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质量检测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总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启东市南阳中学 龚红宇
一积累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文字,给文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按拼音写出汉字。(4分)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 )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 )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diān( )的勇者,他们,dì( )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青藏铁路的建设者” 颁奖词)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非典疫情慢慢地被控制住了。
B.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质。
C.从他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我将妈妈的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言语摄入镜头,制成相册。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假?”这首诗揭露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瑕”指的是 。(4分)
4生活处处皆学问。新会是全国有名的绿化环保城市,你一定看到不少生动热情的宣传标语,请你也写一句。(3分)
答:
5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发现。(3分)
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考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位青年在自行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的自行车,这位青年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车主将自行车领回去的第二天,这位青年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答:
6. 请你利用中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使上下联完整。(3分)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 ,弃之可惜
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叫妈妈来听电话(8分)
我在等CALL机,突然过来一个男人,匆匆,一边揩汗,劈手抓过话筒。瞥眼看见我,手在半空里顿了一下,我示意他先打。
显然是打给家里,他用很重的乡音问:“哪个?”A背忽然挺直,脚下不由自主立正,叫了一声:“爸爸,”吭吭哧哧一会儿,挤出一句:“您老人家身体怎么样?”
再找不出话,在寸金光阴的长途电话里沉默半晌,他问:“爸爸,您叫妈妈来听电话吧?”小心翼翼地征求。
连我都替他松一口气。
B叫一声“妈”,他随即一泻千里:“家里怎样?钱够不够用?小弟写信回来没有……”又“啊啊唔唔”、“好好好”“是是是”个不休。许是母亲千叮万嘱,他有些不耐烦:“晓得了晓得了,我这大的人了……”
( )我把头一偏,偷笑。
又问:“老头子怎么样?身体好不好?”发起急来,“要去医院哪……米贵不贵?还不吃饭了。再贵也要看病呀……妈,你要带爸去看病,钱无所谓,我多赚点就是了,他养儿子白养的?……妈,你一定要跟爸讲……”( )
陡然大喝一句:“你野到哪里去了?”神色凌厉,口气几乎是凶神恶煞,C“鬼话,我白天打电话你就不在家!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没?”是换了通话对象。
那端一一报分,他不自觉地点点头,态度和缓地说:“莫骄傲啊。要什么东西,爷爷给你带……儿子伢,要这些有什么用?”……恫(dòng)吓着结束:“听大人话。回头我问你妈你的表现,不好,老子打人的。” ( )
卜劳恩的《父与子》幽默温情,中国家庭里的父子,却常常让人想起“一山不容二虎”,只因为都是男人吧,难以有母子的天然融和,到八十岁还可以是妈妈的小心肝。
短短几句话,简单直鲁,看似无情,却句句扣人心弦,包容了爱、尊敬、牵挂及殷切的希望,而需要一座桥梁来联结——叫妈妈来听电话吧。
7把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写在文中括号内,使所填写的句子能够与上下文衔接,适合作者表达的需要。(2分)
A:中年男人的撒娇。
B:他可不就是他老子。
C:他自己怎么不跟他说呢?
