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3 09: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配套江苏版教材) 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第一部分(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依次写在题后的田字格内。(3分)
花色世界不仅风mǐ服装界,连家居装饰也非常流行。美丽的花色点zhuì,温柔地诠释着家的温馨;明朗而亮丽的颜色搭配,让家居拥有百变表情。小巧的图案能让居室显得宽敞、清新、明亮,心情也如花般绽放。缤纷的花色,显出与众不同,居家风格也彰显纯cuì,洋溢着浓浓春色。
2.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内江是一个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巴蜀腹心城市,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内江文化底蕴深厚, , ,以名人故里而备受敬仰。“ ”“ ”的美誉几乎是内江的代名词。内江有“甜城”的称谓,还是川中水陆要冲。陆路为成渝必经之道,古驿道至今犹存,素有“ ”“ ”之称。
A.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川中枢纽 川南咽喉 大千故里 书画之乡
B.川中枢纽 川南咽喉 大千故里 书画之乡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C.大千故里 书画之乡 川中枢纽 川南咽喉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D.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大千故里 书画之乡 川中枢纽 川南咽喉
3.古诗文填空。(7分)
(1)潭西南而望, , 。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 ”三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4分)
近日,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将武汉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左线工程掘进到汉口江滩,这标志着这一工程成功横穿长江。这是我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这条地铁隧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公路隧道之间,是连接武昌□汉口两镇中心区域地铁2号线的过江通道,全长约3100米左右。
(1)在□内填写合适的标点符号。(1分)
(2)语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2分)
(3)请给这则新闻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1分)
5.综合性学习。(9分,每小题3分)
导游即引导游览,让游客感受山水之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游客食、宿、行等各方面帮助,并解决旅游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市旅游节即将到来,学校将举办一次“我来做导游”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吧!
(1)作为一名小导游,请你给游客介绍一下你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或旅游特色(包含人文特色、名优特产等)。
(2)有一位外地游客第一次来到你们这里,刚刚下车,他想去你们那里参观,但对路线一概不知。作为一名小导游,在电话中你应该如何与这位游客交流?
(3)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了能给众多的海内外客人提供一流的服务,上海特意组建了一支世博旅游金牌导游队伍,这是一支专家型、劳模型优秀导游队伍。现在你是一名不专业的小导游,如果你也想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金牌导游,你会在哪些方面努力?
第二部分(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3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1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8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1)以其境过清( ) (2)不可名状( )
9.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0.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分)
【甲】文:
【乙】文:
11.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2分)
鼓浪屿的快镜头
舒 婷
我住在鼓浪屿岛中心,辐射到海边的小路有无数条,我每天习惯地从体育场伊始,经港仔后浴场,顺着环岛路,直奔渡口,大约60分钟,从不觉得枯燥与单调。石头、树木、建筑物,每天都在增加或删减细节给我看。
最先吸引我的总是植物日新月异的表情和层出不穷的花招。扶桑虽然粗枝大叶,单瓣的伞状花冠却开得细嫩如绢;复瓣的扶桑则沉沉垂下,不胜隔夜的露珠之重。①攀篱翻墙的喇叭花,广播的是小草小花的小道消息。菠萝蜜把肥嘟嘟的果实掖在胳肢窝里,似一只只刺猬抱附在巨大的树干上。
石坡上高踞着一所欧式旧宅,宽敞的长廊环绕,屋顶却四处见光。爬山虎穿门入户,芦苇耀武扬威招摇在窗棂间。荒园深处,野鹧鸪的啼声颤悠悠地拽过柠檬桉银色的枝条,弹出抑扬顿挫的尾声。唯昂然屹立的花岗岩石柱,与时光抗衡,毫不退让,犹保持着昔日荣光。
