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5 17:45:29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检测
地理 原卷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图为北京市某学校海绵校园改造规划图。校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了海绵校园改造建议征集活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学生对海绵校园改造提出许多建议,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雨水花园中应种植单一树种,以增加植物蒸腾
B. 生态停车场应铺设透水砖,以利于雨水的下渗
C. 操场应建在相对低洼的区域,以增加雨水汇集
D. 树阵广场中应大量种植常绿树种,以净化水质
2. 图中( )
A. 操场在校门西北方向 B. 体育庭院防冬季风效果较好
C. 开心农场光照条件差 D. 世界拼图距停车场约1千米
为维护南海权益,我国采用吹沙填礁造岛方式扩大礁盘面积,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曾母暗沙是一处完全淹没在水下的珊瑚礁体。读曾母暗沙地形图,完成下列小题。
3. 曾母暗沙的海底地形类型是( )
A. 大陆架 B. 海沟 C. 海盆 D. 大陆坡
4. 曾母暗沙的南北长度约为( )
A. 230m B. 2300m C. 230km D. 2300km
5. 下列是沿曾母暗沙地形图中E—F线所画的四幅剖面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三叶草,喜温暖、向阳,多生长在年降水量800~1000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达120cm。下图示意北半球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该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并广泛种植三叶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7. 图示区域( )
A. 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 B. ④地夜晚能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
C. 此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D. 景区内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下图为2018年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用水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甲、乙、丙、丁代表行政区依次是( )
A. 京、沪、桂、新 B. 沪、桂、京、新
C. 桂、新、沪、京 D. 新、京、沪、桂
9. 据图判断( )
A. 甲省生活用水比例高与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有关
B. 乙省工业用水比例高是由于该地高科技工业发达
C. 丙生态用水比例小于丁说明丙省区生态用水量小于丁省
D. 丁省农业用水比例高于其他三省与干旱的气候有关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
开封 047 035 0.20
武汉 0.27 0.56 0.19
10. 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 B. 气温 C. 降水 D. 河流
11. 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2. 造成武汉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春季气温回升 B. 夏季受高压控制
C. 秋季晴朗少雨 D. 冬季寒冷干燥
常住人口年均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迁移增长)。下图为2001—2018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2001—2018年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 以向东部地区迁移主,速度在加快 B. 东部地区人口大量迁往中西部地区
C. 东北地区为净迁出区,人口负增长 D. 中西部地区外出人员回流现象明显
14. 2011—2018年,东北三省人口年均增长为负值的原因有( )
①经济衰落,就业岗位减少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降低
③抚养成本高,生育意愿低④气候寒冷,部分人群南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
A. 北坡3500米 B. 北坡2000米 C. 南坡3500米 D. 南坡2000米
16. 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
A. 南岭 B. 秦岭 C. 阴山山脉 D. 天山山脉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该地区冬春季节多暴雪。甲地畜牧业以圈舍饲养为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甲、乙、丙三地哪一处受雪灾影响最大,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2)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甲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奶类生产国,以牛奶生产为主。下图为中国牛奶产量各省布局示意图。
材料二:现在市面上的牛奶按类型可分两种,一种是新鲜牛奶,采用低温保存,也叫低温奶,保质期较短;一种采用超高温瞬时杀菌,因为可以常温保存,也叫常温奶,保质期较长。常温奶包装目前采用国外技术,一般为多层复合纸包装能够有效阻隔空气和光线,让牛奶消费更加方便安全、而且保质期更长,实现了较高的包装效率。
(1)概括中国乳业原材料供应地和乳业消费地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试分析常温包装技术的使用对乳业发展的影响。
(3)请为中国乳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尔改错(下图)是长江北源梦玛尔河流域内最大的咸水湖,湖水季节性流出到楚玛尔河。湖水深度呈现东北部深、西南部浅的特点。近年来该湖泊面积萎缩明显,周围部分区域形成新的新月形沙丘。
(1)指出多尔改错湖水流出量最大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2)分析多尔改错是咸水湖的原因。
(3)从上图中找出新形成的新月形沙丘集中分布的位置,从 中选用合适的符号在相应虚线框内画出沙丘,并分析此处新月形沙丘形成的过程。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枣庄沟小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约480毫米。调查发现,该流域退耕15年后,植被以草本为主,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高,灌木林与乔木林分布较少。下图示意该流域5个不同部位与地上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总量
