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了解六世纪前日本的状况
01
识记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史实(重点)
02
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幕府统治的建立和发展(难点)
03
概括六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大和国的统治者、部民)
01
02
03
自学指导
找出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背景、时间、人物、内容、历史作用)
说说武士和武士集团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52-54,用笔划出关键词
04
理解幕府和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6世纪前的日本
1-2世纪的日本:
岛国
地理环境: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1、小国林立,
2、部分国家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6世纪前的日本
3世纪的日本:
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大和国基本统一日本。
社会结构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相关史料:
大和国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以后称“天皇”。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
六世纪前的日本
社会结构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等
六世纪前的日本
古代日本部民
社会结构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六世纪前的日本
古代日本部民
古代日本部民
部民制
王室和贵族私领地上的居民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包括负弓矢以充警卫的韧负部;提供陶制品的土师部、陶部;充任宫廷杂务的膳部、豚养部、马饲部、锻冶部、弓削部;地方上提供水产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在屯仓、田庄中耕作的田部、部曲;由外来侨民中的有知识者编成的史部、藏部等。
知识拓展
部民制
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近似于奴隶。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过渡
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六世纪前的日本
背景:
1、日本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下层民众反抗不断。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遣唐使
2、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贞观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缺粮,民物蕃息,四夷将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食货志》
“贞观之治”
大化改新
背景
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大化改新
开始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相关史实:
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大化改新
孝德天皇
内容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1、政治上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c.统一赋税。
2、经济上
大化改新
内容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完备的法律
皇权至上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2官8省
制定律令
神化天皇
唐朝
日本
制度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政权机构
法律
统治者
意义: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得到发展。
大化改新的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作用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相关史实: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之影响——文明开化
日本平城京
唐朝长安城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寳
(始铸于621年)
(始铸708年)
甚至有些日本天皇本身就是出色的汉字书法家
这本日本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达90余处。
长安大慈恩寺
唐招提寺
大化改新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正视自身的不足,锐意改革,与时俱进,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要注意保持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按照不同功劳、职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给国民收租
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农民受剥削越来越严重,大量逃亡,国家户籍、田籍混乱,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10世纪左右,日本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一
二
三
庄园形成
古代日本的武士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①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②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合作探究
天皇
征夷大将军
(幕府
大名(诸侯)
亲族、家臣
土地
土地
效忠
效忠
武士集团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一
二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用法始于镰仓幕府建立。
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幕府统治
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幕府统治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知识拓展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义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6世纪前日本
1世纪出现小国
5世纪大和统一
社会结构
大化改新
背景
目的、内容
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
武士、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
武士道
国名
国旗
国徽
国花
国服
东瀛、东洋、扶桑
日之丸、日出之国
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
和服
古代日本
今天的日本
樱花
1、【2013昆明】世界古代史上,大和统治者通过派遣使臣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在日本建立了
A.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B.民主政治
C.奴隶制共和国
D.资本主义制度
达标检测
A
2、据史料记载: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意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在这之前,日本曾把国名定为“大和”。“大和”完成统一日本的时间是
A. 1世纪 B.5世纪
C.6世纪 D.7世纪
B
3、“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地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在古代,它曾借鉴中国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
A. 秦朝 B.西汉
C.隋唐 D.北宋
C
4、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
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C.改革派积极提倡
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B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服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调)。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法令规定的?
②以上法令是哪个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的内容?
③这次改革是效法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①“大化改新”诏书。
②日本。
③中国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