有一天发现这所房子的屋顶修缮好了,红色的砖墙恢复了娇艳的肤色;再一天就看到窗帘在重新刷白的百叶窗后面温柔地低垂。围墙缺口已规划成典雅气派的大理石门廊。沿着石坡,三角梅、扶桑、一品红正当令。②尤其正楼两侧的花甬里,忽然金灿灿开出一片阳光三分野趣,哟,是都市人阔别好几辈子的油菜花。
眼看着一栋破败的大房子,一天天抖擞丰满而且充满人情味,便即兴编排出一些聊斋情节琼瑶故事来自娱自乐。
傍晚了,游客散尽,一天的油水十分丰厚。一群群偷嘴的小麻雀从洗碗槽飞起,见我并无谴责呵斥之意,遂又拉帮结伙回到泔水桶讨食。它们想必忘记了收割后,阳光晒得热腾腾的泥香扑鼻的大田,以及田中央孤零零的憨态可掬的稻草人。
桄榔树下一对老两口相携坐在石椅上看日落,浪花偶尔溅到老汉的胡子上,旁边老妻就伸出袖管帮他揩一下。默想自己若老了,可有与丈夫互相扶持来这儿闲度时光的福分?赶紧把旁边一张空椅的落叶扫了扫,拇指在椅背摁一虚印,为10年后订座。
接着立刻想到要活过这10年,须加紧锻炼,保养各器官的正常运作。伸胳膊蹬腿,前俯后仰,腰背像缺油的轴承咯吱咯吱响;双肩乱动,看上去似跳迪斯科或草裙舞。又根据《健康文摘》介绍,拣一段平坦直溜的柏油路面,倒退疾走。走到老两口身边,见他们的笑纹加深,大有赞赏之意,不觉把步子提得更加轻捷雄壮,心中配以进行曲。
当我如此贪得无厌,将风景一一攫入心扉,敢情我自己也成了他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真水无香》,有改动)
12.本文是作者捕捉到的一组“鼓浪屿的快镜头”,分别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植物、 、
和 。(3分)
13.本文倒数第二段的首句是一个过渡句,它是如何衔接上下文的?(2分)
14.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4分)
(1)第①句说喇叭花“攀篱翻墙”,“广播的是小草小花的小道消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②句改成“尤其正楼两侧的花甬里,忽然开出金灿灿的油菜花”好不好?为什么?(2分)
15.作者习惯每天从鼓浪屿岛中心走到海边,一路上大约用时60分钟,为什么“从不觉得枯燥与单调”?作者的所见所感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香山晚照
①香山位于北京城西约20公里处,在环城公路的五环和六环之间,是北京城内最高最有名的山。
②北京城与香山相互颙望相互映照,纵横俯仰,奇伟壮美。常使人们在城里看着山,在山里又望着城,自然生发“高山景行”的意境。而那香山晚照更令人感动和震撼。
③记得当时上山看晚照的人很少,傍晚了,别人都在下山,我们反而上山。太阳光已拖着香山的影子站在了香山脚下,一小片,像正午时人的影子。影子如舞台的幕幔一样徐徐地走动,城市的景物渐渐变得暗淡缥缈,暗淡中的景物如在乘凉休息,轮廓分明,给人静穆;明亮处的阳光更加灿烂,有些耀眼;幕幔由慢变快再变慢,而且是一层又一层地拉上,直到把大地舞台遮盖得严严实实。远处的一片亮是持久的,让人产生错觉,分不清是旭日还是夕阳的光辉。
④到得山顶,太阳已像红色熟透了的柿子落到了地上,一半埋进土里,一半留在地上,弄得天涯地角一片拖泥带水的残红。我舒心地大喊一声:“太阳下山了!”面对天际空阔的城市,喊声一去无回。太阳下山的地方也很广阔,有许多的楼房和烟囱,朋友说:“那是首钢老厂。”
⑤太阳彻底地钻进了大地的被窝,蒙头睡去。夕阳晚照熄灭了,如同名声的起灭一样,起的时候由近及远,灭的时候远处倒还留有余光。人类真该感谢太阳,是太阳懂得按时休息,人才不至于累死。太阳这种既创造时刻又遵守时刻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比它的光辉和名声留在人间要永久。人们不仅感激和赞美太阳,更是和太阳的这种精神融为一体,以至代代相传。
⑥天渐晚,灯光晚照又起。城里有一条公路的路灯,瞬间像流星一般从一头亮到另一头,如电速与光速的时差,在城市的光屏上划了一下。真是惊心动魄的晚照!北京城繁星照耀,灯光如海,流动的车辆更似火龙飞驰,照得香山明亮如昼。这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北京城夜晚的灯光按规定已减少了许多,香山晚照恐怕只能看到太阳照耀的那一面,但那是最真实的一面。好想再去看看。
16.文章是以什么顺序写香山晚照的?(3分)
17.作者观赏香山晚照时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8.第⑤段中加点的“这种精神”具体指代何种精神?(2分)
19.第⑥段描绘的“香山晚照”与上文有什么不同?作者更喜欢哪一种?(3分)
20.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第三部分(40分)
21.作文。(40分)
大自然的美丽,让我们神往。在你参观、游览过的地方中,有令你赞叹的胜景吗?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注意写作顺序和景色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配套江苏版教材) 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检测题 参考答案
1.靡 缀 粹[正确解答本题,不仅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注意书写笔画清楚、笔顺正确、字形规范,写在田字格中要美观。笔画是汉字形体的基本要素,笔顺是汉字笔画的书写次序。汉字有点、横、竖、撇、捺、挑(提)、钩、折八种基本笔画。汉字书写笔顺的一般规律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里再封口。这种题型,一方面要求同学们注重平时的汉字积累,另一方面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工整、美观,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加强积累,勤练书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D(材料先讲了内江的历史、文化,然后讲内江是名人故里,最后介绍内江为重要交通枢纽。)
