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4 15:4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2.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jiān) 嘉奖(jiā) 阿谀(yú) 师襄(xiāng)
B.跬步(guǐ) 经传(zhuàn) 以贻(yí)之 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 颁白(bān) 老聃(dān)
D.驽马(nú)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教导自己的老师表达谢意本没有错,只是越来越严重的攀比之风让谢师宴变了味。
B.因为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几个月,很快就调任他处了,所以当地人一直把他当成圣人来敬畏。
C.韩愈本人毕竟是一个儒家孔孟学派的卫道者,又是一个复古主义的大力提倡者,他的文章不可能不会没有局限性。
D.说到底,不管长春这家餐馆是否存在误导顾客消费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宰客现象,商家都应引以为戒,及时改正。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11.给加点字注音。
輮以为轮 槁暴 须臾 跂而望 舆马 跬步
骐骥 驽马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2.给《劝学》中重要字词注音。
⑨善假( )于物 ⑩蛟( )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二鳌( )
13.重要字音
⑨老聃( ) ⑩苌( )弘 蟠( ) 经传( )
贻( )之
14.重要字音
①庸( )知 ②嗟( )乎 ③句读( ) ④或不( )焉
⑤官盛则近谀( ) ⑥欤( ) ⑦郯( )子 ⑧师襄( )
15.重要字音
①中( )绳 ②鞣( )以为轮 ③其曲( )中规 ④槁暴( )
⑤砺( )⑥参省( )⑦跂( )而望 ⑧舟楫( )
16.识记字音
木直中绳( ) 以为轮( )槁暴( )( )须臾( )
省乎已( )跂而望( )舆马( )二螯( )
17.识记字音
舟楫( ) 蛟龙( ) 跬步( ) 骐骥( )
驽马(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蛇鳝( )
18.词语积累
青出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曝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跬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识记字音
句读(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六艺经传( ) 李氏子蟠( ) 贻之( )
20.①庸( )知 ②嗟( )乎 ③句读( ) ④或不( )焉
⑤官盛则近谀( ) ⑥欤( ) ⑦郯( )子 ⑧师襄( )
⑨老聃( ) ⑩苌( )弘 蟠( ) 经传( ) 贻( )之
三、小阅读-课内
21.君子品格是古人尤其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德,要想成就这种美德,离不开学习和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修身的途径,修身是学习的目的,而这二者都要注重积累和坚持。对于“学习”和“修身”,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有着深刻的见解,联系课文《劝学》,说说荀子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22.谈谈你对《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心得体会。
2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不能否认,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而美国人视读书为一件平常至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靠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般仅是一脚着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 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把新书买回来,就放到车房去。
(节选自梁厚甫《美国人的读书态度》,有删改)
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4.理解下列语句,并说说这句话阐明什么道理?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25.概括《师说》中句子内容和作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6.请概括《师说》第三段的内容要点。
27.概括《师说》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8.阅读《师说》,说说“时”与“古道”分别指什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9.概括《劝学》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以及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0.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请赏析这句话。
四、语言表达
31.某语文老师在教《劝学》期间,发现一生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心浮气躁。假设你是这位语文老师,请你试着对该学生进行劝导。要求:①内容联系课文《劝学》;②语气委婉得体;③50字左右。
32.下面是某中学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并改正。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内部场景震慑了,“中国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在专注地选书,有人在静静地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针对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有两点建议,请笑纳。
首当其冲,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积极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在购入图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加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生活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多向别人学习,进而完善自己。( )
(2)借鉴外国文化,要择善而从,择恶而拒,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一味拒绝。( )
(3)不要因为对方学历比你低,就认为其人毫无可取之处,毕竟教无常师,圣人尚且不耻下问,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轻视他人呢 ( )
34.为激发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党员的学习热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捐赠给西北师范大学1000本《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请你代校学生会写一张收条。
