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言语内容与形式并重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言语内容与形式并重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5 12: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言语内容与形式并重教学
言语的内容与言语的形式是“毛与皮”的关系,内容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形式又必须依附于内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再到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文何以载道”。一是言语内容是教学的起点,如果在言语内容教学上一笔带过,那么言语形式的学习也必将是蜻蜓点水;二是言语内容是言语形式的路径,如果连言语内容都不能理解,言语形式的教学必然成为空中楼阁;三是有些文本不仅要学习言语形式,言语内容同样是教学的重点,“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仅靠言语形式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靠大量言语内容的浸润;四是言语的形式最终还是需要借助言语内容来表达,如果过分弱化言语内容的学习,就很可能导致学生“言之无物”,进而“行之不远”。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从言语的内容开始,最终走向言语的形式学习,既不能止步于言语内容,也不能因言语形式的终极目标而忽略言语内容这个教学起点。这就像种果树,果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见果实而不见根叶,因为只有根正苗壮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学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老子〉四章》,课后反思颇多,以本课教学为例来探索一种以言语内容为教学起点,以言语形式为教学目标,以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运用为终点,言语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教学之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在起点和终点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所有可能性。‘没有目标而生活,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行’(康德语),同样,没有目标而教学,就像苏轼的小船一样,‘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有效的教学必定始于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点也就清晰了。《〈老子〉四章》是部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对应的课标要求、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研习任务如下:
项目 目标与内容 要求指向
课标要求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2)(4)指向言语内容(1)(3)(4)(5)指向言语形式
单元导语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前半部分指向言语内容,后半部分指向言语形式。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首先就要留意《老子》《庄子》这些篇章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类似的关系提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学习本课,要注意在比较中品味二者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 前两个要求指向言语内容,后一个要求指向言语形式。
演习任务 (1)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2)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经验,同学相互交流。(3)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从下列句中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1)(4)指向言语内容(2)(3)指向言语形式
《老子》阅读难度很大,语言极简,又缺少语境,虽然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必修阶段接触过一些诸子的散文,但多为儒家经典,对道家比较陌生。所以读懂文本,了解老子思想内容成为教学的起点。基于以上几点综合考虑,笔者尝试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及注释,积累毂、埏埴、牖、物、彰、长、伐、企、跨、处、强、复12个实词,归纳整理文中虚词“之”手法以及老子、《道德经》等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熟读并背诵这四章。
2.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小组交流等方式,翻译这四章;并通过对这四章的梳理,归纳探究老子的思想观点。
3.通过诵读、翻译、概括、比较阅读等方式,感受文章整齐的句式,形象生动的语言,突破常规的思维,体现老子说理的精妙,并尝试创作“《老子》一章”。
4.从这四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结合实际生活,阐述你对它的理解。
其中,2、4指向言语的内容,1、3、4指向言语的形式。3和4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学习《老子》,如果仅把背诵、翻译和体会其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止步于言语内容的理解,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浪费。《老子》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成为经典,除了思想内容上深邃玄妙、辩证智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言语形式的精妙:或排比、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或以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或以生活现象类比,让人易于接受。学习老子的言语形式并尝试运用这种言语形式,显然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学习《老子》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泳心灵,养育人格,转化成为人处理的原则,这又是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核心要求,所以联系实际,传承和理解《老子》中的积极思想显然是教学另一重点和难点。
二、指向言语形式的学习活动
《老子》语言简约,正言若反,又缺少语境,很难读懂,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不自觉地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的教学,放在读懂内容,理解老子思想的言语内容教学之上,这本无可厚非,但因此忽视了其言语形式的精妙,突破常规的认识,充满辩证的论说那就偏离了语文教学。“语文课从来立足于言语形式,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言语形式,这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所以教学中应通过学习活动自觉地把教学从关注言语内容引向关注言语形式。笔者在教学《<老子>四章》时,设计了“赏析老子论证的语言与方式,创作《老子》一章”的学习活动,其过程如下:
学习活动一:
反复诵读本课的四章内容,与刚刚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作比较,说一说老子与孔子说理的语言和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下面是几位同学讨论:
生:孔子喜欢把道理直接告诉人,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老子说理通常会有一个推论过程,如以车、器、室为类比来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老子的说理。
生:孔子比较喜欢直白地讲道理,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子更喜欢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发掘道理,如“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的说理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生:孔子观点比较常规,比较符合我们的认识规律,而老子的思想常有突破常规之俗,比如“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我觉得孔子的观点比较好理解,老子的观点比较新奇。
生:孔子有时比较绝对,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而老子的论证充满辩证色彩,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觉得二人各在所长吧。
生:孔子与老子都喜欢运用对比论证,喜欢用简短、句式相同的排比句,但孔子更喜欢用反问,气势磅礴;老子更喜欢比喻和类比论证,用生活现象形象说理,娓娓道来。
学习活动二:
仿写一《<老子>一章》。
师:看来很多同学还是很喜欢老子的从生活出发,发掘深刻的道理,用比喻类比来表达突破常规的、充满辩证色彩的论证方式,那请同学们模仿老子的笔法,写《老子》一章。
下面是几位同学的模仿之作:
1.乞于道者,不妒殷商,妒乞殷于己者;耕于田者,不妒富民,妒农富于己者;战于疆者,不妒强将,妒兵强于己者。世人所妒者,盖同位于己者。
是以圣人不束于位,不限于财,故通明阔远,无所妒者。
2.蔓枝当断,高茎必偃,锐器必折,凸者终没,先者易亡。
是以圣人守拙藏知以全己,不为天下先者。众所谓“高林易折”,岂非虚言哉!诚然而行之。
3.鸟者,振翅而飞;鱼者,合鳍而游;兽者,并足而走。置鸟于水,则溺;置鱼于陆,则涸;置兽于空,则坠。故万物循其法而存焉。
是以圣人安其所,守其法,为无为。
言语形式的教学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常常被忽视,主要是因为它不像言语内容那样易教易学,尤其是对于《老子》这样的先秦原典,老师们普遍觉得学生学不了或学了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从上面的两个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对老子的言语形式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发现,而且还能很好地运用这种言语形式,反过来看这种言语形式的运用,又加深了言语内容的理解。
三、构建基于言语内容与形式运用的实践活动
其实无论教言语内容,还是言语形式,目的都是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核心素养的提升角度来看,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二者不可缺一,言语内容教学更多指向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言语形式教学更多指向关键能力,二者又相互融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教什么固然重要,但是相比较而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去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学习《<老子>四章》不仅是要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学习老子充满辩证的说理,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用文中所讲的道理来思考今天的社会生活,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考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
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经常教导我们读“有用”之书、做“有用”之事,而老子却认为“有之以利,无之以为用”;教导我们要善于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而老子却认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教导我们要力争上游,永不满足,而老子却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对此,你怎么看?请你就此问题在班级做三分钟演讲,表达你的看法。
下面是一简短的演讲稿:
同学们好:
我的观点是“无用即有用”。有用与无用本就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二者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你认为的无用恰恰是有用的。
作为一文科班的学生,我就以文科与理科的关系来举例吧。我们很多家长和同学都认为文科生喜欢吟诗作对,赏花观月,所以文科更像是虚浮在空中的楼阁,而理工科却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实际,取得切实的财富,理工科的学生才是立于时代洪流中的弄潮儿。因而他们得出文科是“无用”的论断。而事实是否如此呢?诚然,文科学子毕业后的平均薪水大多比不上其余学科,但是在这个社会里,总要有人沉下来去俯拾浪潮下的贝壳。翻过一本本古籍,读过一篇篇文章,在与先哲对话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得到了文化的洗礼,这何尝不有用?在这个浮躁之风劲吹的时代,在这个人人都追名逐利的时代,无用恰恰转化成了有用。在多数人眼中无用的文科,却可以重整社会的歪风邪气,可以重新树立道德标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人之所以有温良的品性,这是泱泱5000年文化浸润的成果,正是一代代所谓“无用”的文科,形成的硕果。新时代,依然需要人传承并发扬,而我们,甘愿“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难道仍是无用吗?
这是一个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指向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文本知识,在活动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从这位同学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既学习了《老子》的言语内容——接纳了老子的“无之以为用”的思想,也借鉴了《老子》的言语形式——充满辩证思维的论证,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了思维品质。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遵从“文以载道”的思想,把言语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在“道”上不懈余力,广种薄收,以致筋疲力尽。语文的教学应该是“文何以载道”,言语形式才是教学重点,让语文教学回归正道。但是言语形式的教学始终离不开言语内容的依托,言语内容是言语形式教学始终绕不开的起点。其实“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争论,都清楚地写在“课标”之中,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课程标准中都有明确规定,教材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任务研习也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要一定清楚地回答“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那就是“致力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