3.(1)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题目中的默写要求。)
4.(1)顿号(根据句意武昌和汉口不是表示起止地,所以不要误用表示起止地的“——”。)(2)“全长约3100米左右”有语病,删除“约”或者“左右”。(“约”和“左右”语意重复,不能连用。)(3)示例: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贯通(先概括出材料的中心,然后加以提炼即可。)
5.(1)提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介绍即可,注意要从人文特色、名优特产等方面介绍。态度要大方,语言要得体。(2)提示:可以在电话中告知详细的路线、票价等信息,一定要说得详细、准确。或者让游客先在车站休息片刻,马上亲自去迎接。(要注意打电话的礼仪,有必要的称呼、问候和告别语,语言要简洁明了。)(3)博览群书,处处留心。学习导游专业知识,如文明礼仪知识等;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如学习外语等。
6.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由“夜何长”可得出答案。意思对即可。)
7.凄清孤寂的心境,寂寞幽思的感情。(在整体把握整首诗歌大意的前提下解答。夜那么长,只有轻云、月光和滴漏声伴随;秋天来了,天快要冷了,但愿在征衣寄给亲人之前不要下霜。诗人的孤独寂寞、对远方亲人的担忧思念,都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传达了出来。意思对即可。)
附《秋夜曲》赏析: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诗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朗朗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也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写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的内心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自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恳切的话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了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8.(1)因为 (2)说出(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9.(1)(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岸边)美丽的树木与奇异的竹子投下的阴影相互掩映。[翻译时,除了要把句中省略的部分翻译出来外,还要注意:(1)句特殊之处在于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句出自课外文言文,翻译时只要把重点词语的意思译出,意思对即可。]
10.【甲】文:清澈 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湍急 正面(直接)描写(水的特点容易概括,注意准确、简练;描写方法,可以从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方面去考虑。意思对即可。)
11.寓情于景。例如【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幽美、凄寒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首先要了解文言文常用的写法,然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对号入座。举例要在熟悉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乙】参考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是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
12.石坡上的欧式旧宅 一群群偷嘴的小麻雀 看日落的老两口(本题实际上考查对第2~7段的内容概括,也是本文的行文顺序。第2段,描写形态各异的植物;第3~5段,详写石坡上的欧式旧宅;第6段,写一群群偷嘴的小麻雀;第7段,写看日落的老两口。意思对即可。)
13.作者由老两口安度晚年的温馨画面,联想到10年后的自己,于是立刻加紧锻炼,为健康生活做准备。(“接着立刻想到要活过这10年”,是受了老两口安度晚年的温馨画面的启发,所以“须加紧锻炼,保养各器官的正常运作”,为10年后的自己做准备。意思对即可。)
14.(1)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喇叭花调皮、热心、可爱的情态。(2)不好。改后的句子虽然简洁,但无法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油菜花开,别有野趣,带来一片春光,令久居都市的人们欣喜不已。[解答第(1)题,喇叭花“攀篱翻墙”,“广播的是小草小花的小道消息”,这里是将喇叭花人格化,“攀篱翻墙”写出了喇叭花调皮、可爱的样子,“广播的是小草小花的小道消息”则写出了喇叭花热情活泼的特点。解答第(2)题,可先将改后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会发现原句更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原句突出了油菜花的“金灿灿”和“一片阳光三分野趣”,使画面情趣盎然,更能体现作者突然见到油菜花时的喜悦之情。]
