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4 22: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比如:南京的逸仙桥,中山路,广东的中山市……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这里的“国”指的是什么呢?
中华民国
背 景
1.社会根源
(1)甲午战败,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必然性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4.思想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传播,为革命提供思想基础。
5.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可能性
6.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被各省代表推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一.成果—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法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南 京
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1911年12月29日,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走向共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两个问题:
为什么是“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
因为还没有国家大法。还不能按照法律产生。
为什么武昌起义不在国内,两个多月后从美国回来,“不名一文”的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思想旗帜
前期起义
共和体制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明确表示:
“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总统宣誓词
材料一: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
——《告各友邦书》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关系上,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变化?
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北洋军阀,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所以,这个封建军阀集团就称为“北洋军阀”。
袁世凯
南京临时政府
“内外交困”
1.帝国主义:保持中立,
截留关税、坐井上观
2.政权初创,力量涣散
3.军事失利
满清政府
“土崩瓦解”
1.孤儿寡母,政权失控
2.新政立宪,汉族官吏
离心
3.保路运动,民心大失
北洋袁世凯
“拥兵自重”
1.帝国主义支持
2.北洋军武力最强
3.封建地主、立宪官僚支持
1
武昌起义后形势
二.袁世凯摘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为挽救局面,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袁世凯一边命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威逼武昌,但又停滞不前,另一边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2
南北议和
革命派软弱妥协、缺乏实力
帝国主义
的支持
立宪派等
的拥护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
对革命派:
迫孙中山让位
对 清:
逼宫退位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无力应付局面
急于结束动乱、稳定政局
为尽快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为避免战争,减少牺牲
财政拮据……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凯摘取革命成果的原因
袁世凯的自身条件:
政治手腕、军权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孙中山希望争取袁世凯
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时间:
意义:
1912年2月12日
标志清朝260多年统治结束。
3
宣统下诏退位
《清帝逊位诏书》
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几百字退位诏书,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顺应民意,避免战乱宣布退位。第二,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立宪政体。第三,由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宣布接受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优待条件包括优礼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待遇四条,满蒙回藏七条。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接着,南京临时政府推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
袁世凯上位
孙中山会见袁世凯后,也对他赞不绝口。民国元年二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时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孙中山又说:“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语云:英雄造时势。盖谓是也。……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坚,非公莫办。”
在1912年8月28日与《亚细亚日报》记者谈话中,当记者问:“先生既不欲重当政局,第二期总统恐难得其人。”孙中山则答道:“仍以现总统袁公为宜。依我所见,现在时局各方面皆要应付,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困境,故吾谓第二期总统非袁公不可。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 29日,孙中山致电黄兴说:“到京以后,项城接谈两次。关于实业各节,彼亦向有计划,大致不甚相远。至国防、外交,所见亦略同。以弟所见,项城实陷于可悲之境遇,绝无可疑之余地。他还说:“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
孙中山如此,其他人呢?在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致电袁世凯:“公果能归来乎?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固然不难从容猎取也。”黄兴也表示:袁总统“实为今日第一人物。”
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临时大总统到南京任职;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不仅宣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死刑,而且以根本法形式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
有利于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3、性质:
4、意义: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1、目的: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
2、内容: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
责任内阁
自由平等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请分别据以下几组材料评价辛亥革命
王朝
龙旗
五色旗
民国
☆ 辛亥革命的
“变”与“不变”
社会性质未变
第一组: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
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反帝反封
遗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具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最大的历史功绩 )
历史功绩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推动风俗文化的近代化
政治:
经济:
思想:
风俗:
(1)原因:
★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2)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1911年12月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临时约法》:
地点:南京
历法:以中华民国纪年,改用公历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时间:1912年3月
清帝退位:
时间:1912年2月12日
次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成为中华民国新任临时大总统。
B
B
1.中华民国成立于( )
A.北京 B.南京 C.日本东京 D.上海
2.下列不属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采取的措施的是( )
A.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B.清帝必须退位
C.临时总统到南京就职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几百字退位诏书,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顺应民意,避免战乱宣布退位。第二,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立宪政体。第三,由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这说明了( )
A、妥协其实是一种历史智慧
B、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清帝退位类似禅让制
D、新政权保留了君主地位
A
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