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作业题
选择题
1. 清末状元张謇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家乡办厂。他提出的口号是( )
A. “实业救国” B. “曲线救国”
C. “教育救国” D. “抗日救国”
2. 中国民族经济的“黄金时代”被称为“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黄金时代”之所以“转瞬即逝”,是因为(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
重来
B.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D.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 ”或“君”。这体现了( )
A. 农民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B. 地主阶级追求民主的愿望
C. 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 无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4.大生纱厂曾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它的创办者是状元实业家( )
A.卢作孚 B.荣氏兄弟
C.侯德榜 D.张謇
5.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春天”是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中的哪两种企业发展最快( )
A.交通业和纺织业 B.冶金业和面粉业
C.交通业和冶金业 D.纺织业和面粉业
7. 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的内容
B. 民国时期上海的时髦女郎脚踏高跟鞋
C. 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
D. 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
8.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太后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太后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 )
A. 慈禧太后的盲目自大
B. 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 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 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9.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不平等的是( )
A.剪发辫 B.易服饰
C.改称呼 D.禁缠足
10.下列哪一选项不能反映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A.坐火车出行 B.飞鸽传书
C.吃西餐 D.举行集体婚礼
11.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国共合作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12.面对近代中国的落后和屈辱历史,民族资本家张謇推崇的救国道路是( )
A.实业救国 B.洋务救国
C.维新救国 D.思想救国
13.(成都中考)有“状元实业家”之称的张謇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创办的企业中最为著名的是( )
A.继昌隆缫丝厂 B.发昌机器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南通大生纱厂
14.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的压迫不包括( )
A.帝国主义的压迫 B.北洋军阀的盘剥
C.封建主义的压迫 D.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15.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①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④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19世纪中国人交往和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是因为有了( )
①火车 ②轮船 ③航天飞机 ④电报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下列哪些变化成为社会潮流( )
①改称呼 ②易服饰 ③剪发辫 ④跪拜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是( )
A.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B.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C.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D.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1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B.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资本投入迅猛增加 D.列强暂时放松侵华
20.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为薄弱
D.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21.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类别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1911年前 剃发留辫 项戴花翎长袍马褂 大人老爷 跪拜作揖 缠足
1911年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旗袍 先生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
22.(盐城中考)鲁迅曾说:“感谢……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这里他要感谢(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3.(大庆中考)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 )
A.平等思想 B.迷信思想
C.爱国思想 D.科学思想
24.《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据材料指出,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结合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6.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图二反映出这场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图三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
答案
1-5AACDA 6-10DABCB 11-15CADBD 16-20CADDB 21-24BCAC
(1)不接纳、反对(排斥)到接受并修建铁路。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近代化的推动;西方思想的传入。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推动近代社会进步。
(1)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思想启蒙(其他与题意相符的答案也可)。
(2)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变成握手,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