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 ——吴敬梓《儒林外史》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七里中学 郑德清介绍与本课有关的小说内容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
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材。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全书中心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是指一群读书人。外史是指指不见于正史的轶闻故事。
你了解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刘鹗吴趼人 曾朴吴敬梓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没落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知识链接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知识链接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考程序介绍一、词语积累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作揖( ) 带挈( )
亲家( ) 醺醺( )
癞蛤蟆( ) 星宿(xiù )
腆着( ) 绾( )
轩敞( ) 簇拥( ) 侥幸( ) 攥( ) zuòyīqiè qìngxūnhá tiǎnw?nxuāncùji?ozuàn 2. 解释下列词语。作揖:
倒运:
狗血喷头:
不省人事:
商酌:
进学:
拱手行礼。事情不顺利,倒霉。形容骂得很凶。昏迷,失去了知觉。商量斟酌。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生员。3、课文注释:
现世宝:丢脸的家伙。现世:出丑,丢脸。
带挈:提携。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浑家:妻子。
行事:行业。
同案:一同考取秀才称作同案。
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聚会。
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称呼。
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就是文曲星下凡。
万贯家私:大量的家财。旧时用绳子穿钱,一千个钱为一贯。
把与:拿给。
摸门不着:本文指被骂晕了,不得要领,不知该怎么办。
无场外的举人:没有不进考场就能中举的。
两个时候:两个时辰,即4个小时。
一地里:一路上。
道是:以为是。
顽:同”玩“。
讳:旧时为了表示对某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讳某:即某字本应避去的。
亚元:乡试中举,第1名称“解元”,第2-10名称“亚元”。
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祝贺的恭维话,意即以后还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故称”黄甲“。
拙病:奇怪的病。
二汉:佣工,伙计。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何消:不必,不用。
得罪你们说:即说句不怕你们见怪的话。
我小老: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些须:很少。世先生: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下文”世兄弟“、”世好“意同。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即用桑梓指家乡。
房师:科举时代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
出老先生门下:意即我是你张家的门生。
华居:对对方住宅的客气说法。
当事拜往:办事会客。
年谊:指一同考中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与:结交。
该死行瘟的:该生瘟病死的。二、听读课文视频朗读《范进中举》思考找出本文的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范进 胡屠户 张乡绅 老太太等人 物:
情 节:
环 境: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1、小说的核心情节是什么?
范进中举以后发疯了。三、走进课文2、作者就中举前后分别选择哪些事情来写?全文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范进中举 中举前中举后范进借钱屠户贺喜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来拜时间 提纲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提示:讨论围绕“中举”按时间应分为几部分?)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 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2段):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12段):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解读课文分析比较下列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范 进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中举前中举后(一)、范进中举前后,范进生活的变化跳读全文,思考:1、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举前中举后经济状况差: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唾沫,他还“唯唯诺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范进的生活在中举前后有很大的改变,
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境遇对比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饿得看不见众乡邻拿蛋 送酒
背米 捉鸡
胡屠户送肉茅草棚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50两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中举前 “岳父见教的是”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连考三十五年甘受屈辱
唯唯诺诺
热衷功名中举后“噫!好了!我中了!”“晚生久仰老先生”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了。逢迎自如
虚伪世故
圆滑对
比范进 从范进中举的过程中可以窥见范进怎样的性格特征?热衷功名:年年应考,考到五十岁才得秀才,不顾胡屠户的反对,到处筹钱继续应考。中举后又欢喜得发了疯。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性格懦弱:受到胡屠户的辱骂,他听了只是“唯唯连声”,一句也不敢顶撞。圆滑世故: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逢迎自如。 范进 基于以上分析,这一切都告诉你什么问题? 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穷困潦倒,让及第者飞黄腾达。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整个封建社会,对权势者敬畏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它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1)读书人迷醉功名,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
(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科举制度的弊端中举前中举后(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该死的畜牲!你中了甚么?胡屠户 思考: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该人物形象。(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现世宝贤婿老爷 姑老爷训斥 狗血喷头恭维 奉承 讨好千恩万谢一副大肠 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倒运养到30多岁,毕竟要嫁与个老爷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品貌又好 张府…也没有这样体面的相貌不是你的文章好
……舍与你的才学又高癞蛤蟆就想天鹅屁吃毕竟要嫁与个老爷腆着肚子;啐“扯了几十回。”“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当时的人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这就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胡屠户的态度:前倨后恭 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
——吴敬梓诗 其主要性格特点是: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粗俗势利。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三)、仔细阅读文中对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出当时怎样的世态人情?
幸会!幸会!世先生!众乡邻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拿蛋送酒的 背米捉鸡的 搬桌拿椅的)
众邻居对有权势者敬畏
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
凉。众乡邻
(四)、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能看出当时官场怎样的风气?从对话中能看出两人怎样的特点?
幸会!幸会!世先生!张静斋 张静斋的目的是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两人互相攀附,也显得虚伪可笑。张静斋归纳本文其他人物形象 (1)胡屠户: (2)张乡绅:(3)众乡邻: 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1、为范进发疯的过程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层意。
2、以上四层属细节描写,是作者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正面刻画。对范进发疯运用了哪些描写?
四、精彩段落赏析:范进发疯的段落(第5自然段)昏厥 ——疯跑——跌到——疯走集上正面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众邻居对范进疯态的正面描写动作描写:看、念、拍手(3次)、笑(3次)、 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重复)
神态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
这些夸张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范进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这部分对范进的描写既采用了正面描写又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加以分析:老太 太的慌报录人、邻居的吓了一跳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昏厥怕人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烘托范进的疯劲范进的疯态范进众人 语言动作神态正面描写侧
面
描
写夸张多层次细节 描写 侧面描写烘托突出了人物形象:
烘托范进发疯的丑陋与可怕,表现众人趋炎附势的心理。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众邻居这些百姓。3、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能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 从此将身价百倍,享尽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思考: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
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
常常是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1、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
运用了夸张手法;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
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2、范进喜极而疯又是一场悲剧,理由是:
(1)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上,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课外延伸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穷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