(1)分析枣庄沟峁顶生物多样性指数低的原因。
(2)说明枣庄沟坡下生物生长所需养分是如何富集与保持的。
(3)目前枣庄沟还需治理。下面两个方案中选择一个,并阐释。
方案一:沟谷中打坝淤地。方案二:流域植树造林。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检测
地理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图为北京市某学校海绵校园改造规划图。校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了海绵校园改造建议征集活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学生对海绵校园改造提出许多建议,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雨水花园中应种植单一树种,以增加植物蒸腾
B. 生态停车场应铺设透水砖,以利于雨水的下渗
C. 操场应建在相对低洼的区域,以增加雨水汇集
D 树阵广场中应大量种植常绿树种,以净化水质
2. 图中( )
A. 操场在校门西北方向 B. 体育庭院防冬季风效果较好
C. 开心农场光照条件差 D. 世界拼图距停车场约1千米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雨水花园主要功能拦截地表径流,涵养水源,单一树种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效果较差,应乔灌草结合,A选项错误。操场应建在排水较好的区域,防止雨水汇集,C选项错误;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适宜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D选项错误;生态停车场应防止积水,应铺设透水砖,以利于雨水的下渗,B选项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指向标,操场在校门正北方向,A选项错误;冬季盛行偏北风,体育庭院北部有建筑物遮挡,防冬季风效果较好,B选项正确;开心农场南面没有建筑物,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大多数时间偏南,光照条件较好,C选项错误;根据比例尺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3000cm,世界拼图和停车场图上距离有2cm,实际距离6000cm,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北京市某学校海绵校园改造规划图”考察海绵城市的原理。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为维护南海权益,我国采用吹沙填礁造岛方式扩大礁盘面积,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曾母暗沙是一处完全淹没在水下的珊瑚礁体。读曾母暗沙地形图,完成下列小题。
3. 曾母暗沙的海底地形类型是( )
A. 大陆架 B. 海沟 C. 海盆 D. 大陆坡
4. 曾母暗沙的南北长度约为( )
A. 230m B. 2300m C. 230km D. 2300km
5. 下列是沿曾母暗沙地形图中E—F线所画的四幅剖面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3. A 4. B 5.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深线的深度判断,海平面下20~44m属于浅海区,水深200m以内均为大陆架。可知曾母暗沙的海底地形类型是大陆架,A正确。海沟、 海盆、 大陆坡等海底地形深度均较深,至少在水深200m以下,排除B、C、D选项。故选A。
【4题详解】
由图可知,曾母暗沙最北端纬度为3°59′00″,最南端纬度为3°57′45″,纬度差为1′15″。根据经线上每相差1°(1°=60′,1′=60″),距离相差约111km,可知曾母暗沙南北长度约为2300m。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
【5题详解】
根据EF线所经过地区地势起伏状况进行判读,总体上是一种先升高,中间有多次起伏,后下降的状况,故排除C、D项。曾母暗沙西侧等深线分布稀疏,起伏平缓。东侧等深线分布密集、起伏陡峭,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海底地形及其特征如下:
三叶草,喜温暖、向阳,多生长在年降水量800~1000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达120cm。下图示意北半球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该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并广泛种植三叶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7. 图示区域( )
A. 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 B. ④地夜晚能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
C. 此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D. 景区内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知道②地位于山脊的阳坡,符合三叶草生长所需要的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等特点,②符合题意,B正确;①地位于阴坡,③地位于山谷的阴坡,光照条件较差;④地海拔为763~764米,而潜水水位为761~762米,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3米,由于三叶草平均根深为20~33厘米,所以此处不适合三叶草的生长,且④地位于背阴的坡地上的小丘,光照条件也不及②地,①③④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故答案选B。
【7题详解】
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海拔在763~764米,④地海拔在763~764米,所以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A正确;依据“凸低为脊(高)”的原则可判定④地与电视塔之间有一山脊,④地与电视塔连线途经地区山脊高度在763~764米,④地海拔在763~764米,因此不一定能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B错误;河流流经处,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所以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C错误;依据“凸高为谷(低)”可判定,图中东南部弯曲比较大区域为山谷,有河流发育,自东北流向西南,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
下图为2018年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用水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甲、乙、丙、丁代表的行政区依次是( )
