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
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
聪的缘故。
-----------
(2)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 的诗句。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 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 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 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
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
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
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
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 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
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 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 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
里的蛔蛔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
Si
(4)总结,深化主题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 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 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 的养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 听的是蛔蛔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 送公粮"o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 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
思维导图
对土地热爱之情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拓展延伸
2
in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Si
3
a
:i
3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