35.根据下面的情境,回答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吸引了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党员的广泛关注,大家通过平台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已成为该校师生党员的移动“加油站”。据统计,在西北师范大学5183名党员中,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完成注册学习的党员有5107人,占全体党员人数的98.5%,每天活跃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党员人数超过3500名。(2019年3月报道)
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2个字。
36.每逢佳节,许多同学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段不超过60字。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们为了学生呕心沥血。请以“感谢您——老师”为开头,写一段话赞美你的老师。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少于50个字)
38.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语文老师送上了贺词,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句话,送给某学科的老师。
示例:您文思泉涌,像一本无所不知的词典,引领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语文老师)
3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科学家推测,在地球形成之初,它是有水存在的,______,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我们能看得见的水了。但最初的时候,_______,那么大量的水主要来自哪里呢?科学家们猜测,③____,因为彗星都是含水量很大的小天体,在撞击地球的时候,会给地球带来大量的水。
40.“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抒发感慨,还可以迅速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请以鼓励“学习”为主旨,写一条“微博”发给你的朋友。要求主旨鲜明,句式整齐,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白居易”应为“柳宗元”。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嗟乎”的“嗟”应读“jiē”。
B.“跬步”的“跬”应读“kuǐ”。
D.“针砭”的“砭”应读“biān”。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六艺经传”的“传”应读zhuàn。
B.“聃”应读dān。
C.“授之书”的“授”应读shòu;“蟠”应读pán。
故选D。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因为……所以……”改为“虽然……但是……”。
C.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应删去“不会”。
D.不合逻辑,“是否”和后面的“及时改正”两面对一面,把“商家都应……及时改正”改为“商家都应引以为戒”。
故选A。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见识。
B.“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C.“生”通“性”,天性。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
故选D。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连词,表转折,却;
②“而”,连词,表修饰,形容“呼”的状态;
③“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④“而”,连词,表修饰;
⑤“而”,连词,表转折,却;
⑥“而”,连词,表递进;
⑦“而”,连词,表并列;
⑧“而”,连词,表承接。
①③⑤表转折/②④表修饰/⑥表递进/⑦表并列/⑧表承接。
故选B。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耻学于师”中“于”是介词,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中“于”是介词,从;
③“于其身也”中“于”是介词,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是介词,比;
⑤“不拘于时”中“于”是介词,被;
⑥“学于余”中“于”是介词,向。
只有①⑥相同。
故选C。
9.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例句为定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
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D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马”。
故选D。
10.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今异义词。
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B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C项,从而: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D项,“乐师”古今意义相同,均指从事音乐演奏的人。
故选D。
11.輮(róu) 槁暴(gǎopù) 臾(yú) 跂 (qǐ) 舆(yú) 跬 (kuǐ) 骐骥(qí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如“(róu)以为轮”“槁暴(pù)”;还要注意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如“跂(qǐ)而望”“跬(kuǐ)步”“驽(nú)马”;还要注意一些易读错字的字音,如“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12. jiǎ jiāo kuǐ qíjì nú qiè lòu áo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古语中常见字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本题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假”有两个读音,“jiǎ”和“jià”,“善假于物”中“假”是“假借”意思,读音为“jiǎ”。
“跬”,读音为“kuǐ”,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
“骐骥”,读音为“qíjì”,指骏马,千里马。
“驽”,读音为“nú”,“驽马”,指资质较差、不出众的马。也指蹩脚马。
13. dān cháng pán zhuàn yí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⑨“聃”字注意不读“冉(rǎn)”,要读作“dān”;
⑩“苌”是形声字,音同“长”,读作“cháng”;
“蟠”可联系“蟠桃”一词,读作“pán”;
“传”在此处指解释经书的著作,要读作“zhuàn”;
“贻”注意与形近字“治”“殆”“抬”等分辨开,读音各不一样,“贻”要读“yí”。
14. yōng jiē dòu fǒu yú yú tán xiāng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做题时由易到难,注意分析那些疑难字的读音, 注意调动知识积累,适当运用联想进行比较,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本题中,庸(yōng):哪里;②嗟(jiē)乎:感叹词,相当于“唉”;③句读(dòu):旧称文章中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读”;④或不(fǒu)焉:通“否”,不;⑤官盛则近谀(yú):谄媚;⑥欤(y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⑦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追随他学习;⑧师襄(xiāng):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从他学琴。