A. 京、沪、桂、新 B. 沪、桂、京、新
C. 桂、新、沪、京 D. 新、京、沪、桂
9. 据图判断( )
A. 甲省生活用水比例高与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有关
B. 乙省工业用水比例高是由于该地高科技工业发达
C. 丙生态用水比例小于丁说明丙省区生态用水量小于丁省
D. 丁省农业用水比例高于其他三省与干旱的气候有关
【答案】8. A 9. D
【解析】
【8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省区生活用水比重大,乙省区工业用水比重大,丙丁农业用水比重大,其中丁占90以上。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北京人口多,服务业为主,生活用水比重最大,上海是工业城市,工业用水比重最大,广西、新疆农业所占比重大,农业用水多,新疆干旱,农业用水比重最大,而生态用水比例丁大于丙,故四省区为京、沪、桂、新,A正确,B、C、D错误。也可倒推,如丙、丁两省农业用水最大,可排除北京、上海,C、D错误;乙工业用水较多,可排除广西,B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甲、乙、丙、丁依次为北京、上海、广西、新疆。甲为北京,喀斯特地貌分布不广泛,A错;高科技工业需水量少,B错;用水比例不代表用水量,生态用水比例丙小于丁不能说明丙地区生态用水量小,C错;丁地为新疆,农业用水比例高与其干旱的气候有关,D对。故选D。
【点睛】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水资源消耗比重与地区经济结构有关,农业地区农业用水比重高,尤其是干旱地区,而人口众多、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水资源主要用于生活方面。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
开封 0.47 0.35 0.20
武汉 0.27 0.56 0.19
10. 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 B. 气温 C. 降水 D. 河流
11. 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2. 造成武汉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春季气温回升 B. 夏季受高压控制
C. 秋季晴朗少雨 D. 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10. C 11. A 12. B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并读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可知,开封发生干旱的次数为35—40次,武汉发生干旱的次数约为30—35次,开封发生干旱的次数较多。主要是因为开封地处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短,年降水量较少,而武汉位于我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较长,年降水量较多,干旱次数较少。所以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降水,C正确;干旱次数的多少与纬度和气温关系较小,例如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低,气温高,但降水丰富,干旱次数极少,AB错误;河流主要受到降水影响,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读表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最大,春季降水最不稳定不稳定,说明开封春季旱灾最严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读表可知,武汉的降水相对变率在7~8月最大,说明武汉夏季旱灾严重。夏季,武汉受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所以旱灾严重,B正确;武汉旱灾严重的时期主要是在夏季,ACD错误。故选B。
【点睛】分析一个地区气候干旱或湿润的原因,主要考虑蒸发量和降水量。当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气候就比较干旱;当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时,气候就比较湿润。
常住人口年均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迁移增长)。下图为2001—2018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2001—2018年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 以向东部地区迁移为主,速度在加快 B. 东部地区人口大量迁往中西部地区
C. 东北地区为净迁出区,人口负增长 D. 中西部地区外出人员回流现象明显
14. 2011—2018年,东北三省人口年均增长为负值的原因有( )
①经济衰落,就业岗位减少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降低
③抚养成本高,生育意愿低④气候寒冷,部分人群南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3. D 14. B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2001—2018年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以向东部地区迁移为主,但是和2001-2010年相比,2011-2018年速度在变慢,A错误,B错误。图中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只有2011—2018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是负值,人口可能存在净迁出及负增长,2001-2010年不一定会出现,C错误。图中西藏、新疆、重庆、四川、甘肃等中西部省区2011-2018年和2001-2010年相比回流现象明显,是外出人员回流造成的,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2011—2018年东北三省人口年均增长为负值,原因应该是传统工业衰落,经济衰落,就业岗位减少,导致人口外迁,机械增长率较低,①正确;随着抚养成本高,影响人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意愿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③正确。2011—2018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会下降,但不会大幅降低,②错误。东北三省气候寒冷是长期存在的,不是2011—2018年才出现的,因此④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北处于我国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
A. 北坡3500米 B. 北坡2000米 C. 南坡3500米 D. 南坡2000米
16. 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
