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天理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3、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学习目标
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至宋明时期的产物,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是理学发展不同阶段的杰出思想家。他们强调的义利之辨、担当意识、气节观念、知行合一等,对宋以后的社会、文化发展,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不过,在元明清三代,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体系。
明代中期,理学趋于僵化,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从王阳明一派中,又分化出一批思想家,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大胆批判传统观念,提倡思想解放,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
理学概况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宋初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相抗衡,特别著意于儒家思想的“形上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亦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本体的概念,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份。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的,在于救世济民,寻求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人生,故此仍以伦理为主。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理学产生时代背景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自两汉以迄隋唐,已由孔、孟、荀的儒家之学变为经学。而且所谓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亦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学经,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
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一种学问。黄宗羲等人所辑的《宋元学案》中所记,宋代的理学家著名的有,胡瑗、孙复、司马光、邵雍、张载等人。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碓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认真执教
《朱子语类》
三则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作者简介
朱 熹(1130—1200)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朱子语录》第一则
另外
真意
数遍
满足
领略其中旨趣
用心
昏乱不清醒
从此
道理
仅仅
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让头脑清醒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译 文
朱熹 主张读书的方法精读、熟读精思,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
精神境界。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朱子语录》第二则
一般情况
事后
怎么办呢
“功夫”
洒扫收拾
才能够(做到)
应该
顺着
杂草丛生
关键
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先明白事理
自己
着
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
人的欲望
心之本然
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怎么办?”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功夫。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译 文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依照
固然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普通人
仔细用心
照应、“克制”
作为
使命
从今以后
免于(祸害)
如此,这样
应该,应当
用力,努力
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上等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去思考),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随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者,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照应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的时候)才能够(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译 文
思考理解文意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 天理
小路: 人欲
原因:“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是如何选择的?
圣 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 人: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普通人: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 圣人至善,因此无欲; 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
分析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 ”曰:“圣贤教人, 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 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 今是要求人知 要自为己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
《朱子语录》第三则
说教
只求表面
辨别,分析
只要求得
自己为自己
懂得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了(做给)别人(看)
罢了
自身,自己
察看
切身
朱熹的弟子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是为了(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译 文
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 且须分个内外, 这便是生死路头! 今人只一言一动, 一步一趋, 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 从那边便是为利;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 里面煞有工夫, 却好商量也。”
当时的君主
对于
做学问
关键
地(指境界)
不才,不正派
愚昧
踏踏实实的
(进一步)讨论
深入其里
助词
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进入圣贤之境地,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译 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2、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来阐述的?
义利
引用名言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何必曰利。
朱子: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思考理解文意
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也不言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朱子:“重义轻利”。不否定“利”,提高生产力水平;但要重视道德修养。
“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所欲”,是“人欲之私”,要严守义利分别。
朱子:“学无深浅,并要辩义利”。
分析第三则:讨论义与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