15.一路上各种景致变化纷繁,让作者百看不厌。这些景致触动着作者,让作者欣喜、感动,深受启发。启示:生活中处处充满美(美就在身边);热爱生活,欣赏生活;用心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答出一点即可。本题和第12题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组快镜头美不胜收,形态各异的植物、石坡上的欧式旧宅、一群群偷嘴的小麻雀是景中之物,一对看落日的老人是景中之人,也是这一组快镜头最美的地方。文章由物及人,作者深受感动,并受启发。)
16.时间顺序。(根据文中的“傍晚了”“太阳彻底地钻进了大地的被窝”“天渐晚,灯光晚照又起”等句子加以总结即可。)
17.作者观赏香山晚照时的感受是:“那香山晚照更令人感动和震撼。”(此题关键是找准信息所在段,原文在第②段中有着明确的答案。)
18.指既创造时刻又遵守时刻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对文章中具体词语的理解必须把它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语,答案就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也或者需要稍微变通一下。总之,理解词语,要“瞻前顾后”。)
19.第⑥段中描写的“香山晚照”指的是城市的灯光,而上文描写的是真正的夕阳晚照。作者更喜欢的是真正的夕阳晚照。(原文第⑥段写道:“灯光晚照又起”,“灯光如海,流动的车辆更似火龙飞驰,照得香山明亮如昼”,说明这里的“香山晚照”是指城市的灯光。最后作者又说:“香山晚照恐怕只能看到太阳照耀的那一面,但那是最真实的一面。好想再去看看。”这说明作者喜欢的是真正的夕阳晚照。)
20.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香山晚照“真实的一面”的向往,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1.思路点拨:本次作文要求就“参观、游览过的地方”写一篇文章。写这样的文章,其基本结构及要求是:(1)开篇宜点明参观游览的对象,语言简洁。(2)主体部分宜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条理清楚地交代参观游览的路线,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顺序地描写景物,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3)在文章结尾处再次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好本次作文,要注意以下三点:(1)仔细观察,了解景区。认真研读有关文字材料,了解参观对象的历史、规模、特点,了解游览景区的风光景物、建筑特点、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注意自己有什么感受。(2)注意写作顺序。一般是按照参观游览的日程安排或行程先后来写。(3)文章形式自由,风格多样,可以写成日记、书信、散文等形式。语言要生动形象,轻松优美。
例文:
天池游览记
天山,我神往的山,那雄浑峭拔的山峰,那郁郁葱葱的森林,都曾在我梦中多次出现。尤其是那天山博格达峰下明珠般的天池,那天池畔绿茵茵的草地上拾果皮的小姑娘,更引起我思念天山,思念天池的一片深情……
那是两年前,我还在新疆读书的时候,爸爸带我去游览天山环抱中的天池。天池是镶在天山中的翡翠。当我们乘坐的汽车驶过一段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穿过一个幽深的峡谷,来到天池的池畔时,一切都令人感到那样新奇。山,绿宝石般的山,形如一只卧虎,林木参天的树林,宛如一支庞大的乐队,在“风”的指挥下,奏出“哗啦啦”的山林交响曲;水,碧绿的天池水,平静得像一面明镜。我面对神秘的湖水,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天池是王母娘娘的洗脚盆 是传说中降妖除怪的神镜 是山林仙人的宝石腰带 如若不是,它怎么那样清,清得可以看见池底的卵石;又怎么那样静,静得使人感觉不到它的流动。啊!天池的水,它足以让人“醉”了……
“人人没有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一阵欢快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发现前方来了一个当地人打扮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我俩交谈了几句,便一见如故,拉着手向天池瀑布走去。
来到天池瀑布,我完全被它的美吸引住了。瞧,瀑布像一条白练从天而降,银珠四散,飞沫满天。这不正如李白诗中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吗 如果你稍微抬头瞧,水点就溅到你的眼睛里。走近看,你的衣裤便被打得半湿,让你觉得浑身上下舒服极了!瀑布下有一泓清泉,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那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有的形若孙悟空,有的貌似大螃蟹,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你想什么呢 ”小姑娘问我。我笑了笑没回答。突然,她像发现什么似的从石头上站起来,飞快地向前跑去。我追到她的跟前,才发现她的“秘密”。原来,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有一堆水果皮,她正蹲在那儿拾呢!“你干吗拾这个 ”“你看,这是旅游胜地,怎么能弄脏呢 ”一句话说得我心悦诚服。我也蹲下去,跟她一起拾起来。
拾完果皮,我们依依不舍地分别了。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领悟到:天池山秀水美,而这里人们的心灵,比天池更美……
【点评】本文由景及人,景物美与人的心灵美自然交融,难能可贵。这正如文中所说:“天池山秀水美,而这里人们的心灵,比天池更美……”
本文写景层次清晰,比喻生动形象,感情流露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