A. 南岭 B. 秦岭 C. 阴山山脉 D. 天山山脉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注意区分地形剖面和降水曲线。过降水曲线最高点作垂线,与地形剖面曲线存在交点,该交点大致在北坡海拔2000m处。北坡海拔2000m以下,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北坡海拔2000m以上至山顶,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减少。南坡整体而言,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所以该山地降水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北坡海拔2000米处,故选B。
【16题详解】
整体而言,该山地同一海拔,北坡降水较多,且降水最大值出现在北坡山腰地带,天山山脉北坡受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南坡多,符合题意,D正确。南岭、秦岭、阴山等山脉,南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更多。故选D。
【点睛】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含有水汽的空气受地形阻挡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降水一般从山麓向山顶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且空气下沉干绝热增温(海拔每下降100m,气温升高1℃),形成焚风效应。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该地区冬春季节多暴雪。甲地畜牧业以圈舍饲养为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甲、乙、丙三地哪一处受雪灾影响最大,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2)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甲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甲地。甲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甲地海拔较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
(2)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地区略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片我们可知,甲地位于冬季迎风坡,受地形影响冬季降雪量大,时间较长;受纬度及海拔的影响,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积雪时间较长。
【小问2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可知:不利影响: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舍破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饲草供给困难。
有利影响: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奶类生产国,以牛奶生产为主。下图为中国牛奶产量各省布局示意图。
材料二:现在市面上的牛奶按类型可分两种,一种是新鲜牛奶,采用低温保存,也叫低温奶,保质期较短;一种采用超高温瞬时杀菌,因为可以常温保存,也叫常温奶,保质期较长。常温奶包装目前采用国外技术,一般为多层复合纸包装能够有效阻隔空气和光线,让牛奶消费更加方便安全、而且保质期更长,实现了较高的包装效率。
(1)概括中国乳业原材料供应地和乳业消费地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试分析常温包装技术的使用对乳业发展的影响。
(3)请为中国乳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中国乳业原材料供应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和西部;乳业消费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原因:中国北部和西部气候干燥,适合牧草生长;土地面积广,适合发展畜牧业。中国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乳制品消费量大,市场广阔。
(2)保质期长,货架期长;可常温运输保存,无需冷链运输,物流成本低;成本低,售价低,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市场扩大。
(3)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工艺设计;培育良种,提升乳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优化乳品冷藏保鲜运输技术,拓展低温奶市场。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牛奶生产和消费为试题背景,涉及了产业区位条件、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空间分布差异:读中国牛奶产量各省布局示意图可知,中国乳业原材料供应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和西部。乳业消费地受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等影响,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原因:中国北部和西部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少,适合牧草生长;土地面积广,适合大规模养殖奶牛,发展畜牧业。中国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乳制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常温奶包装目前采用国外技术,一般为多层复合纸包装能够有效阻隔空气和光线,让牛奶消费更加方便安全、而且保质期更长,实现了较高的包装效率”可知,常温包装技术的使用使牛奶的保质期长,货架期长。可常温运输保存,无需冷链运输,物流成本低。因此,常温奶的成本低、售价低,市场竞争力强,利于扩大销售市场。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二“常温奶包装目前采用国外技术”,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工艺设计,提高产包装效率。根据材料二“低温奶,保质期较短”,应该优化乳品冷藏保鲜运输技术,拓展低温奶市场。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了解消费的对产品的需求,开拓新市场。培育良种,提升乳品质量,从源头控制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尔改错(下图)是长江北源梦玛尔河流域内最大的咸水湖,湖水季节性流出到楚玛尔河。湖水深度呈现东北部深、西南部浅的特点。近年来该湖泊面积萎缩明显,周围部分区域形成新的新月形沙丘。
(1)指出多尔改错湖水流出量最大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2)分析多尔改错是咸水湖的原因。
