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秋季往往能引发诗人的很多情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月二月花”是在描写秋天的美丽;“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是在诉说秋天的浪漫。那在游子马致远心中,秋天又给他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新课导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小令。
2.联系曲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秋思意境,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不久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白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指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题目解读
文学常识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散套。
元曲
杂剧
散曲
小令
散套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背景链接
马致远生活在元朝统治的中期,当时,蒙古统治者实行着严格的种族压迫政策,只是极小规模的任用汉族的文人为官。马致远作为汉族的传统文人,自然有着读书取仕的强烈愿望,也有着一腔忠君为民的伟大抱负。他曾在自己的一首散曲中说“写诗曾献上龙楼”,可见他追求功名的强烈渴望。可是,当时的马致远只是一介草民,虽然苦苦追求入仕,但是长期都没有结果。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初读课文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黄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游子,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缠满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的乌鸦。
小桥下水声潺潺,河边住着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就要从西边落下,孤寂忧伤的游子还漂泊在天涯。
研读课文
1.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2.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营造温馨宁静氛围,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其实“马”旨在衬托人,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诗人选取九种极具特色的景物,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为后面的抒情做好铺垫。
3.前三句描写的景物对全曲有何作用?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直抒胸臆,结尾一句揭示了主题。“断肠”形象地突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景物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情是否一致?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致。“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是一种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更能够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孤寂和思乡的悲愁。“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一个图景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色彩。自然景物本无感情,但作者将这些客观景物纳人特定的审美意境中,它们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感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凉
冷清
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
羁旅之思
思乡之愁
诗歌主题
《天净沙· 秋思》通过描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个性鲜明的事物,勾勒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诗歌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