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3练 生物变异的类型
第七章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2019新人教高考真题分类集训
1. [2020全国Ⅱ·4,6分,难度★★☆☆☆]
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
1.C 一个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B、D选项正确;二倍体植物的配子是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选项正确;雌雄同体的高等植物如水稻、豌豆等没有性染色体,C选项错误。
2. [2020江苏·8,2分,难度★★☆☆☆]
下列叙述中与染色体变异无关的是 ( )
A.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
B.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C.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
D.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
答案
2.B 连续自交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不涉及染色体变异,B符合题意;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变异遗传病,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白菜-甘蓝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小黑麦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C、D不符合题意。
3. [2020天津·7,4分,难度★★★☆☆]
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 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基因突变
B.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染色体变异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
3.B 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四个精细胞,正常情况下产生两种精细胞,基因型为DT、dt(或Dt、dT),但题中产生了四种精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故选B。
【解后反思】 一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产生了四个精细胞,一般情况下,精细胞种类为两种;如果产生四个精细胞,精细胞种类为四种,最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的。若发生了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则最可能会产生四个精细胞,精细胞种类为三种(只考虑一个位点发生基因突变);若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则会发现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或结构发生改变。
4. [2021天津·3,4分,难度★★☆☆☆]
动物正常组织干细胞突变获得异常增殖能力,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可恶变为癌细胞。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DNA序列不变
B.DNA复制方式不变
C.细胞内mRNA不变
D.细胞表面蛋白质不变
答案
4.B 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是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细胞内的DNA序列和mRNA都发生了变化,A、C项错误;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细胞内DNA的复制方式仍为半保留复制,B项正确;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发生了改变,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D项错误。
答案
5.D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错误。据图示可知,三组小鼠的肿瘤细胞均有无限增殖的能力,B错误。原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对于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分裂是必需的,原癌基因Myc和Ras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正常的蛋白质,C错误。据图分析,同时转入Myc和Ras的小鼠中肿瘤小鼠的比例大于只转入Myc或Ras的小鼠中肿瘤小鼠的比例,说明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D正确。
5. [2022广东·11,2分,难度★★★☆☆]
为研究人原癌基因Myc和Ras的功能,科学家构建了三组转基因小鼠(Myc、Ras及Myc+Ras,基因均大量表达),发现这些小鼠随时间进程体内会出现肿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正常增殖
B.三组小鼠的肿瘤细胞均没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C.两种基因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异常的蛋白质
D.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
6. [2021广东·16,4分,难度★★★★☆]
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现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所示)。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B.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
C.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
答案
6.C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适宜选择此时期的细胞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A正确;正常男性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携带者的一条14号染色体与一条21号染色体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一条染色体,因此男性携带者含有45条染色体,B正确;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有23条形态不同的染色体,C错误;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2×3=6(种)类型,D正确。
7. [2021天津·8,4分,难度★★★★☆]
某患者被初步诊断患有SC单基因遗传病,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调查其家系发现,患者双亲各有一个SC基因发生单碱基替换突变,且突变位于该基因的不同位点。调查结果见下表。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因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605G/A]表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位碱基分别为G和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和731位碱基可表示为图1,根据调查结果,推断该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
个体 母亲 父亲 姐姐 患者
表现型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病
SC基因测序结果 [605G/A] [731A/G] [605G/G];[731A/A]
答案
7.A 据表分析可知,SC单基因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患者母亲的一个SC基因的第605位碱基发生替换,父亲的一个SC基因的第731位碱基发生替换,姐姐的表现型正常,且其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SC基因都正常,说明G为SC基因编码链上第605位的正常碱基,A为SC基因编码链上第731位的正常碱基,则该患者及其父母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上相应位点的碱基分别表示为 ,A项符合题意。
8. [2020山东·6,2分,难度★★★★☆]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答案
8.C 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因此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桥”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会改变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B正确;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因此其子细胞中染色体上不会连接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桥”结构在分裂时,会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一条子染色体可能携带有2个相同基因,产生含有2个相同基因的子细胞,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
答案
9.C 种子对脱落酸越敏感,越容易休眠,位点1突变后种子休眠减少,说明位点1突变会使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降低,A正确;位点2突变后形成的变异蛋白与正常蛋白长度相同,但存在微小变化,可能是碱基对发生替换造成的,B正确;位点3突变后形成的蛋白质变短,可能是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翻译过程提前终止,C错误;位点4突变的植株中含有大量的XM蛋白,休眠增加,故位点4突变的植株较少发生雨后穗上发芽的现象,D正确。
9. [2021福建·16,4分,难度★★★★☆]
水稻等作物在即将成熟时,若经历持续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天气,穗上的种子就容易解除休眠而萌发。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同等条件下,种子对脱落酸越敏感,越容易休眠。研究发现,XM基因表达的蛋白发生变化会影响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XM基因上不同位置的突变影响其蛋白表达的情况和产生的种子休眠效应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位点1突变会使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降低