15. zhòng róu qū gǎopù lì cānxǐng qǐ jí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做题时由易到难,注意分析那些疑难字的读音, 注意调动知识积累,适当运用联想进行比较,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本题中,中(zhòng)绳,“中”指合乎、符合的意思; (róu):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曲(qū):弯曲;槁暴(gǎopù):枯干;砺(lì):磨刀石;参省(cānxǐng):检查、省察;跂(qǐ):提起脚后跟;舟楫(jí):泛指船只。
16. zhòng róu gǎo pù yú xǐng qǐ yú áo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木直中绳”中的“中”读作“zhòng”,合乎。
“ 以为轮”中的“”读作“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槁暴”读作“gǎo”“pù”,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须臾”中的“臾”读作“yú”,片刻,一会儿。
“省乎已”中的“省”读作“xǐng”,反省自己。
“跂而望”中的“跂”读作“qì”,踮起脚后跟站着。
“舆马”中的“舆”读作“yú”,车马。
“二螯”中的“螯”读作“áo”,螃蟹的大钳子。
17. jí jiǎo kuǐ jì nú qiè lòu shàn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舟楫”中的“楫”读作“jí ”,舟船。
“蛟龙”中的“蛟”读作“jiǎo”,一种似龙的生物。
“跬步”中的“跬”读作“kuǐ”,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骐骥”中的“骥”读作“jì”,骏马,千里马。
“驽马”中的“驽”读作“ nú”,劣马。
“锲而不舍”中的“锲”读作“qiè”,不停地刻下去。
“金石可镂”中的“镂”读作“lòu ”,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蛇鳝”中的“鳝”读作“shàn”。
18.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比喻才智平庸的人,若能努力不懈,也能赶得上聪明的人。 聚积小水而成深渊,指聚少成多。比喻事情的成功是逐渐累积而来。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积累成语的能力。高考对成语的具体考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辨识,二是正确使用成语。识记成语首先要正确书写,然后要把握成语的意义,抓住特点(结构、情感色彩的褒贬、使用对象等),明确使用规则。积累词语、丰富词汇,有很大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文章,而且对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1、集合法。就是把含有相同特点的词语集合在一起进行积累掌握的方法。可以把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可以把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可以把重叠的词语集合在一起积累。2、接龙法。就是用把一词的词尾同另一词的词头接起来的形式积累词语的一种方法。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作谓语;含褒义
一曝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跬步千里:比喻学习应该持之有恒,不要半途而废。
驽马十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积水成渊: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小成多。
19.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官盛则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六艺经传(zhuàn) 李氏子蟠(pán) 贻之(y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识记字音,平时一定要注意分类归纳,反复记忆。
(1)读,多音字,读dòu时是名词,指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
(2)不,通假字,通“否”。
(3)谀,形声,从言,臾声,本义为奉承,谄媚。
(4)郯,左右结构,部首为阝,指古国名,在今山东省郯城北。
(5)苌,苌姓,是中国人的姓氏之一,源出苌弘,蜀地夷侯。
(6)聃,人名用字,本意是指下垂之意,引申义是老貌。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7)传,从人从専(从叀从寸)。専为专的本字。多音字,作“zhuàn”时,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蟠,释义为一种果实扁圆的桃,又称扁桃,果仁可食用,它的果实也称蟠桃,古代神话传说中所说的仙桃。
(9)贻,形声,从贝,台声,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
【点睛】识记字音的方法:1、据义定音,古人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也就是所谓的音义相关原则。对多音字来说,往往是由于同一个字有了不同的意义才有了不同的读音,所以我们应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2、词性定音。有许多多音字在不同的词性中有不同的读音,因此根据意义和词性来确定读音是辨析多音字读音的一种重要方法。3、语体辨音。有许多多音字在书面语体中可能是一种读音(这时它往往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存在),在口语语体中可能是另一读音(这时它往往是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存在)。4、抓住“另类”。另类之一是古汉语的遗留,这在成语中表现明显。另类之二是不少多音字存在某一读音少而另一读音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简便记忆法。
20. ①yōng ②jiē ③dòu ④fǒu ⑤yú ⑥yú ⑦tán ⑧xiāng ⑨dān ⑩cháng pán zhuàn y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本题中的生字都来自《师说》,要注意积累掌握。重点记忆:“读”“传”这样的多音字,还有“欤”“郯”“聃”“蟠”等字的读音。
21.①主要讲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
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技巧的能力。
《劝学》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强调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
文章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述。文章第一段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文章第四段反复设喻对比,比如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
