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3 09:2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关于“月亮”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关于“月亮”的诗句学习目标1.翻译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描写月色的语句的精妙之处。
3.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解题----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开豪放派新风。书法独创一格,丰腴多姿,为“苏米黄蔡”“宋四家”之首。
著作有《东坡七集》。还有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及画迹《竹石图》等。作者简介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入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还没有俸禄。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写下了许多及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写作背景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一)找生字、读准音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藻荇( )

jiěxìngsuìqǐnbǎizǎo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解决字词并翻译全文。解释加下划线的字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
高兴的样子想 于是一起 , 共同 清澈透明交错纵横表示推测只是 罢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了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像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合作探究1、默读本文,边读边试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你认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小贴士:可以从修辞、虚实、动静、正侧等角度来思考)
1.寻伴夜游(叙事)
2.庭院月色(写景)
3.月下感叹(抒情)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你认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小贴士:可以从修辞、虚实、动静、正侧等角度来思考)1.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
2.写作技巧:
a.比喻传神,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的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虽未见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b.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从正面描写月光,藻荇交横从侧面烘托月光的美丽。
c.虚实结合:“积水空明”是作者在月光下产生的幻觉。“藻荇交横”把这种错觉更推进一步,亦幻亦真。
d.动静结合:“藻荇交横”写出了月光下的动态美,而“积水空明”给人静美的享受。3.总结全文,你认为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你怎么来理解“闲人”?本文紧扣“闲”字来写,可谓本文的“文眼”
闲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的感慨,表面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了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品读语句 赏析感情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品读语句 赏析感情 4.再读全文,思考: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找出相关词语进行体会。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以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与步于中庭”体现了两人的关系友善。
结尾句说明二人志同道合。 在本文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探究课文 总结主题 作者在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探究课文 总结主题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谪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探究课文 总结主题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通达乐观难言的人生况味!感慨!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