B.位点2突变可以是碱基对发生替换造成的
C.可判断位点3突变使XM基因的转录过程提前终止
D.位点4突变的植株较少发生雨后穗上发芽的现象
第24练 生物变异在生
产中的应用
1. [2019江苏·4,2分,难度★★☆☆☆]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答案
1.C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A错误;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以及基因的显隐
【提醒】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性状组合,但不能产生新性状。
性等,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经加倍处理后,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成为可育的植株,可用于育种,C正确;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不变,D错误。
答案
2.A 据题意可知,白菜型油菜为二倍体,科学家诱导该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的完整植株Bc为单倍体,其成熟叶肉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秋水仙素处理Bc单倍体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C正确;自然状态下,Bc植株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产生可育配子,因而高度不育,D正确。
2. [2021广东·11,2分,难度★★★☆☆]
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为了培育高产新品种,科学家诱导该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Bc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将Bc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
C.秋水仙素处理Bc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
D.自然状态下Bc因配子发育异常而高度不育
3. [2021辽宁·9,2分,难度★★★☆☆]
被子植物的无融合生殖是指卵细胞、助细胞和珠心细胞等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助细胞与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珠心细胞是植物的体细胞。下列有关某二倍体被子植物无融合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有的是高度不育的
B.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完整个体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C.由助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个体保持了亲本的全部遗传特性
D.由珠心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
3.C 据题意可知,卵细胞和助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故二倍体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和助细胞经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为单倍体(高度不育),而珠心细胞是植物的体细胞,此类细胞经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是正常的二倍体(可育),A正确;卵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直接发育成完整个体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据题意可知,助细胞与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因此由助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个体不能保持亲本的全部遗传特性,C错误;据题意可知,珠心细胞是植物的体细胞,故由某二倍体被子植物的珠心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
答案
4.【参考答案】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2)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 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解题思路】 (1)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在该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自由组合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伴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诱变育种过程中,突变体一般为杂合体,即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不能稳定遗传;对于杂合体,可以采用连续自交和不断选择的方法,获得纯合体,即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4. [2020全国Ⅰ·32,9分,难度★★★☆☆]
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 。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 ,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5. [2020全国Ⅲ·32,10分,难度★★★★☆]
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
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
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
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
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
有 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答
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答案
5.【参考答案】 (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2)秋水仙素处理 (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合理即可)
【解题思路】 (1)杂种一(AB)含有一粒小麦的一个染色体组(A)和斯氏麦草的一个染色体组(B),由于杂种一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故其高度不育。普通小麦(AABBDD)有6个染色体组,结合题干信息“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可知,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2)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低温处理等。(3)若要以甲(抗病易倒伏)和乙(易感病抗倒伏)小麦纯种为实验材料,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可通过杂交育种或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来实现。
6. [2020北京·21,13分,难度★★★★★]
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产量等多个性状常优于双亲,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 ,进化形成的。
(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1(分
别表示为籼-籼,籼-粳,粳-粳)。统计F1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
势(数值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结果如图1。可知籼-粳具有更强的杂
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 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
优势越明显。
(3)尽管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粳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1、A2和B1、B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1A1B1B1,粳稻为A2A2B2B2。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
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粳稻产生F1及F1自交获得F2的示意图,用以解释F1结实率低的原因。
②为克服籼-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过程如图2。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为A1A1B1B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为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 的配子不育。
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3、B3(广亲和基因),含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的流程。(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答案
6.【参考答案】 (1)自然选择
(2)基因组成(遗传组成)
(3)①如图所示
②A2B2
③让甲品系(A3A3B3B3)与籼稻(A1A1B1B1)、甲品系(A3A3B3B3)与粳稻(A2A2B2B2)分别杂交,得到F1,让F1再杂交,即A1A3B1B3×A2A3B2B3,筛选出适合的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