22.心得体会:恰如钻石懂得利用星光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光彩,聪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物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出色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单凭个人的能力可能难以做到,如果借助于其他,便会提高成功的几率。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便是毫无特色可言的青虫也能蜕变成蝴蝶,成就一场炫目的奇迹。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意思是: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从中可以看出,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善于利用周围已有的条件,去争取最大成功。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围绕句子的意思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23.(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具体全面地论证了观点——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美国人把读书视为一件平常至极的事情。(或“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观念不同’的观点”)
【详解】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本题,有两个问题,首先应根据具体内容,确定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语段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由选文第一段“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靠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般仅是一脚着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可知,此处以美国青年用金鸡独立的姿势读书为例,由第二段“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设一张书桌……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可知,此处主要是对比中美家中读书场所、存放书籍地点的不同,说明美国人可以随时随地读书,而中国人把读书看作一种极为郑重的事,强调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读书观念不同。
24. 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质,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重要语句的含义,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即可。
原句的意思是: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质,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25.承上先反问,增强语势,再从反面论述,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分析句段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承上先反问,增强语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反面论述,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译文: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26.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能者为师的道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指出内容要点,也要点明结构特点,因此既要读懂本段的大意,也要结合上下段落的内容作答。还要根据文体特点来思考,如议论文主要是概括论点,记叙文主要是概括景物或情感等。本段先举例论证,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接着以孔子言行为例,这为“圣人”从师提供依据,也与士大夫之族形成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强调问道有先后,能者即可为师。
【点睛】
27.赞扬李蟠,说明写作缘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的师道传统。文章的第四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参考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8.“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的师道传统。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本句意为: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首先根据语境来看,“不拘于时,学于余”一句话,就点出了“时”的含义,李蟠不受时俗约束而向“我”学习,说明时俗就是当时人不肯“从师”学习的风俗,再结合前文“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等句子,更可见“时”指人们耻于从师,即使有疑惑也不肯从师的风气。
“古道”根据前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等句子可见,是指古代人有从师学习的风尚,作者认为李蟠肯向自己从师学习,是有古人“从师而问焉”的遗风,继承了古人的从师传统,故而赞赏他。
29.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对后天成长的决定作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第二段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对后天成长的决定作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和提高。比喻人通过学习能够进步。“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质,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受绳”“金就砺”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进而推出结论: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
参考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0.以“嗟乎”发端,两个感叹紧随其后,不平之气穿空面来。引出三组分层对比论述。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然后可从内容、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这句话在第二段的开头,以感慨的语句开头,笔锋突转,引起读者注意。承上文“解惑”,从反面指斥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气。它处在第二段的开头,有引出下文三组分层对比论述的作用。
