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环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环的特征,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讨论推导出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讨论等探索圆环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公式的确定性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圆环图纸、环形实物等。
学生准备:圆规、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反馈
师: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且能获得新的认识, 新的发现。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温故而知新吧。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带大家复习复习。(圆面积的有关知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圆环的特征
1、老师带来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欣赏。(几个是圆形物体,几个是环形物体。)
(先出示几个圆形物体)这几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圆形)(再出示几个环形物体)这几个物体跟刚才的几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是什么形状呢?
师拿出环形纸片演示说: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是_?
生:圆环或环形。(师板书:圆环。)
师:请你们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跟环形相似呢?
生展开想象、交流。(如光盘、耳环、透明胶、有些机器的零件、轮胎等)
2、了解圆环
(1)出示图片:
师:这几幅中,哪幅是圆环?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圆环有什么特征?各部分的名称的名称又是什么?
生:同心圆。
生:由两个圆组成
生:两个圆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外圆:圆环中较大的圆叫做外圆,外圆的半径用“R”表示。
内圆:圆环中较小的圆叫做内圆,内圆的半径用“r”表示。
环宽:两个圆之间的宽度叫做环宽。
三、探究圆环的面积
1、实践活动(剪制圆环)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圆环的特征,同学们会不会画这样的圆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圆环的画法并画一个圆环。
(1)谁来说说画圆环的方法。(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先画一个圆,然后扩大或缩小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圆心不变,在这个圆的外面或里面再画一个圆就可以了。
(2)学生动手操作剪制圆环。(展示作品)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制圆环, 谁有办法求出圆环的面积来?谁来说一说?
生:可用计算的方法,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得到圆环的面积。
师:同学们说这个方法可以吗?
圆环的面积=外圆的面积-内圆的面积(板书)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圆环的面积。(板书: 的面积 )(把课题补充完整)
3、推导圆环面积计算公式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圆环的面积等于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我们就一起来试一下。
教学例2:(出示题目)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把学生列的算式板书在黑板)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些?
师:如果外圆的半径用R表示,内圆半径用r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反馈:
生:圆环的面积:S=лR -лr
师:大家同意吗?有没有别的表示方法?
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得到圆环的面积:
S=л(R -r )
4、认识外圆半径、内圆半径、环宽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如果环宽用字母a表示,谁能表示出外圆半径、内圆半径、环宽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生:R=r+a
r = R -a
a = R - r
四、巩固深化
1、判断:
(1)在一个大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形成了一个环环。( )
(2)环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 ( )
(3)任何一个圆环都有无数条对称轴。 ( )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2、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教材第68页“做一做”的第2题。
(2)教材练习十六4题
3、拓展练习:
在一个半径是2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1米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