(3)从上图中找出新形成的新月形沙丘集中分布的位置,从 中选用合适的符号在相应虚线框内画出沙丘,并分析此处新月形沙丘形成的过程。
【答案】(1)夏季。湖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夏季补给量大。
(2)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湖水季节性流出,排出盐分有限;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3)画在西南部的虚线框内,开口朝东。
形成过程:湖泊萎缩,较浅的西南部湖床大面积出露;在盛行风的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新月形沙丘。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长江北源梦玛尔河流域内最大咸水湖多尔改错为背景材料,涉及湖泊的水源补给、湖水盐度、湖岸滩的地貌景观和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多尔改错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长江北源附近,该地降水少,湖水主要靠入湖的河水补给,而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入湖水量就多,河流补给湖泊的水量大,因此湖泊面积最大、水位最高的季节是夏季,此时多尔改错湖水水位高出梦玛尔河最多,湖水流出量也最大。
【小问2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多尔改错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长江北源附近,湖水主要靠周围河水补给,河水汇入,带来大量的盐分;湖水季节性流出到楚玛尔河,只有水位高时才会有湖水流出,排出盐分有限;湖泊地处高原内陆,湖水蒸发强烈,湖水中盐分积累,导致盐度不断升高,形成咸水湖。
【小问3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西南部有河流注入,河水携带的泥沙在入湖口沉积形成湖口三角洲,西南部湖底沉积的泥沙多;近年来该湖泊面积萎缩明显,周围部分区域会露出水面,由于湖水深度呈现东北部深、西南部浅,西南部出露的面积较大,西南部裸露出来的湖底泥沙多,在盛行风的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新月形沙丘。该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冷高压东部,加上东西延伸的地形,因此当地盛行偏西风。在盛行西风的吹拂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开口朝东。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枣庄沟小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约480毫米。调查发现,该流域退耕15年后,植被以草本为主,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高,灌木林与乔木林分布较少。下图示意该流域5个不同部位与地上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总量
(1)分析枣庄沟峁顶生物多样性指数低的原因。
(2)说明枣庄沟坡下生物生长所需养分是如何富集与保持的。
(3)目前枣庄沟还需治理。在下面两个方案中选择一个,并阐释。
方案一:沟谷中打坝淤地。方案二:流域植树造林。
【答案】(1)峁顶太阳辐射强,年均温较低;喜光且耐寒植物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2)坡下坡度较缓,坡面径流至此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有机质和无机盐类等养分物质沉积;土壤颗粒物更细、粘性更强,保水肥能力强;植被的生长使土壤养分累积。
(3)方案一:逐级修筑拦土坝,拦截流失的表土,减缓水流的冲刷;使沟谷得到淤积(填),坡沟坡度降低,成为梯田。
方案二:植树后成垂直群落结构,减轻雨水的溅(侵)蚀;枯枝落叶增多,能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和对坡沟的冲刷;乔木根系发达,能有效涵养水源,增强固坡和固沟能力。
【解析】
【分析】本题以枣庄沟小流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总量为材料,涉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土壤的影响因素、水土保持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黄土峁其顶部有的为平顶,略呈穹起,四周多为凸形坡。其顶部海拔高,太阳辐射较为强烈;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其昼夜温差大;夏季因其海拔较高,平均温度较低,冬季本区易受冷空气影响,且峁顶位于高海拔地区,平均气温更低,气温低生物量较少。由于峁顶太阳辐射强烈且气温偏低,使得耐寒、耐旱、喜光类的植物在此处生长较多,由于其水热条件不足,此类植物大量生长抑制了其他物种的繁殖,导致峁顶多样性指数偏低。
【小问2详解】
从图中我们可看到坡上、坡中坡度较陡,本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大,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坡上坡中大量的泥沙、有机质、无机盐、矿物质随水流向坡下运动,坡下坡度相对较缓,坡面径流流至此处,流速减慢,大量养分物质在此沉积。受流水沉积分选性的影响,坡下沉积物其土壤颗粒较小,由于黄土高原地表多以黄土为主,黄土的粘性相对较大,其颗粒更小的土壤粘性更强,能有效的吸收水分、涵养水源,其保水、保肥的能力更强。由于此处土壤养分较为充足,且水分较为充足,植物生长较为茂盛,该地为温带地区,其植物主要以季节性落叶类植物为主,大量的枯枝落叶进一步为土壤增加养分。
【小问3详解】
方案一:本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大,水土流失量大,此处地形坡度较大,坡面径流流速较快,在沟谷中打坝淤地需逐级修筑拦土坝,能起到更好拦截作用。同时逐级修筑拦土坝也可大大降低地势起伏,使坡面径流流速减慢,以减少水流的冲刷作用。逐级拦土坝修建后,坡面径流流速相对降低,沟谷沉积量增加,沉积的泥沙使坡沟的坡度进一步降低,便于最终改造成梯田。
方案二: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本区位于温带季风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大,森林属垂直群落结构,大量的枝干能起到减轻雨水侵蚀的作用,可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树木根系发达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能够起到固坡固沟的作用,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本区植被以落叶林为主,大量的枯枝落叶也能够减缓坡面径流的流速,可减少对坡沟的冲刷和破坏,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
【点睛】黄土峁,指单个的黄土丘陵。峁的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有的为平顶,略呈穹起,四周多为凸形坡,坡长较短,坡度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