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第七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蔑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 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关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晰地认识乡村文化的三个问题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B. 乡村文化由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组成,缺一不可。
C. 乡村文化存在于乡村空间形态中,其功能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感化或教育。
D. 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只能是农民,他们最能理解乡村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其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等。
B. 现在的和谐、共享、低碳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一脉相承。
C. 作者运用史禄国先生所述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不管条件如何也要坚持种地的固执。
D. 土地是种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它的不可流动性,也会使之成为种地人的束缚。
3. 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
A. 十二里屯收集村民旧房改造剩下的砖瓦、老式门窗等材料建设“乡村记忆馆”。
B. 小油坊村改造村居环境,打造特色乡村,创建国学小镇,吸引众多远近游客。
C. 城关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面积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单元楼。
D. 李圈村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 材料二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体现其乡土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皆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时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弹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的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诉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的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文本二:
《边城》(话剧)第一幕
湖畔初会
[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在哪里呢?(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水中的傩送敏捷地捉住了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谁?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谁?
翠翠: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
翠翠: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翠翠: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
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娇憨地嚷着):爷爷,爷爷,我在这里!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当看到举火把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岨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
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二老是谁?
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
[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吊脚楼上的人家、楼下船只上的热闹、水手谈话,表现了当地自然祥和的生活状态,为二老出场做了铺垫。
B. “假若爷爷死了?”这一突然间冒出的可怕的念头,看似无来由,实际上是表现翠翠对祖父的依赖、担心。
C. 小说写翠翠与傩送见面,通过她的从吃惊羞涩,再到默然无语,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心理:后悔、懊恼、自责。
D. 话剧《湖畔初会》写翠翠与傩送的见面背景,只用了“端阳、划船、人多、拥挤”等,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晰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河面、码头渐渐变得冷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心情,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反差,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B. 文中的黄狗形象忠诚又极富灵性,衬托了翠翠的天真、单纯,表现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C.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运用环境描写,衬托翠翠想要回家的心理,也暗示了祖父年寿已高,未来暗淡。
D. 话剧“湖畔初会”省却了大量场景与人物心理的描写,只突出展现了原小说里主要人物之间的相见与冲突。
8. “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小说中写了翠翠误会二老、二老误解翠翠,这有何表达效果?请你赏析。
9. 有人说,话剧《边城》“湖畔初会”里的画线句改编得不佳,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讷,绛州万泉人也,左武卫大将军仁贵子也。为蓝田令,有富商倪氏于御史台理其私债,中丞来俊臣受其货财,断出义仓米数千石以给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竟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其后突厥入寇河北,则天以讷将门,使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久当边镇之任,累有战功。玄宗即位,于新丰讲武,讷为左军节度。时元帅与礼官得罪,诸部颇亦失序。唯讷及解琬之军不动。玄宗令轻骑召讷等,至军门,皆不得入。礼毕,上甚加慰劳。时契丹及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讷建议请出师讨之。开元二年夏,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众二万,出檀州道以讨契丹等。杜宾客以为时属炎暑,将士负戈甲,赍资粮,深入寇境,恐难为制胜。中书令姚元崇亦以为然。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威以为不便玄宗方欲威服四夷,特令讷同紫微黄门三品,总兵击奚、契丹,议者乃息。六月,师至滦河,遇贼,时既蒸暑,诸将失计会,尽为契丹等所覆。讷脱身走免。下制曰:“薛讷暗于料敌,轻于接战,张我王师,衄之虏境。观其畴昔,颇常输罄,每欲资忠报主,见义忘身。特缓严刑,俾期来效,宜赦其罪,所有官爵等并从除削。”其年八月,吐蕃大将率众十万寇临洮军,掠群牧而去。诏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与太仆少卿王晙等率兵邀击之。大破贼众,尽收其所掠羊马,并获其器械,不可胜数。时有诏将以十二月亲征吐蕃,及闻讷等克捷,玄宗大悦,乃停亲征。拜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寻以年老,特听致仕。八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常卿,谥曰昭定。
(节选自《旧唐书·薛讷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B. 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C. 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D. 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元,唐玄宗治国初期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君王用来纪年的种名号。
B. 诏,本意指帝王召集大众讲话,秦汉以后专门用来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 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辞官回家,也称作致事、致政、休致。