31.示例:努力啊,同学!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学习浅尝辄止,不深入内心,就可能出现“朽木不折”的糟糕状态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老师的省份对学生进行劝导,解答本题注意审题,题目要求:①内容联系课文《劝学》,针对学生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心浮气躁,联系课文内容,文中讲浅尝辄止的句子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心浮气躁的句子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语气委婉,即批评学生不能太直接,要含蓄地指出学生的缺点,让学生易于接受,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就要做到不直接指出缺点,引用刚刚学过的《劝学》的句子进行委婉劝导。语言得体,就是要符合语文老师的身份,作为老师,要有文采,还要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32.①把“震慑”改为“震撼”。②把“笑纳”改为“参考”。③把“首当其冲”改为“首先”。④把“读者只有积极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改为“引导读者积极参加图书馆的活动,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⑤删掉“增加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中的“就能”。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震慑”指震动使害怕,不合语境,应改为“震撼”。
②“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使用不当,应改为“参考”。
③“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合语境,应改为“首先”。
④“读者只有积极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说法绝对。
⑤“增加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说法绝对。
33. √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符合语境。 √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符合语境。 √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一定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是有长处的人,都可以做老师。符合语境。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1)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强调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与语境中“在生活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多向别人学习,进而完善自己”相符合,使用正确。
(2)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强调要选择好的方面效仿。语境中说借鉴外国文化“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一味拒绝”,要学习对方的好的地方,摒弃掉不好的地方,使用正确。
(3)教无常师,出自《尚书·咸有一德》,强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管其地位高低,与孔子的“不耻下问”本质一致。语境中说“不要因为对方学历比你低,就认为其人毫无可取之处”,强调我们要像圣人那样善于向别人学习,使用正确。
34.例:
收条
今收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捐赠给我校的《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书籍共壹仟本,特此为证。
西北师范大学
2019年6月22日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的使用能力。
注意收条这一实用文体的格式要求,比如题目有“收条”二字,结尾有落款和日期;内容应写明收到财物的具体信息,如本题中的书籍名称、数量等信息;如有钱数注意用汉字的大写数字等。
35.(示例)“学习强国”平台成为西北师大党员移动“加油站”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
题目所给的材料由两个句子构成,前一句描述现象,后一句为上文现象提供数据支撑。由此可知,文段的陈述中心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吸引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党员通过平台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已成为该校师生党员的移动‘加油站’”。据此提炼关键信息,即可整理出答案。
36. 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
节日贺卡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语言内容必须要注意场合、礼貌,要符合双方的身份。根据本题要求,还要讲究文采,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应表达对老师关心的感谢,赞美老师无私的教诲,如“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之类。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主要内容应该是劝说彼此放下嫌隙,不要让误会破坏了彼此的友谊,可以写“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之类的语句。
37.感谢您——老师!您是我心中的鲜花,总能让我们枯燥的学习生活馥郁芬芳;您是我心中的大树,总在我无助时帮我遮风挡雨;您是我心中的明灯,总在我陷入黑暗时替我照亮前方的路,引我走向光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景扩展的能力。
“写一段话赞美你的老师”,就要结合老师的形象特点,如辛勤工作、善于引导、关心学生、和蔼可亲等。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比喻、排比、反复和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若是比喻,可以根据老师辛勤工作的特点将其比作燃烧的蜡烛,根据善于引导的特点将老师比作指引前路的火炬,根据关心学生的特点将其比作馥郁芬芳的鲜花等等。若是采用排比,注意保持句式结构一致。
写作时要流露出对老师的赞美之情,表现老师对学生的付出,正如题干所引导的“老师们为了学生呕心沥血”。
注意题干要求以“感谢您——老师”为开头,以及不少于50个字的字数要求。
38.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历史老师) 你能歌善舞,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给我们以美的熏陶。(音乐老师)
【详解】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此题注意所写的内容要和所选的学科老师特征相符,要符合学科特征,然后比喻句的喻体要得当,后面突出老师对自己的作用,注意运用“你……,像……,……我们……”的句式。
39. ①不过可能是气态 ②地球上的水并不多 ③地球上的主要水源可能来自彗星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具体到本题,如第一空,根据后文“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我们能看得见的水了”可知最初的时候,水不是以液态存在的,应该是气态,所以可填入“不过可能是气态”。第二空根据后文的“那么大量的水主要来自哪里呢”可知,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可能不多,所以可填入“地球上的水并不多”。第三空根据后文的介绍,彗星都是含水量很大的小天体,在撞击地球的时候,会给地球带来大量的水,可知“地球上的主要水源可能来自彗星”。
40.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美好时光,与知识偕行!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要求写一则微博,微博的内容和形式比较自由,只要能围绕“学习”的中心,用劝导性的语句,符合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