8第(7)段中加点的“他”和第(8)段中加点的“你”分别指代谁?(1分)
他:
你:
9文中ABCD四处画横线的句子各表达出“中年男人”对家人怎样的感情?从第(11)段中摘引词语作答。(2分)
A处:
B处:
C处:
D处:
10本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1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1分)
(二)两个葬礼(9分)
同一天,同一个小时,从同一家医院里抬出了两付灵柩,那一个死于贫血,这一个死于高血压。那付灵柩只有四个人抬在肩膀上;这付灵柩的后面却尾随着数不清的大小汽车。
那一个因为贫血死了;这一个却因为血量过多,血压过高,也不能久留人世。他们俩都死了,但死亡原因却不一样。一个因为喝了别人的血,需要请大夫抽血。另一个却因为血被人吸去,没有血了。
一个因为血量过多,另一个却因为血量太少而死。那一个是穷人,死于贫困。
对于他的死,巴赫达通讯社毫无所闻;而这一个的死,各家报纸都深表遗撼,并且在版面印上了哀悼的黑色。
他们两人,一个的富翁,一个是雇工。不久前,富翁生病了,大夫把雇工的血输入病人体内。雇工强壮的身体变弱了,富翁却因尽情吃、喝、玩、乐,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患上了高血压症。
哪里有这样的富翁哪里就有这样的事情,而一个人的死要由两个人来代替,结局必然如此。
在我们看来,这两种死都是自然的死,但实际上却是杀人与被杀,是一笔血债。
在这两种死里也有休养人犯与被杀害者,但警察们和官员们对此却一无所知,而这种精神上的杀害,他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这儿有这么个习惯,要是谁把别人的饭吃掉了,使人死于饥饿,那么这种杀人犯还会受到任何惩罚,谁也不会为他祷告。
我们看到的只是非常表面的现象没有看到实质。我们的医生也全都和我们一样,不知道真正的病症是“压迫”,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公正”。
12解词:(1分)
司空见惯:
13“喝了别人和血”的人指的是哪一种人?“血被人吸去”的人指的是哪一种人?(2分)
14为什么对于“死于贫困”的人,“巴赫达通讯社毫无所闻”?而对另一个,则“各家报纸都深表遗憾……”?(2分)
15“杀人犯”指的什么人?“被杀害者”指什么人?(2分)
16“在这两种死里也有杀人与被杀害者,但警察和官员们对此却一无所知……”,他们是真的一无所知吗?为什么?(2分)
(三)(7分)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中国古人也发出过“学然后知不足”的感慨。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广阔,疑问也就越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多。由此可见,人类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应是永无止境的。
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
世界是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一个人就算精通了一门学问,也只能是一定时间范围内领先的专家;何况即使在他精通的那门学问中,他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当时乃至此后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人们去探索。
世界又是互相联系的,任何门类的知识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要想通晓一门学问,往往需要涉猎许多领域。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哲学著作,可是为了写这本书他却研究自然科学达十多年。即使这样,他还是错把鸭嘴兽当成了爬行动物,为此曾向鸭嘴兽“公开道歉”。
未知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充满了矛盾,人类正是在解决这种矛盾中获得新知的。学而后疑,疑而后学,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人类不断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然而这种人类的认知无论怎样发展,比起尚未认识的部分仍是有限的。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面对着无限广阔的未知的世界,我们明知学无止境,仍应不懈努力,向知识进军,向科学进军,向未来进军。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2分)
A. 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广阔,疑问也就越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多。
B. 人类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应是永无止境的。
C. 未知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充满了矛盾,人类正是在解决这种矛盾中获得新知的。
D. 明知学无止境,仍应不懈努力,向知识进军,向科学进军,向未来进军。
18本文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了三个分论点。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第一个分论点。(1分)
19 文中第4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选择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2分)
A. 对比论证法 B. 比喻论证法
C. 例证法 D. 引证法
20 结合句意解释文中划双线的词语。(1分)
通晓: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加点的“这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风力发电(10分)