D. 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褒奖其生前事迹而给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讷心系百姓,刚正不阿。来俊臣接受富商的贿赂,拿了数千石义仓里的粮食给富商,薛讷上疏揭露来俊臣与奸商勾结的罪行,使富商得到严惩。
B. 薛讷出身将门,屡担重任。薛讷是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的儿子,武则天因他是将门之后,令他镇守边关;玄宗几次命令薛讷统帅大军征讨外族。
C. 薛讷严于治军,纪律严明因元帅、礼官获罪,各部军马混乱,但薛讷所领兵马岿然不动;玄宗派遣轻骑宣召薛讷,到了薛讷军营门前不能进入。
D. 薛讷抗击吐蕃,战功赫赫。薛讷率领军队大败吐蕃军队,全部收回了被敌军掠夺的羊马,缴获的器械不计其数;玄宗很高兴,停止了亲征的计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
(2)六月,师至滦河,遇贼,时既蒸暑,诸将失计会,尽为契丹等所覆。
14. 薛讷战败,皇帝为什么“下制”赦免他的死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表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住“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B.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属对工稳,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两两相合便有开阔、壮盛之感。
C. 尾联用典,欲抑先扬。通过诸葛亮的事迹追慕先贤,表明虽已无法效仿诸葛亮,但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D.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句句是愤,字字是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16.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燕歌行》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题(20分)
陶瓷彩绘是指在瓷胎(或陶胎)上,利用各种陶瓷材料和工艺技术进行描图、填色、烧成。陶瓷彩绘常见的有釉上和釉下两种,其彩绘门类有古彩、粉彩、青花等等。历代陶瓷艺术家 运用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技法进行彩绘装饰。中国画在陶瓷彩绘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常见的 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如中国水墨画强调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在瓷坯上的青花泼墨画亦强调“料分五色”,是运用多层次的青花颜料的色度进行表现。陶瓷彩绘最后还要经过炉火的烧成,烧制者根据不同的陶瓷材质及施釉的特性来确定窑温的高低和烧成的时间,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坚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形成使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从而创造出 的艺术形象。因此,有人说,陶瓷彩绘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惯常 多姿多彩 体栽 尽善尽美 B.时常 丰富多彩 题材 尽如人意
C.时常 多姿多彩 体栽 尽如人意 D.惯常 丰富多彩 题材 尽善尽美
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陶瓷彩绘与中国画在设色、运笔等工艺上各有特色
B.中国画与陶瓷彩绘在设色、运笔等工艺上大同小异
C.中国画与陶瓷彩绘在设色、运笔等工艺上各有特色
D.陶瓷彩绘与中国画在设色、运笔等工艺上大同小异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保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形成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
B.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坚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形成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
C.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保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使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
D.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坚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使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
21.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画横线的词语后,不改变语段原来情感和风格的一项是(3分)
在图像爆炸的今天,文学较之影像绘图等视觉媒介,其独具一格之处究在何处?是甘心【A】委身(投身)影视,还是可着劲儿与图像【B】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倒把自己抛了?文学依赖的终是文字,组合,腾挪,想象,于平常字里生乾坤。弄文字的人就该咀嚼、【C】咂摸(涵咏),正如余光中所说:“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让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如此,方能让想象在语言的空间里翩翩起舞,人物在语言的雕琢中【D】神情毕现(栩栩如生)。
22.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
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2分)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①用本义: ②用引申义( 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奖励是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一张奖状,一份认可;一份荣誉,一份动力。“人性至深的本质是渴求被人重视。”其实,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奖励,自我肯定也是激励我们成长进步的动力。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感悟,以“给自己奖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潍坊第七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 A 2. D 3. C
4. 首先,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继而围绕中心论点,从乡村文化的种类、载体和建设原则三方面加以论述,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5. 乡土性,即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离不开泥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体现其乡土性应该做到:
①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保证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创造,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
②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 C 7. C
8. ①突出了二老的善良与宽厚:他关心翠翠,笑对误解和狗吠,用好心猜度别人的嗔怒。
②表现了翠翠的纯真,为下文写翠翠害羞做铺垫;
③引发了人物的心理波澜,增强了小说的起伏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
9. 确实不佳。
①画线句是写人两心相印、含情脉脉的情状。
②前写两人初见,翠翠还在防备着对方,不可能一下就会两心相悦,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③原小说写翠翠警告狗别白费口舌,而傩送放肆地笑着走开,这样情节衔接自然顺畅,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题】选C
句子的翻译是:然而只有薛讷说:“夏天水草丰茂,正是牛羊生长的时期,不耗费粮草储备,也可以慢慢前进。一举振扬国家威名,机不可失啊。”当时的议论都认为这样做不利。“不费粮储”表意完整,“亦可”与“渐进”联系紧密,故“亦可渐进”断在一起,排除BD;“不可失”表意完整,“也”是句尾语气助词,“时议”作下句主语,“也”后断开,排除A。
【11题】选D
D项,“为褒奖其生前事迹而给的称号”错,也有贬抑之类的谥号,如“炀”。
【12题】选A
A项,“拿了数千石义仓里的粮食给富商”错,只是这样判决,并没有实行,从“其事乃不行”可知。“使富商得到严惩”错,原文“会俊臣得罪”意思是来俊臣因为其他原因获罪。
【13题】
13. (1)义仓原本是防备水旱灾害,把它作为储备用的,怎么敢牺牲众人的生命,来资助一家的财产呢?
