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2.梳理情节,概括小说内容,梳理出现的人物
【写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狄更斯出身清贫之家,他父亲因负债而入狱。狄更斯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地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的情况。狄更斯的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
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他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
狄更斯既是位“娱悦大众”的通俗作家,又是一位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他创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乐善好施的匹克威克,儿童教咬犯费金、吝啬鬼斯克鲁奇、骗子金格尔、伪君子裴斯匿夫、债多不愁又乐天知命的米考伯等。
狄更斯的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文学界造成了轰动,他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
【故事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
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们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一)童年(遗腹子、母亡、受继父虐待)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生,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奴仆佩格蒂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凶狠贪婪,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
(二)青少年(投奔贝西姨婆、成长过程)
大卫投奔贝西姨婆,贝西姨婆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佣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佩格蒂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
(三)成年(与朵拉结婚)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这时,大卫爱上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他俩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姨婆濒临破产。此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米考伯,米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米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数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
贝西小姐为了感谢米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四)结局(成为作家,与艾妮斯结合)
大卫成了作家。朵拉患重病,在佩格蒂去澳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艾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艾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佩格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文学常识】
1.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称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红与黑》标志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还有巴尔扎克、福楼拜、勃朗特姐妹、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马克·吐温、易卜生等。
2.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
【基础检测】
1.明确字音。
咄咄( ) 污垢( ) 颤( )抖 佣( )金
诨( )名 呜咽( ) 孤苦伶( )仃( )
放肆( ) 纠葛( ) 干酪( )
琢( )磨( ) 邋( )遢( ) 慰藉( )
2.解释词语。
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令人惊讶的怪事。
屈尊俯就:委屈对方俯下身将就你。有对方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意思。
时来运转:本来处境不利,时机来了,命运也有转机,情境有了很大变化。
有朝一日:意思是将来有那么一天。
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
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
孑然一身:指孤孤单单一个人。
3.速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写了哪些人物?
人物
身份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思考: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如果要将节选部分划分成三大部分,如何划分?
《大卫·科波菲尔》第一课时答案
速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写了哪些人物?
人物 主人公“我” 米考伯先生 米考伯太太 昆宁先生 米克·沃克 粉白·土豆 霍普金斯船长
身份 童工 房东 房东太太 账房 童工 童工 米考伯的牢友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思考: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节选部分写了大卫·科波菲尔开始独立做工的状况,他和房东的交往,以及他和米考伯夫妇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
(2)如果要将节选部分划分成三大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第1—22段):“我”十岁惨遭遗弃,独立在货行工作,初识米考伯先生,“我”为自己的生活处境及理想无法实现而难过伤心。
第二部分(第23—45段):入住米考伯先生家,成为他的房客,并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的朋友。
第三部分(第46—54段):米考伯先生入狱。从这一段经历中,“我”收获了丰富的感悟。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米考伯夫妇和“我”的人物形象特点
要求:根据文本相关文字,尤其注意圈点勾画,充分细致阅读,形成习惯。
1. 米考伯
(1)根据以下肖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6段: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2)分析以下语言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第14段:“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儿,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就住在那儿。”
第16段:“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米考伯先生详细给我介绍地址,设身处地地替“我”着想,多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第34段: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算计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米考伯太太跟他丈夫完全一样。
(3)分析以下动作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第21段: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2. 米考伯夫人
(1)分析外貌描写—说明了什么?
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2)语言描写----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第26段:“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第28段:“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眼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3)
(4)侧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第32段: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做过任何准备。
思考探究: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3、“我”
(1)“我”遇到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2)“我”当童工以后,结识米考伯一家的过程中我有什么成长变化吗?
(3)从“我”的成长变化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对于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夸张,评论家褒贬不一。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狄更斯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却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
《大卫·科波菲尔》第二课时答案
小说要素之人物
1、 米考伯
(1)分析:“衣服破旧”,分明经济拮据,可“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这又分明是想装得很气派、很讲究,一副英国上流社会绅士的派头。装门面、装体面、装文雅、装气派,真是特别能装!但破旧的衣服、褪色的大穗子又透着打肿脸充胖子,装得很是力不从心。总之,这样的衣着打扮反映了人物爱慕虚荣的心理。
肖像描写,通过对他体型、头及脸的描写,突出了他长相滑稽的特点;通过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了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体现了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特点。
(2)明确:第14、16段 写出米考伯先生的善良;“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写出了他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性格特点。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
第34段明确:绝境中总能眺望希望,困厄里总想好运不请自来,米考伯的这份乐观可有点儿盲目。光盼着“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口头禅属习惯性语言,最能暴露人的心曲。米考伯的这句也显示了他耽于幻想的特点。
(3)第21段:一个有着英国绅士派头、神气十足、曲不离口的乐天派,立时浮现在眼前。这哪里像一个债台高筑、一贫如洗的人呢?