①薪柴、秸杆等生物燃料,曾经在很长时期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矿物燃料逐渐取代了生物燃料,尤其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后,矿物燃料更上升为居统治地位的能源。但是,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②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后,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风力就是其中的一种能够用以发电的能源。虽然,人类利用风帆行船,利用风车提水,利用风力推动石磨或其它机械,已有数千年历史了,但是将风力转化为发电的重要能源则是在电气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风力来源丰富,风能发电花钱少,又没有污染,因而它逐渐引起人们新的关注。是现代技术使风车变成了发电的动力设备,古老的风车焕发了青春。
③美国人消耗了全球能源的1/4,人均石油和电力消耗量都在全球之首。但是,由于国土面积太大,居住地分散,铺设电缆的代价太高,南部大草原上的很多大牧场还是很难获得电力供应。那里的牛仔们只能依靠风车提水,用风力发电,如果没有风车,许多牧场将难以为继。
④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利用风力来发电。新型的风车发电设备的外观就像一座高耸的铁塔,顶部有3个玻璃纤维制成的叶片。每个叶片的长度有20来米,形状像飞机的翅膀,组装上铁架以后,总体上更像飞机的螺旋桨。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这些风车产生的电力相当可观。它们产生的电力还可以通过电缆连接在一起,送到附近的城市和工矿企业,也可以并入当地的电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片原野中分布着3300个这样的风车,它们产生的电力用电缆输送到附近的著名旅游城市棕榈泉。尽管那里游人如织,电力的消耗量极大,又不容污染,但靠这些风车产生的电力就完全可以满足全部需要了。
⑤自从1891年丹麦人建立第一座风力发电站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万台风力发电机在运转。仅按现有的条件,如果能将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充分利用起来,产生的电力将相当于目前火力发电总量的一半。
22第①段中,与加点的“居统治地位”意思相近的词是___(1分)
23.第②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指的是:(2分)
(1)_________;(2)_________
第②段末句中说:“古老的风车焕发了青春。”说风车“古老”是因为_________;“古老的风车焕发了青春”的原因,除了人们“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之外,还因为:(1)______;(2)_____(3分)
24联系全文来看,第③段所举的“美国南部大草原上的许多牧场用风力发电”这个例子,用得是否恰当?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2分)
25第⑤段文字说明了风力发电的_________和_________。(2分)
(五)刻舟求剑(6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坠:掉落。2.遽(jù):急忙。3.契:同“锲”,用刀刻上记号。4.所以坠:掉下去的地方。5.惑:糊涂
26解释加点的字:(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是吾剑之所以坠:
27翻译:(2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8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2分)
三作文(35分+写字分5分)
29 雅典奥运会男子体操单杠比赛中,观众对裁判的不公正评判报以强烈嘘声,比赛一度中断近10分钟。最后,还是俄罗斯名将,遭受不公正评判的涅莫夫向观众挥手致意,深深鞠躬,然后伸出右手食指做出禁声的手势,观众席才得以平静下来。
虽然表现完美的涅莫夫最终因此与奖牌无缘,但谁能说他不是奥运的胜者、英雄?他享受到的是属于涅莫夫的10分钟。
生活太需要宽容了。有的时候,我们仿佛没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待遇,可能心里难过,可能愤愤不平;但是,请相信,保持一颗宽容、平和的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的绝对实力,总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提示和要求:
(1)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的校名和人名。
附答案:
一
1zàng hē 巅 缔
2 A
3贾宝玉、林黛玉
4迷人的花园城市,温馨的自然风情。
5不可小看细节,细微之处见精神,尊严无价等等。
6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
(一)7依次为:ACB;8“他”指代“中年男人的父亲”;“你”指代“中年男人的儿子”;9A处:尊敬,爱;B处:爱,牵挂;C处:牵挂;D处:殷切的希望;10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人物“中年男人”的形象特点。11顺序。(时间顺序)
(二)12某事常见,不足为奇。13压迫者;被压迫者。14因为报纸由“压迫者”操纵,为“压迫者”说话,他们根本不管“被压迫者”的死活。15压迫者;被压迫者。16不是。因为警察与官员们是为“压迫者”死去的同时,“被压迫者”也被欺压致死;“一个人”指“压迫者”,“两个人”包括“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三)17 B;18 世界是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19C;20 透彻地了解;21学而后疑,疑而后学。
(四)22主要;23(1)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有限(2)生物、矿物燃料有污染(文字上不必拘泥)有数千年历史了(1)风能的自身优势(或“风源丰富,花钱少,又无污染”)(2)有了现代技术(或现代技术的发展)24A类答案:这个例子举得恰当,因为它能说明古老的风车在现今社会生活中仍起作用(或这个例子能说明风车发电花钱少等)B类答案:这个例子不恰当,它未能有效说明风能是较理想的替代能源这一特征25现状(或现有规模、发展速度快等) 前景(或开发价值、巨大潜力等)
(五)26(1)他的;(2)这里;27像这样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8故事嘲笑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死抱主观经验不放的人。它告诉我们:处理事情不能机械呆板,要从已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否则是还会有预期的结果的。
三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