(2)六月,军队前进到滦河,与敌兵相遇,当时已是酷暑天气,各位将领又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被契丹打得全军覆没。
【14题】14. ①薛讷往昔尽心尽力,秉忠报主;②期待他以后报效国家。
参考译文:
薛讷,是绛州万泉人,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之子。担任蓝田令时,有一倪姓富商到御史台整理私人债务,中丞来俊臣接受了他的贿赂,判决拿出义仓数千石米粮来还给倪富商。薛讷说:“义仓原本是防备水旱灾的,(朝廷)把它作为储备,怎么敢牺牲众人的生命,来资助一家的财产呢?”奏疏上报始终得不到答复。正赶上来俊臣获罪,这件事才没有被执行。后来,突厥入侵河北,武则天认为薛讷是将门虎子,让他担任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不久拜其为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薛讷镇守边疆多年,多次立下战功。玄宗登基,在新丰讲习武事,薛讷当时为左军节度。当时因元帅和礼官都获罪,各部军马十分混乱,只有薛讷和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人所领兵马岿然不动。玄宗派遣轻骑宣召薛讷,到了薛讷军营门前,都不能进入。典礼完毕,皇上深表慰问。当时契丹及奚与突厥串通起来,多次为害边疆,薛讷奏请出兵讨伐他们。开元二年夏,皇帝下诏让薛讷和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吏崔宣道等人率领二万士兵,从檀州道出兵来讨伐契丹等。杜宾客认为正值炎热的夏天,将士们披甲执戈,携带粮草,深入敌境,恐怕很难获得胜利。中书令姚元崇也认为如此。然而只有薛讷说:“夏天水草丰茂,正是牛羊生长的时期,不耗费粮草储备,也可以慢慢前进。一举振扬国家威名,机不可失啊。”当时的议论都认为这样做不利。玄宗正想要以武力震服四夷,于是特别命令薛讷同紫微黄门三品,总督兵马征讨奚、契丹,议论才停息下来。六月,军队前进到滦河,与敌兵相遇,当时已是酷暑天气,各位将领又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被契丹打得全军覆没。薛讷脱身逃走幸免于难,归罪于崔宣道和蕃将李思敬等八人,唐玄宗(皇帝)下令将他们全部斩首,只是赦免了杜宾客的罪责。并下令除去了薛讷所有官职爵位。同年八月,吐蕃大将率领十万军队侵犯临洮军,掠夺牧马而去。皇帝下诏薛讷以平民身份代理左羽林将军,担任陇右防御使,与太仆少卿王晙等率兵截击敌军。大败敌人,斩杀俘获万人,活捉了敌军的将领,全部收回了被敌军掠夺的羊马,缴获的器械,不计其数。当时皇帝有诏令将要在十二月亲征吐蕃,等到听到了薛讷等人获胜的消息,玄宗十分高兴,便停止了亲征。授予薛讷左羽林军大将军,依旧封平阳郡公。不久,因为薛讷年老,特别准许退休。唐玄宗开元八年,薛讷去世,终年七十多岁,追赠太常卿,谥号为昭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C 16.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概括了当年与金兵的两次辉煌的战斗,洋溢着作者的战斗豪情和收复失地的信心,体现的是“言征伐恢复事”;此句用六个名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描绘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语言豪迈,气势恢宏,体现了“豪丽语”。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①.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②.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 忧劳可以兴国 ④. 逸豫可以亡身 ⑤. 战士军前半死生 ⑥. 美人帐下犹歌舞
三、语言运用题(2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D(惯常:习以为常,成了习惯的;时常:常常,经常。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尽如人意:形容非常满意,常用于否定句中)
19.B(根据前后内容的照应,可以确定是“中国画与陶瓷彩绘”;根据前后内容的意思可以确定“大同小异”)
20.C(原句有两项错误,一是“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坚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搭配不当,二是“形成使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句式杂糅。A项,成份残缺;B项,搭配不当,成份残缺;D项,搭配不当)
21.D(根据感彩可以判定A、B两项不能互换,根据语体色彩可以判定C项不能互换)
22.(1)②④ (2分。每选对1个得1分,每多选1个扣1分,全选不得分)
(2)百转千回 回肠荡气; 回心转意 回头是岸(4分。每个成语1分)
四、写作(60分)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