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24 22:2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可燃物 B.氧气 C.压强 D.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3.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发光、放热的现象
B.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接触就肯定能发生燃烧现象
C.可燃物在纯氧中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的燃烧要剧烈
D.只有使可燃物跟空气隔绝,同时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
5.野炊时,小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方便添加木柴
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7.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8.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下,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 B.火柴梗的温度低
C.火柴梗着火点升高了 D.火柴梗着火点降低了
9.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有燃烧才能发光、放热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10.学校食堂,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
A.增加煤的用量 B.粉碎煤块 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D.减少空气通入量
二、非选择题
1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
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_____,使火势烧得更旺。
12.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你想过没有:发生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根据下图中提供的6个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
实验假设 实验内容(填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可能与物质有关 [实验1]应选择实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_________没有燃烧 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能与_________有关 [实验2]应选择实验_________ _________; 要与_________接触
(3)可能与_________有关 [实验3]应选择实验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故选项A错误;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故选项B错误;压强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C正确;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故选项D错误。
答案:C
2.解析:“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A合理;氧气的密度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B不合理;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火上浇油”的说法相反,故C不合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D不合理。
答案:A
3.解析: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它不能随着时间、地点、环境改变而改变。
答案:A
4.解析: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燃烧通常有氧气参加,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只要消除其中一个条件即可实现灭火,所以A、B、D是错误的。另外,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它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答案:C
5.解析: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木柴燃烧,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6.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B错误;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答案:D
7.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隙,以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D对。
答案:D
8.解析:燃着的火柴梗若火焰在下,火柴梗竖直向上,则火柴梗被火焰加热,温度升高,更易燃烧;若火柴梗竖直向下,则火柴梗温度低,不易燃烧。
答案:B
9.解析:铁生锈是缓慢氧化,但不属于燃烧;白炽灯通电也能发光、放热,但不是燃烧;用木材引燃煤,是木材燃烧时放热达到煤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煤的着火点。
答案:C
10.解析:促进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措施是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正确。
答案:B
11.解析:把握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就可以明确答案。
答案:(1)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移走可燃物
(3)充足的氧气
12.解析:由题意可知,燃烧条件的探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研究燃烧的首要条件,是否存在可燃物;(2)研究可燃物是否与氧气接触;(3)研究可燃物温度是否达到其着火点。
答案:④⑥ 蘸有酒精的小棉花球 蘸有水的小棉花球 是否有氧气 ①③ ①很快熄灭,③持续燃烧 氧气 着火点 ②⑤ 煤块点燃时间长 必须达到物质的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