第32段: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走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之间将皮鞋擦得锃亮,显示出米考伯先生窘迫尴尬的生活处境,又突出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小结: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但他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2、 米考伯夫人
(1)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目前生活的不尽人意。
(2)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对结婚前生活状况的认识,直接写出了米考伯家庭的困难,赞美了她的善解人意,但是时常把娘家生活挂在嘴边,也体现了她的爱慕虚荣、能力低下。同时,对家庭的困难感到忧愁,依然理性、坚强。
侧面描写
(3)第32段:形象:表象与实际不一致,表现了米考伯太太的能力低下和不务实的思想态度。
小结:作者通过对米考伯太太语言、外貌以及侧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解人意、爱慕虚荣、能力低下与不务实际的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对米考伯一家的遭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米考伯夫妇的盲目乐观、爱慕虚荣等思想态度给予善意的批评,并加以幽默的讽刺。
解读:(1) 赋予人物盲目乐观的精神
米考伯太太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部滑稽剧:将娘家的富裕天天挂在嘴边,她的“娘家人”却一直没有出现过,用典当生活用具的钱大吃大喝;米考伯先生遇到债主逼债时,甚至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但债主一走顷刻有说有笑,信奉说法“有朝一日,时来运转”。
(2) 让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喜剧色彩
米考伯夫妇在贫穷和债务的苦孩子备受折磨,命运悲惨又滑稽,在他因欠债而被关进监狱后,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历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
3、 “我”
(1)大卫遇到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明确:①大卫遇到了昆宁先生,在他那里做了童工,这段经历会让他一辈子都觉得屈辱和不堪,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②大卫遇到了米考伯夫妇,这一家人给了他充分的信任,成为忘年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让大卫变成了一个善良、仁慈、热情的人;
(2)“我”当童工以后,结识米考伯一家的过程中我有什么成长变化吗?
明确:①初到货行:充满抵触,感到屈辱
②在货行开始工作:内心孤独,默默忍受痛苦
③工作受到肯定:渴望得到建议、鼓励、帮助
④米考伯先生遇到困难:同情,痛苦加深
⑤每周六晚上:高兴,感到精神富足
⑥搬家后:放下重压,平淡接受生活
(3)从“我”的成长变化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①“我”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对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感到同情,愿意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苦,愿意掏出自己的工资来帮助米考伯夫妇;乐于被米考伯太太指使去帮忙典当餐具;前去探视监狱中的米考伯先生,并租了附近的房子和他们共患难。
②“我”积极进取,努力坚强。做童工虽然辛苦,但是都坚持下来了,并将这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撰写成文,创造出自己想象的世界。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环境描写的作用
2、 分析本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作用以及温和幽默的写作特色
一、小说的要素之环境
A高考知识点补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作用:
(1)从社会背景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交待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2)从自然环境本身: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
(3)从人物角度:心情暗示 体现人物内心活动;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4)从情节角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从主题角度: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6)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问题思考:以下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 赏析第二段(货行)环境描写。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
思考:以上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思考:以上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归纳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二、小说的要素之叙述人称、视角
叙事人称
1、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2、第一人称叙述虽然会在真实性、细腻度上为小说添彩,可是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造成描述的主观性,但本文却客观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限的?结合开头、结尾段进行思考。
三、赏析作品:(赏析作品风格、精彩段落、句式、修辞、手法等文本特色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要素之写作特色——温和幽默。
小说叙述视角
【考点解析】
(一)概念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
1.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即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这时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缺点:作者过多干预和介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
好处: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其它视角: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时空变化视角等。
4.第二人称:运用第二人称能够让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有代入感,便于抒怀。第二人称会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随和。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
《大卫·科波菲尔》第三课时答案
一、赏析第二段(货行)环境描写,思考作者想借此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1.明确:①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工作的房子里老鼠横行,就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②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
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在残酷剥削下,许多童工贫病交加甚至过早夭折,无不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
④也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社会差异的悬殊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呼唤着对制度内人性弊病的改革,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2.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明确:① “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②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③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二、小说的要素之情节----叙事人称
(1)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2)明确:①作者写小说,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作者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③加入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使整个故事更加客观真实。
三、小说的要素之写作特色——温和幽默
幽默风趣,温和讽刺。
巧妙的漫画手法,夸张、诙谐,处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文章以善意的揶揄,表现普通人的命运或性格的某个方面,洋溢着作者对他们的爱护之情,其中又往往包含着一种凄楚的哀感,仿佛含着眼泪在微笑,它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同情和会心的微笑。幽默和温和的讽刺构成一种悲喜剧的色彩。在作者塑造的米考伯这个生动逼真、穷困潦倒的人身上,矛盾的因素被奇怪地集中了:一方面,他因债务而被债主逼入绝境;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充满了自信。狄更斯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了米考伯先生的自信一他华丽的词藻、浮夸的正式用语,他所谓的说法、夸张的姿势以及他屈尊俯就的方式都使得这种自信效果倍增。无论何时何地,他总喜欢充满自信地走路,这些特征描述了米考伯先生这样一位喜剧人物,一个处于荒凉中而仍然保持人格尊严的人。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