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新课导入
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散文家梁衡的文字,来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17 壶口瀑布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重点)
2.掌握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赏析。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难点)
3.感受瀑布的美,体会文章歌颂的民族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素养)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作家,新闻理论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等。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作者简介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背景资料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壶口瀑布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相关知识
游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享受。
壶口瀑布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文体知识
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感想)
铸 告诫 推搡 霎时
驰骋 漩涡 寒噤 迂回
汩汩 出轧 湿漉漉 震耳欲聋
前呼后拥 怒不可遏 挟而不服
zhù
lù
shà
jìn
jiè
sǎnɡ
xuán wō
chí chěnɡ
ɡǔ
yōnɡ
yū
lónɡ
è
zhá
xié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字词学习
( )载歌载舞
( )三年五载
( )折本
( )折腾
( )折服
( )出轧
( )轧帐
( )打旋
轧
旋
( )倾轧
( )旋风
zhá
ɡá
yà
xuán
xuàn
折
zhé
shé
zhē
载
zǎi
zài
多音字
汩( )
汨( )
汨罗江
汩汩
mì
ɡǔ
骋( )
娉( )
娉婷
驰骋
chěnɡ
聘( )
聘请
pìn
pīnɡ
形近字
【寒噤】寒战。
【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出轧】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字词解释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段)】
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
写作者枯水期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
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整体感知
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晋陕两省边境
第一次 雨季
第二次 枯水季节
详写
略写
雨季的壶口瀑布
枯水期壶口瀑布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壶口: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成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品析课文
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雨季,细读第2段,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涛声
隐隐如雷
弥漫(扑面而来)
雾气
河水
正沸着
瀑布
匆匆逃离
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 气势磅礴 撼人心魄
感到可怕
心惊胆战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移步换景
下到沟底
平视河床
坚实而松软
走到河心
俯视龙槽
深不可测
定点观察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看上游河水
势如千军万马
仰视
山是青冷的灰
天是寂寂的蓝
俯视“沟底”
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移步换景
壶口河水
平坦如席
跌得粉碎
壶口两边
的河水
如飞毯抖落
如钢板出轧
如泉、成溪、打旋
龙槽两边滩壁上的河水
顺壁挂下的
如丝如缕
说说壶口瀑布在枯水季有什么特点。
如丝如缕(柔)、轰然而下(刚)
其势如千军万马“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声音
气势
景物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内容。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那种猛烈
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折返迂回的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喜
怒
哀
怨
愁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深入探究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去壶口瀑布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1.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
2.从观景的角度看,定点观景,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非常自然;
3.作者所感慨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束缚;
4.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可怕的警觉”“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
各种情感。”
3.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最后一段。两层思考:一是黄河个性柔中带刚,蕴藏无
尽的力量;二是黄河的个性在磨难中铸就。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这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
示例:
①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力量,从中我明白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生湖中的挫折、磨难,不能轻易被困难打倒。
②壶口瀑布的个性也是个性,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多种修辞并用,写景细腻。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写作探究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不是孤立的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课文在描写壶口瀑布时,寄寓了惊叹之情。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
地点:
晋陕边境
雨季
隐隐如雷
浪沫横溢
枯水季
钢板出轧
如丝如缕
石:窟窟窍窍
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
的民族精神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结构梳理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热情地赞美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同时由黄河联想到人,歌颂了华夏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堂小结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