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1.情节及人物梳理
藤野先生
父亲的病
琐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的人生时间线
范爱农
这个时间线不是写作成文的时间线,而是文章中所写内容对应他人生阶段的先后顺序
幼年——百草园
少年——三味书屋
13岁时家庭遭遇变故,父亲患病——父亲的病
离家求学至出国之前——琐记
日本学医——藤野先生
学医相识、回国重逢——范爱农
0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故事简介
百草园
故事简介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故事简介
桑葚
何首乌
斑蝥
油蛉
故事简介
故事简介
寿镜吾
画绣像
主要人物
寿镜吾
阿长
闰土
概括主要人物相关事件及性格特征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我对他很恭敬。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并不严厉,善良
读到好文章,寿镜吾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真性情
总结: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天真、善良、可爱的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严格但不乏乐趣的读书生活,揭示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________ ____的封建书塾教育的____________,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束缚儿童天性
尖锐矛盾
02
父亲的病
背景介绍
祖父下狱,父亲患病
鲁迅祖父周福清
鲁迅父亲周伯谊
文章解析
延请“名医”,未见好转
“名医”一号
“名医”二号
文章解析
延请“名医”,未见好转
文章解析
两大“名医”的共同特点
收费贵:一元四角
药引奇异:芦根、甘蔗;原配蟋蟀一对
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后续发展
人生转折点
鲁迅在仙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死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____________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____________、故弄玄虚、勒索钱财、____________的实质。
延医治病
巫医不分
草菅人命
03
琐记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还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____________的衍太太,她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___________ _,教鲁迅___________ _,但对自己的孩子却____________,表现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____________的妇人。
暗中使坏
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十分严格
不健康的图片
坏心眼
04
藤野先生
背景简介
求学日本
文章解析
藤野先生
文章解析
藤野先生
主要事件:
订正“我”的讲义;
纠正“我”的解剖图;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询问关于“裹脚”的事
人物形象
认真负责、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严谨求实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作者在仙台学医时受日本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决定____________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____________。
歧视
弃医从文
深切怀念
侮辱
05
范爱农
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
诸葛亮
岳飞
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
商纣王
秦桧
故事梗概
鲁迅与范爱农的纠葛
鲁迅
范爱农
内容 《范爱农》
文章梗概 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开始鲁迅和他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他。后来鲁迅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鲁迅的学生写了一些和反动派写了一些和反动派斗争的内容,请求以鲁迅的名义发表,鲁迅同意了。后来的领导(反动派)看看到这些文件,命人抓鲁迅,鲁迅虽不怕这些,但因与其学生一些斗争派,意见不合,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往南京。不久后鲁迅得知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怀疑他是自杀。有评论说范爱农是鲁迅的影子。文章表现了鲁迅对范爱农命运的感叹和当今社会的批判。
内容 《范爱农》
主要人物 范爱农
主要事件 同乡会争执,初识爱农
酒楼畅谈
报馆案风波
爱农之死
人物形象 爽直刚正、愤世嫉俗、爱国
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爱农在革命前___________ _,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____________的爱国者的同情悼念。
正直倔强
不满黑暗旧社会
2.主旨思想
主旨思想
1.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
2.对反动、封建守旧势力的抨击
3.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3.真题集训
练习 1
1. 指出《五猖会》《无常》《狗·猫·鼠》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对比写法。
《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的“人”对比,深刻地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1. 指出《五猖会》《无常》《狗·猫·鼠》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对比写法。
在《狗·猫·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儿童在私塾读的那些枯燥的书和他们开小差时玩的那些有趣的游戏形成了鲜明深刻的对比。
练习 1
2. 下列篇目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藤野先生》
《阿长和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使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乃至在文学上影响了他一生。
练习 1
《五猖会》
练习 2
《五猖会》
1.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审题、判断题型
词句含义题
浅层含义
+
深层含义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浅层含义
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看五猖会的心情已被背书的事冲得荡然无存。
《五猖会》
词句深层含义:
指词句中包含的思想情感、道理、人物形象等。
深层含义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五猖会》
五猖会——儿童自由爱玩的天性
封建强制教育
表现了封建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给我造成了很深刻的印象。
参考答案
①“我”看五猖会的心情已被背书的事冲得荡然无存。
②表现了封建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给我造成了很深刻的印象。
《五猖会》
1.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2.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手法赏析题
审题、判断题型
手法+内容+作用+情感
《五猖会》
反复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
特殊词语——动词
反复
“读着,读着,强记着”
手法
内容
作用
情感
写了“我”机械地背书的行为
强调“我”背书的痛苦无奈
《五猖会》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用了“读着,读着,强记着”一系列动词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读着,读着,强记着”写了“我”机械地背书的行为,强调了“我”背书的痛苦无奈。
《五猖会》
3.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运用了“读”、“强记”、“背”等动词,写了“我”机械地背书,心中痛苦。
4.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手法赏析题
审题、判断题型
手法+内容+作用+情感
《五猖会》
回归原文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21。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心情很激动
“我”在背书后感到很扫兴
对比
手法
内容
作用
“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强调我心情的落差
批评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猖会》
情感
“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我心情的落差,批评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示例:
《五猖会》
4.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