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水母 B.萤火虫 C.月亮 D.霓虹灯[]
2. 在图1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3. 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C.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
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4. 如图2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 )
A.反射角是6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入射角是3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5. 光学实验课上,小叶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没有发生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6. 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 m处,他在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
A.0.5 m B.1 m C.2 m D.3 m[]
7. 图3甲是第3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吉祥物——“绿色花蛇”,它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的像是图乙中的( )[]
8. 一束与水面成50°夹角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则折射角( )
A.小于50° B.大于50° C.大于40° D.小于40°
9. 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10. 站在岸上的人看到平静的水面下有一静止的物体,如图4所示,如他想用一束强光照亮物体,则应瞄准( )
A.看到的物体 B.看到的物体的下方
C.看到的物体的上方 D.看到的物体的前方[]
11. 下列现象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B.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
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D.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
12. 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5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S'将( )
A.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左平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3. 位于芜湖市中心的镜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______所形成的岸边柳树的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14. 如图6所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A1B1,若在A1B1与平面镜之间放置一块足够大的木板CD,则人眼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平面镜观察到像A1B1;若使物体远离平面镜,则像A1B1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6 图7 图8 图9
15. 如图7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现象;
(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现象。
16. 如图8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___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_______。
17. 如图9所示,AO垂直射到水面,当密闭容器以P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则此时的折射角_____零。(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光线射入时,不考虑容器壁的影响)
18.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种现象叫做 ;适当的 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
19. “皮影戏”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演员只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拴在道具“小兔”身上的细线,屏幕上就能出现生动活泼的小兔形象,并且与道具“小兔”动作完全一致,可谓形影不离。这其中所涉及的光学知识主要有____________。
20. 图10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择 蜡烛和蜡烛。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该蜡烛都无法在桌面上与蜡烛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
21. 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_____(选填“大”或“小”);真空中的光速为__________m/s。
三、作图题(每题6分,共18分)
22. 请你在图11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S发出的经镜面反射且过P点的光线。
图11 图12 图13
23. 如图12为发光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作出物体AB。
24. 在汽车驾驶室内,驾驶员通过左右两侧后视镜观察,有看不到的区域(盲区),人或其他车辆应尽量避免进入盲区。如图13所示,为驾驶员眼睛的位置,为左侧后视镜左右两边界点,请作出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标出到车左侧(虚线所示)之间的盲区。
四、探究题(25题18分,26题10分,共28分)
25. 小聪小组跟老师一起设计了如图14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60° 60°
(1)如图14甲所示,小聪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小铁板向后折,活动小铁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
(2)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上表所示。同组的小东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聪认为应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 的结论正确,理由是 。
(3)在图14乙中,再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线沿着(即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射出,这说明 。
26.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5所示。
(1)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_____;
(3)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通过_____________的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检测题参考答案
1. C 解析:水母和萤火虫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不符合题意。霓虹灯是人造光源,不符合题意。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符合题意。
2. B 解析:铅笔在水面处“折断”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选项错误;树林中的阳光是由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选项正确;平面镜中的陶罐和水中树的“倒影”都是平面镜成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D选项错误。
3. B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与物体距平面镜的距离无关,选项A错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选项B正确。光的色散就是光经过折射,复色光分解为各单色光的现象,白光色散后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选项C错误。光照在电影银幕上,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向各个方向传播,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选项D错误。
4. A 解析: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等于60°,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当入射角增大5°时,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总是与入射角相等,所以反射角也增大5°,D选项错误。
5. B 解析: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照射时,光束被反射到了粗糙的墙面上,由于大理石表面不可能绝对光滑,所以会有少量的光线发生漫反射,从而在光滑的地面上形成一个很暗的光斑。当平行光束被反射到粗糙的墙壁上时,不再平行,会射向各个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这是漫反射的缘故。综上可知,只有选项B最符合题意,故选B。
6. C 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到镜面的距离是1 m,因此像与人相距2 m。
7. C 解析: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可知,“绿色花蛇”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图乙中的C选项。
8. D 解析: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题中光线与水面成50°角,所以入射角是4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此可知折射角小于40°。
9. D 解析:看到五彩缤纷的光环,说明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
10. A 解析: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物体的光经水面折射以后进入我们眼睛形成的,如果用一束光照射此物体,根据光传播路径的可逆性,只要逆着光传播的方向照射就可以。选项A正确。
11. C 解析: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手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是光的反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池底变浅的虚像,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选项符合题意。
12. C 解析:作出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如图15所示。因为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像点S'也以2 m/s的速度沿着S'O向下运动。S'O与SO互相垂直。选项C正确。
13. 直线传播 反射 虚像 解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柳树的枝叶挡住了光线,所以形成了树阴。平静的水面是一个平面镜,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成的是虚像。
14. 能 不变 解析: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照到像点,所以镜子背面放什么物体都不会影响成像。像与物永远大小相等,即使物体离像变远,也相等,人在视觉上感觉的像变小,但事实上像的大小没变。[]
15. (1)直线 (2)反射 (3)折射 解析:(1)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不能进入眼睛,所以眼睛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来自硬币的光经过平面镜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感觉光线好像是从镜子的后面射来的,这就是硬币的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3)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16. OA 40° 解析: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相等,所以EO、OC中一条为入射光线,另一条为反射光线,题图中GD为法线;再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且在两种介质中,所以OA、EO一条为入射光线,另一条为折射光线,题图中的BF是界面。综上所述,EO一定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如图l6所示,所以反射角为∠DOC=40°。
17. 等于 解析:当密闭容器以P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角时,水面还是水平的,故入射角仍是0°,折射角为0°。
18. 光的色散 紫外 解析:此题考查了光的色散和紫外线的作用.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
19.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析:“形影不离”所涉及的光学现象是影子,影子的形成原因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0.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解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能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使之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从而确定这个位置就是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所以放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要与前面的蜡烛完全相同,故应选用蜡烛。在此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必须竖直放置,如果玻璃板放倾斜了,前面蜡烛烛焰的像就会成在上方或下方位置,这样无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无法在桌面上与蜡烛的像重合。
21. 大 3×108 解析:闪电和打雷总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 m/s。
22. 如图2所示。 解析: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图17所示。
23. 如图3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已知A'B'平面镜中的像,因像与物体是完全相同的,且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相等的,并且AA'和BB'都与平面镜垂直,由此可确定物体AB的位置。如图l8所示。
24. 如图4所示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要作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必须先作出法线(过入射点且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即可作出入射光线,那么与车所夹区域就是车左侧的盲区。[]
25.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小聪 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或先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 (3)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或光路具有可逆性)
解析:(1)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小铁板向后折,入射光线所在的小铁板与呈现反射光线的小铁板不在一个平面上,此时在向后折的活动小铁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由于先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在叙述结论时,要说成“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小聪的结论正确;(3)当光逆着反射光线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射出,说明在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6. (1) (2)物距和像距 (3)纸上无法成棋子的像 解析:(1)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刻度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量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3)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A.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树林中的阳光 C.平面镜中的陶罐 D. 水中树的“倒影”
图1
图2
A B C D
甲 乙
图3
图4
图5
图10
甲 乙
图14
图15
图1
图2 图3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