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4 23: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北面:喜马拉雅山 东面:恒河 西部:印度河。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
恒河
今天印度
1.早期文明遗址:
(1)代表: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2)时间:
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依据图片写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名称,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文明产生的大概时间。
哈拉帕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市与浴池复原示意图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都 是 城 市 遗 址。 从 遗 址 看,这两座城市的建设都经过精心规划。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叉,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陆续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迁移至中亚平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最终古雅利安人和古达罗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体征独特的南亚次大陆人。
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1、约公元前2500年,出现城市国家
2、公元前15世纪后,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3、公元前6世纪起半岛逐渐统一
4、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5、再次分裂
鼎盛时期
(1)时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2)表现:
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
②农业和手工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例如——首都华氏城
孔雀王朝王宫遗址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
阿育王石柱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依据图片说出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名称、阶层、职责和社会地位。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本质: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社会等级制度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管祭祀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吠 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首陀罗
被征服居民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本质
贱民:不可接触者
职业为世袭
地位不平等
依据材料分析种姓制度的特征:
材料一: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肢体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材料二:基于种姓等级的规定,每一个种姓所从事的职业也被固定,并且这种职业是长期的世袭,不得僭越和变更。 ——《摩奴法典》
材料三:原则上只能在同一种姓集团内通婚,倘若与外种姓通婚,将丧失原有种姓,其后代则降为贱民。
实行内婚制
界限很森严
——《摩奴法典》
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职业
各等级世代相袭、贵贱分明
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
种姓制度的特征:
阻碍经济发展
职业为世袭
实行内婚制
界限很森严
特点
影响
后代素质低下
激化社会矛盾
地位不平等
阻碍社会发展
阻碍等级间流动
种姓制度——影响
1.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当今印度的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种姓制度内的成员,是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释迦牟尼出家以后,原意是想走苦行这一条路。他苦行了六年,结果身体羸弱,毫无所得,涅槃解脱,遥遥无期。……
释迦牟尼最后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坐在菩提树下,发出誓言:如不成佛,决不站起。
——季羡林《印度历史与文化》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相传佛陀就在这棵菩提树下悟道六年
如来佛主
依据材料说出佛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和地点: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他离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为“佛陀”。
1.创立时间地点:
2.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材料1:提倡“众生平等”,早期佛教承认种姓制,但是不信奉婆罗门的神,尤其反对婆罗门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因此得到刹帝利和一些吠舍富人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也符合印度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针对社会矛盾激化)
材料2:提倡消灭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教人消灭欲望,以求进入“极乐世界”。这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她用来世的幸福安慰今生不幸的人;它要求人们服从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要忍耐顺从,不要反抗。佛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因此被统治者所接受,并大力提倡。(针对百姓生活苦难)
依据材料说出佛教的基本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佛教的传播:
中亚
中国
(公元前
1世纪)
锡兰
古代印度
(公元前3世纪)
朝鲜
日本
越南
缅甸
泰国
柬埔寨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
浙江普陀山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华山
受佛教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艺术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关于佛教文化的词语吗?
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 口头禅 普渡众生 四大皆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借花献佛
结合佛教的思想和主张,说说为什么佛教既能深得广大中下层人民的支持,又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纷纷定为国教,成为世界著名文明成果,得以广泛传播?
一方面,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主张“众生平等”,破除种姓的等级界限,因而深得中下层民众的支持;同时佛教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使当时苦难的大众能从精神上摆脱痛苦,也是获得中下层民众支持的原因。
另一方面,佛教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主张忍耐顺从,也就是放弃了与统治阶级的斗争,这些有利于统治者对广大民众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有的统治阶级后来就把佛教定为国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文明 时间 发源的河流 文明的代表
前3500
古埃及
尼罗河
金字塔
古巴比伦
前3500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
前2500
印度河、恒河
种姓制度
拓展延伸
阿拉伯数字
佛教
1.“诸神以原人为牺牲而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哪种制度(  )?               
A.种姓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分封制 D.宗教等级制
2.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当时的武士和官吏是哪一等级 (  )
A.第一等级婆罗门 B.第二等级刹帝利
C.第三等级吠舍 D.第四等级首陀罗
A
B
3.公元前6世纪,茂密的菩提树下,一位智者在独自沉思,寻找苦乐两极之间的平和,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全新的信仰。他是(  )
A.耶稣 B.乔达摩 悉达多
C.穆罕默德 D.老子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