【解题思路】 (1)粳稻和籼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的F1。由图1可知,籼-粳在小花数、干重等性状上具有明显的平均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基因组成差异越大,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3)①籼稻的基因型为A1A1B1B1,粳稻的基因型为A2A2B2B2,两者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A1A2B1B2),由于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有A2的雌配子不育,故F1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为A1B1、A1B2、A2B1(不育)、A2B2(不育)。由于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有B2的雄配子不育,故F1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为A1B1、A1B2(不育)、A2B1、A2B2(不育)。因此F1(A1A2B1B2)自交产生的子代只有四种基因型,F1结实率低。②由于F1(A1A2B1B2)产生的基因型为A2B2的雌、雄配子均不育,
因此若籼稻(A1A1B1B1)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为A2A2B2B2的籼稻。③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含有广亲和基因(A3、B3)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故欲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可让甲品系(A3A3B3B3)与籼稻(A1A1B1B1)、甲品系(A3A3B3B3)与粳稻(A2A2B2B2)分别杂交,得到F1,让F1再杂交,即A1A3B1B3×A2A3B2B3,筛选出适合的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
第25练 生物的进化
1. [2020上海·17,2分,难度★★☆☆☆]
1927年,200多只东方铃蟾被科研人员从山东地区移入北京市,经过百余年的进化,相比山东地区的蟾蜍 ( )
A.基因库相同 B.都没发生基因突变
C.具有地理隔离 D.基因都定向改变
答案
1.C 将东方铃蟾从山东地区移入北京市,经过百余年的进化,两个地区东方铃蟾的基因库可能产生了差异,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经过百余年的进化,东方铃蟾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B错误;由于地理上的因素,使原本属于一个物种的东方铃蟾被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两个地区的东方铃蟾之间存在地理隔离,C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2. [2021浙江1月·14,2分,难度★★☆☆☆]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答案
2.C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有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最终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错误。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C正确。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的变化不一定相同,D错误。
3. [2021广东·8,2分,难度★★☆☆☆]
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A.15%、85% B.25%、75%
C.35%、65% D.45%、55%
答案
3.B 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ff)组成,F的基因频率=(500×2)÷[(500+1 500)×2]×100%=25%,f的基因频率=1-25%=75%,B正确。
4. [2021湖南·8,2分,难度★★★☆☆]
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
4.B 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表明金鱼和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项正确;变异是生物自身产生的,不是选择的结果,B项错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D两项正确。
5. [2021河北·6,2分,难度★★★☆☆]
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答案
5.B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对其繁殖后代有利,是一种适应性行为,A正确;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能求偶成功,这种行为对缝蝇繁殖有进化意义,B错误;把食物裹成丝球给雌蝇能求偶成功,这种行为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③是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两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推测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
6. [2020浙江1月·9,2分,难度★★★☆☆]
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答案
6.B 据题干可知,昆虫翅的变异有几种类型且可遗传给后代,A正确;昆虫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到的是选择作用,使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C、D正确。
7. [2021福建·5,2分,难度★★★☆☆]
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
7.D 据题意,甲、乙杂交产生的丙不可育,说明二者仍然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而甲、乙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8. [2021海南·8,2分,难度★★★☆☆]
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CCR5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受体CCR5结构改变,使得HIV-1入侵该免疫细胞的概率下降。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突变基因丰富了人类种群的基因库
B.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通过药物干扰HIV-1与受体CCR5的结合可抑制病毒繁殖
D.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的概率下降
答案
8.B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能丰富种群基因库,A项正确;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由于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项错误;HIV-1能够与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CCR5特异性结合,以入侵该免疫细胞,若通过药物干扰HIV-1与受体CCR5结合,则可抑制病毒繁殖,C项正确。
9. [2021湖北·15,2分,难度★★★☆☆]
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答案
9.D 分析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项正确;不同齿形的丽鱼的生存环境不同,食物也存在差异,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项正确;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是基因突变和重组的结果,C项正确;两种齿形的丽鱼可以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D项错误。
10. [2022河北·6,2分,难度★★★☆☆]
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10.A 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香豆素可以把能降解香豆素的乌凤蝶选择出来,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正确。据题中信息“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可知C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1. [2022广东·14,4分,难度★★★☆☆]
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答案
11.D 草食动物和白车轴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据题干信息“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可知,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根据曲线图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再到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 的个体所占比例小,则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d和h的基因频率更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D错误。
12. [2019天津·6,6分,难度★★★★☆]
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
12.B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项正确;在浅色岩P区,D基因的频率为0.1,则d基因的频率为0.9,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则浅色表现型频率为0.82,设杂合体频率为x,那么 x+0.82=0.9,可算出x=0.16,同理,在深色熔岩床区,D基因的频率为0.7,则d基因的频率为0.3,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则浅色表现型频率为0.05,可算出杂合体频率为0.50,B项错误;已知浅色岩Q区D基因的频率为0.3,若该区深色囊鼠的基因型均为Dd,则D基因的频率为0.25,不足0.3,故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项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为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为1-0.50=0.50,即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