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视频:东汉墓
新知讲解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冤死。汉朝经历多年对外战争,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
汉武帝为此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穷兵黩武。为挽救经济,汉武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西汉的灭亡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于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四天后的丁卯日,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
汉宣帝死后,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汉哀帝即位后终日与宠男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新知讲解
王莽篡权
1. 背景: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就这样,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西汉灭亡。
2. 过程:
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颁发了一系列诏令。改制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公元23年,绿林军一支劲旅起事军攻入长安,斩掉王莽的头颅,悬挂在城市之中。
3. 结果:
新知讲解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
东汉的建立
1. 背景:
2. 时间:
公元25年
3. 都城:
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视频:汉光武帝刘秀
新知讲解
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面临的社会局面?
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维护统治?
刘秀连续发布六道释放奴婢的圣旨,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公元35年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后汉书 光武帝纪》
①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的赋制,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三十税一。减轻刑法,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新知讲解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下令:“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 ——《后汉书 光武帝纪》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⑤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后汉书·刑法志》记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结果:社会安定,经济好转
史称:光武中兴
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说明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文物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或精神风貌?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末 6000万
东汉初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2100万
105年 5300多万
东汉人口统计表
人口回升
视频:西汉由盛转衰
由盛转衰闹猖狂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诛杀外戚
宦官得宠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幼帝即位即位,带来了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交替专权
新知讲解
即位年龄 寿命
(岁)
和帝 10 27
殇帝 1 2
安帝 13 31
顺帝 11 30
冲帝 2 3
质帝 8 9
桓帝 15 36
灵帝 12 34
少帝 14 14
献帝 9 54
皇帝 太后 外戚 争权宦官
和帝 窦太后 窦宪 郑众等
殇帝 邓太后 邓骘 李闰、江京等
安帝 阎太后 阎显 孙程等19人
顺帝 梁皇后 梁商、梁冀 \
冲帝 梁太后 梁冀 \
质帝 梁太后 梁冀 \
桓帝 梁太后 梁冀 单超等5人
灵帝 窦太后 窦武 曹节、张让等
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争权简表
外戚宦官 粉墨登场
新知讲解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后汉书》
大意是说:
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1. 表现: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②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 影响: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东汉的衰亡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歌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政治腐朽,正直的官员遭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视频:黄巾起义的背景
新知讲解
1.朝政腐朽,
时局动荡不安,
社会上贫民流离失所。
2.自然灾害频发
(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建宁三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黄 巾 起 义-原因
新知讲解
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时 间:
领 导 人:
特点:
结果:
历时9月被镇压
影响: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84年
张角
创立太平道,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
课本P66《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如:袁绍、袁术、刘表、刘焉等互相兼并、战争不断。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军阀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新知讲解
东汉兴于光武帝柔术治国;东汉衰于外戚宦官专权
探究:东汉兴盛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什么启示 ?
原因:
启示:
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实施仁政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联系今天,结合东汉初期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国兴,民之所望
民兴,国之根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顺应民心;
要善于调整政策;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刘秀:天地之性,人为贵。
板书设计
光武中兴
东 汉
兴
衰
东汉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背景
内容
意义
外戚宦官交替政权
表现
后果
黄巾起义
原因
影响
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