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教 学 目 标
1.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课 堂 导 入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期行》
课 堂 导 入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主持编纂了《世说新语》,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作 家 作 品
陈寔(104年-187年),字仲躬,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县古桥乡陈故村)人。东汉时期官员、名士。曾做过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谥号文范先生,葬于郎城。
文 体 常 识
陈纪(129年-199年6月),字元方,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人,陈寔之子,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
文 体 常 识
文 体 常 识
难兄难弟: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亦作于讥讽两者同样低劣。
纪子群尝谌子忠各誉其父公德,相争不决,质于祖父寔。寔道:“元方难为兄,季方(谌字)难为弟。”
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撰而成,主要记述魏晋名士贵族言谈与轶事。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
文 体 常 识
文 体 常 识
鲁迅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五六百人
帝王卿相
士庶僧徒
文 题 解 读
陈太丘,即汉朝陈寔,字仲弓,曾做过太丘长。所以后人称其为陈太丘。太丘,县名。“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的意思是陈太丘与朋友相约,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1、重点字音
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 相委而去( )
非人哉( ) 友人惭( )
基 础 积 累
zāi
shě
wěi
cán
fǒu
qī
2、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用在问句句尾,表询问。)
基 础 积 累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光顾。)
基 础 积 累
3、一词多义
基 础 积 累
信
则是无信。(名词,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形容词,真诚,诚实)
3、一词多义
基 础 积 累
不
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
待君久不至。(表示否定)
4、文言句式
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可译为“友人”)
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可译为“我父亲”)
基 础 积 累
整 体 感 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文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朋友才到。
约定
出行
中午
到来
才
舍弃
离开
梳理文意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文意:(陈太丘的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当时
嬉戏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梳理文意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文意: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开了。”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等
您
动作偏指
放弃
啊
梳理文意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文意: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
我的父亲
礼节
就
信用
梳理文意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意:友人感到羞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惭愧
牵引
回头
梳理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按照情节图排序,口头复述
合 作 探 究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陈太丘是县令,“友”为什么敢骂他?
朋友以为他是个不讲信用的人
3、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无信” “无礼”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聪颖 机智 懂得为人
5、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什么?
(1)友人无信:过中不至
(2)友人无礼:对子骂父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1)不失礼
①全文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 “无信”、“无礼”是全文的核心,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
②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2)失礼
“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 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8、如果你是元方或友人,你怎么做?
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8、如果你是元方或友人,你怎么做?
友人:
(1) 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 )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 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 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9、称谓“尊君” “君”“家君”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 与 家 君
您的父亲
(对别人父亲的
一种尊称)
您
(有礼貌地
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
(谦词,对别人称
自己的父亲)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课 堂 总 结
写 作 特 色
1、故事完整,波澜起伏。
文章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波澜起伏。整个作品以陈元方痛斥友人“无信”“无礼”为核心,先写起因友人“过中不至”“对子骂父”,后写元方驳斥,最后友人“下车引之”,但元方却“入门不顾”,气韵生动,尺水兴澜,可读性极强。
写 作 特 色
2、语言动作,刻画形象。
文章刻画七岁孩童陈元方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完成。面对父亲友人的“骂父”,小小的陈元方毫无畏怯之态,据理反驳,有理有据,让友人无言以对,感到羞愧而下车。但元方“入门不顾”,一个动作,就把人物那种天真、执拗、孩童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 作 特 色
1、鲁迅谈《世说新语》
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鲁迅
《世说新语》写人物言论意味深长,记人物的行为生动传神,善于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
拓 展 延 伸
2、中外名人谈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 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板 书 设 计
陈太丘
与友期
对话背景
对话内容
对话结果
客人无信
客人:对子骂父
元方:责斥客人
客人认错
诚
实
守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