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5 19:3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导入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个多彩的童年。有紫色的梦幻、火红的热情、金黄的笑颜,或许还有一点蓝色的忧伤……你还记得曾经的过往吗?有哪些事让你至今难忘?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ONTENTS
目录
第一课时
01
第二课时
02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提问预习
作品及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通缉,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做斗争。后来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却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情来获得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这样的思想状态下,鲁迅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
鲁迅
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介绍
读读写写
窜 觅 跪 拗 云霄
倘若 鉴赏 啄食
和蔼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博 倜傥
淋漓 盔甲 绅士
敛 确凿 轻捷 攒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cuàn

guì
ǎo
yún xiāo
tǎng ruò
jiàn shǎng
zhuó shí
hé ǎi
gōng jìng
zhì pǔ
bó xué
yuān bó
tì tǎng
lín lí
kuī jiǎ
shēn shì
liǎn
què záo
qīng jié
cuán
rén jì hǎn zhì
rén shēng dǐng fèi
◆词语集注
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敛:收拢。
鉴赏:鉴定和欣赏。
拗:弯曲,弯转。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课堂活动
活动一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解读标题:从标题中你能获得哪些关于课文的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根据刚才的猜想,现在请默读课文,勾画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过渡段。试给这两段生活起个小标题并说明理由。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
(3)限时5分钟。
整体感知
百草园
空间顺序
三味书屋
(1-8)
(10-24)
( 9 )
过 渡
有趣的动植物
神奇的传说
好玩的雪地捕鸟
寿镜吾先生    询问“怪哉”       园内偷玩       课堂游戏、画画
活动二:畅游百草园
1.快速阅读百草园部分内容,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荒废
乐园

前一句是从大人的角度看,实际是一个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没什么稀奇,但在“我们”儿童的眼中,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角度不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因此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你够细心吗?
 第一段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一般成人的看法;用“似乎”是对成人的这种看法加以否定,表达的是孩子的看法——“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2.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你读一读相关语段,读出感情。
三个方面:
1)有趣的动植物(2段);
2)神奇的传说(3-6段);
3)雪地捕鸟(7-8段).


百草园那时是我们的乐园。这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树上有蝉鸣叫,菜花上伏着黄蜂,草丛里藏着叫天子;短短的泥墙根更有无限趣味: 断砖下的蜈蚣、会喷烟雾的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攒成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好得多。
比一比,哪个好?好在哪?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椹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静态
动态


﹙ ﹚
﹙ ﹚
﹙ ﹚
﹙ ﹚
﹙ ﹚
﹙ ﹚
﹙ ﹚
﹙ ﹚
﹙ ﹚
碧绿的
光滑的
高大的
紫红的
肥胖的
轻捷的
长吟




观察景物:
有序
多角度
精选词语形容
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何首乌根
覆盆子
低唱
弹琴
声音



动作
缠络
像莲房
臃肿

像小球
又酸又甜
形状

动物
植物
中间结合叙写人的活动
味道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生机勃勃 趣味无穷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3)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小结
本自然段描写景物,动静结合、按照一定顺序运用了多种感官。
本段用两个“不必说”和一个“单是”把诸多的景物连在一起。第一个“不必说”,写的是静物:莱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第二个“不必说”,写的是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文中一连用了两个“不必说”,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一句中的内容。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乐趣已经如此,整个百草园的乐趣更是无穷。
前两个“不必说”写的是总体印象,“单是”写的是局部;其结构属于总分关系。本段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从形、声、色、味等方面进行描绘。
活动三:跳读课文,赏析写法。
1、请学演读美女蛇的故事,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这段是否是赘笔?删去可以吗?
不是赘笔,不能删去。插入“美女蛇”的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突出了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地方。
  (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  )鸟雀下来(  )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表示捕鸟动作的词










2.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描写雪地捕鸟?说说运用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文章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有何作用?
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对闰土父亲的描写中,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动词运用的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写捕鸟抓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平白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快乐。写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手法及作用
百草园
夏秋的美丽
景物
不必说:
菜畦、石井栏、
皂荚树、桑椹
也不必说:
鸣蝉、黄蜂、叫天子
单是……
就有……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静物
动物
美女蛇的故事:
增添神秘色彩
冬天有趣的游戏:
拍雪人
捕鸟:
扫、支、撒、系、牵、看、拉
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活动四 拓展延伸
选择你记忆中一处很好玩的地方,依照文中这一段的写法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仿写
精彩展示
归纳总结
如何写得精彩:善用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突出百草园给爱玩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1.读第9段过渡段,说一说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语赏析。
用三个“也许”对“我”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猜测,表现了“我”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心理。
“Ade”在德文中是“再见”的意思。两句“再见”,运用拟人手法,把带给“我”无穷乐趣的蟋蟀、覆盆子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表达了“我” 对百草园的眷恋之情。
课堂活动
活动一:走进三味书屋,品尝各种滋味
2.了解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 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饭菜),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调料)”。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三味书屋
  旁边的园子可能是学童们在课间或者趁先生睡着时戏耍的地方
3.默读10-24段,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行礼
课堂
先生
严:两次行礼——拜孔子、拜先生:严格的学习规矩。
趣:对着扁和鹿行礼、“算是”:对规矩的调侃。
严:“不应该问”“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压抑的学习氛围。
趣:偷跑进书屋后面的园子、“人声鼎沸”地读书、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天真、可爱的童心。
严:“怒色”“人都到那里去了”:疾言厉色的先生。
趣:“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陶醉而可亲的先生。
你喜欢这位老先生吗?勾画人物描写语段,说一说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你喜欢或不喜欢他的理由。
活动二 赏析人物
严而不厉
严而可亲
读书入神
比较开明
有点迂腐
严而有爱
活动三 问题探究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更是少年鲁迅的一段快乐而美好时光。文章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少年鲁迅的视角进行叙述与描写的。可是,伴随着成长中的得到,“失去”也会如影随形。这样一份失落之情在中年鲁迅回忆的文字里也能看得到。请跳读文章,你能读到中年鲁迅面对岁月流逝发出的喟叹吗?
(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2)“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2.你觉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寄寓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成长的两个精神 空间,“百草园”中自由、无虑的成长岁月和“三味书屋”中严厉、枯燥的学习经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正是借此表达对孩童纯真、美好天性的赞美,对快乐童年的怀恋。
“我”在“百草园 ”中感受到了自由、纯粹的童年快乐,而中“三味书屋”中体会到压抑、沉重的成长压力。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保护孩童天真本性的重要性,也更清楚地认识了封建教育的落后与腐朽。
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心身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