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如果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从只会攫取大自然恩赐的现成的动物或植物,即渔猎或采集,到能够凭着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即游牧、养殖或种田。这一次大分工()
A .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
B .促进了阶级社会的出现
C .标志着国家开始产生
D .致使人类生存能力下降
2.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
古代希腊人则以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张方式的主要
因素是()
A .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 .文明开化的程度
C .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 .经济形态的影响
3.有学者认为,在希波战争中,一些弹丸之邦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终于击败了波斯帝国的倾国之师,这使人们察觉到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由此可见,该战争()
A.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走向高峰 B. 有利于希腊城邦的团结
C. 客观上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 打破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地位
4.有学者指出:(罗马)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案例的特殊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这一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法律实践中的理性色彩
行政官掌握最高司法权
罗马法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罗马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的很多名称和术语都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说明()
古代阿拉伯人创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学的渊源之一
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
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详细规定了君臣义务与违法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加速了东西方间的贸易往来
C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编撰《高丽史》的体例分“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朝鲜史学受到中国影响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通过吸取来自非洲、中东、印度的辉煌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其他文明相继没落的历史时期不断成长,达到了一系列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例说明()
人类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
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先进文化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以班图文明为核心扩散,在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到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除了原始森林、干旱草原和沙漠地带,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发展出了农业社会,非洲的古代文明也进化的更加多样和完整,材料揭示出班图文明()
是非洲文明的起源
影响尼罗河流域文明的发展
推动非洲的近代化
推动了非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1086年,征服者威廉要求英格兰所有贵族和骑士在接受封地之前都必须宣誓效忠于国王。从此,在英格兰王国建立起“我附庸的附庸,仍然是我的附庸”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革新反映了()
国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西欧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确立
西欧专制王权的普遍建立
14~15世纪,北非是欧洲的黄金、奴隶以及某些工业品的供应基地,并“逐渐变成整个地中海的动力”;欧洲人是通过穆斯林中间商而获得上述物品的,因政治、宗教的对立,葡萄牙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为此,葡萄牙()
国王试图加强君主专制
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政府努力推进海外扩张
极力保护陆路贸易通道安全
11. 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 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12. 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
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
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13. 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这说明()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物种交流提高了美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D.欧美地区饮食结构向趋同化发展
14.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神,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反对基督教神学统治的要求 B.肯定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统治者强化世俗王权的愿望 D.个人私欲膨胀和泛滥的趋势
15. 宗教改革将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
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表明宗教改革()
瓦解了教会统治根基 B.践行了宗教宽容理念
C. 动摇了基督神学信仰 D.推动了权力逐步转移
16. 有学者认为要理解光荣革命,必须了解1640年以来英国政治变革中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变量的复杂关系考量这些政治历史中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二元对峙冲突。该学者认为英国最终实现和解的关键因素是()
A. 通过妥协原则重塑了宪制结构 B. 邀请荷兰势力驱逐了专制君主
C. 基于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权力 D. 实行选举改革避免了暴力冲突
17. 1883年卡尔建立奔驰汽车公司,1890年哥德利普建立起戴姆勒汽车公司。后为了生存,合并成立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铸就了名扬世界的品牌--梅赛德斯一奔驰。这反映了()
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生产集中会改变企业命运
C.汽车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D.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
18. 农民经济虽从1861年改革后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统治地位,但它的发展却受到地主土地所有制、工役制、农村公社和土地重分制等农奴制残余的限制,阻碍了农民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明()
A.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主体 B. 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
C. 农奴制改革是对农奴的一场掠夺 D.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经济意义不大
19. 十九世纪晚期德国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以普鲁士地区为例,1867—1881年间新建的学校达6000多所。而职业教育与实科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议会制民主的确立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宗教改革的持续推进 D.主权邦国的激烈竞争
20. 咖啡和茶传入北美殖民地后,逐渐成为大众饮品。但在北美独立革命期间,咖啡消费量增长,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这种消费趋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商业革命引发消费升级 B. 启蒙运动催生咖啡社交
C. 美利坚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英国政府对茶叶征收重税
21. 1867年,美国国会宣布在哥伦比亚特区、未建州的联邦领土、内布拉斯加州和科罗拉多州实施黑人选举权,遭到总统否决,但国会依然通过三分之二多数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权。这一结果反映了()
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 B.国会拥有独立立法权
总统需要对国会负责 D.国会与总统相互制约
22.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在1839年到1845年他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但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欧文的实践()
意味着工人运动需要国际联合
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
表明美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23. 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A. 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4. 列宁评价《共产党宣言》说:“它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革命使命的理论。”由此可见()
《宣言》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全面形成
科学社会主义已与国际工人运动紧密结合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
《宣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其中第25小题14分,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8分,共计52分)
25.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意识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一揭示的是中世纪西欧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8分)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兴起产生的作用。(6分)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法国成为复兴研究罗马法的中心。这一转移,使罗马法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自由、平等”之大旗,以自然法理论为武器,同中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神学政治论相抗衡。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为保住大革命胜利果实,在拿破仑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摘编自邓慧、袁古洁《理性法典化运动背景之探讨及其借鉴——以〈法国民法典〉之编撰为借鉴》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做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不仅鼓舞了人们,而且他们不再害怕教会和其他机构的压迫。他们敢于站起来反抗。因此,启蒙精神首先鼓舞了人们的心灵。这样,那些压迫人民的封建思想就不可能长期存在。很快,通过启蒙运动,领导社会上的爱国者发动了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其他革命,这也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指出材料一中造成“新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事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10分)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政治主张;并结合材料一、三,概括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10分)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没有能创造出一种可以取代专制王权的新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专制制度复辟。可是复辟之后不久又发生一件事,这在英国历史上叫“光荣革命”。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缔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在这个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
——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及其基本情况表
年代 发明(现)家 身份 国别 重要成果
1831 法拉第 物理学家 英国 电磁感应
1837 莫尔斯 画家 美国 有线电报
1866 西门子 电气工程师、物理学家 德国 发电机
1867 诺贝尔 工程师、化学家 瑞典 炸药
1876 贝尔 企业家 美国 电话机
1885 卡尔 本茨 企业家、工程师 德国 汽车
80年代 狄塞尔 工程师 德国 柴油内燃机
1894-1896 马可尼 工程师、企业家 意大利 无线电报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的体制”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哪部文献得到确定的?英国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条件。结合材料三,归纳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12分)
高一历史答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C A B C C D A B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B D A B B B C D C C D
非选择题。
(1)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2分)
特点∶以土地为纽带;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具有统一性;封君封臣存在契约关系;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作用: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的统一;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推动思想解放,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6.(1)事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2分)
社会背景:西欧工商业发展,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和新市场的渴求;人文主义思想和传播基督教的激励;《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航海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丰富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的商路。(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政治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分权制衡;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主权在民(4分)
启蒙运动的意义:冲击和动摇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独裁统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7.(1)“新的体制”:君主立宪制(2分)
文献:《权利法案》(2分)
权力中心转移:从国王转移到议会(2分)
(2)条件:政局稳定,率先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为英国提供了原料、市场、劳动力和原始资本;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英国政府鼓励科技发明。(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特点:理论、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取得成果更多更重要;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以美国和德国最为突出;各国进程不同,个别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