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24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里,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 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
C.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 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词人成为爱国志士的过程及原因。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
B. 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C. 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 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3. 作者认为,辛词有别于其他诗人,别具特色,原文中具体指哪两个方面?
4.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5. 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B
3. (1)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2)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4. 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5. ①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②辛弃疾特殊的人生历程;③辛弃疾的才能和思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来揭示他由爱国词人成为爱国志士的过程及原因”错误。应该是“揭示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错误。“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是借代。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可知辛弃疾的词的特点是: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2)“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可知辛弃疾的词的特点是: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与后文“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可知,“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是指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
下文“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可知“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是指政治上失意后辛弃疾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根据文末“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可知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根据尾段“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可知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又一主要因素之是其特殊的人生历程;根据文中作者在提到辛弃疾诗词时对辛词的评价“笔走龙蛇”,“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可知辛弃疾本身就有非常高的作诗才能;而作者处处引用辛词处处表现其复杂、痛苦、深沉、激愤的情感可看出,引导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还有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的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公室指国君),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往
B. 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多数
D 管仲富拟于公室 拟:类似
7. 下面对画曲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8.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关于六亲,历代说法各不相同,泛指亲族、亲戚。
B.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
C.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D.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着重写他同鲍叔牙的友谊,虽是轶事,写来却娓娓动人,于细微处见精神。
B. 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 “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10.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11. 世人常常以“管鲍之交”来评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交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C 7. A 8. D 9. D
10. (1)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2)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11. ①鲍叔牙知管仲贤能,有才干,对他的贪便宜没有什么怨言,以贤能为贵。②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视鲍叔牙为知己,懂得鲍叔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③管仲有知恩必报之情,在鲍叔牙的推荐下,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多”,赞美。句意: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与鲍叔牙游”为偏正结构,“游”是谓语,没有宾语,其后断开;第二个“鲍叔”做“知其贤”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管仲贫困”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排除BC;
“善遇之”,“善”做“遇之”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而管仲让他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错误。由“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可知,不是管仲让鲍叔牙做自己的下属,是鲍叔牙自己愿意的;由“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可知,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天下人是赞赏鲍叔牙的。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囚”,被囚禁;“进”,推荐。
(2)“尝”,曾经;“见……于”,表被动;“不肖” ,不成器;“遭”,遇到。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第二段“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可知,鲍叔牙知管仲贤能,有才干,对他的贪便宜没有什么怨言,以贤能为贵;
由原文第二段“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可知,管仲视鲍叔牙为知己,懂得鲍叔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由原文第一段“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管仲有知恩必报之情,在鲍叔牙的推荐下,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的说法是:“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了法度,六亲才能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着百姓的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晏村居
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注】臛:肉粪。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了喜悦之情。
B. 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
C. 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D. 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
13.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2. C 13. 作者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同时与下文的真不羡形成巧妙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长势不佳,令人担忧”错误。“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冬天过后菜苗苗开始发绿了,阳春将至茶苞苞也露出鹅黄。表现“春近”的大地生机与活力,寄予作者的喜爱与期望。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颔联写天虽冷而酒可御寒,还联想到藿头的美味可口。颈联写“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迎接春天。写出了农村丰收后丰裕、安然、愉悦的生活情境,作者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
尾联“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表示自己不会因平民身份而去羡慕那些膏粱之徒,而他岁晏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喜爱之情。结构上,前三联所描绘的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与“真不羡膏粱”形成对比,“膏粱”不足羡慕,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四、情景默写(本题8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4)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答案】 ①. 携来百侣曾游 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③. 譬如朝露 ④. 去日苦多 ⑤. 羁鸟恋旧林 ⑥. 池鱼思故渊 ⑦.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⑧.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携”“峥嵘”“稠”“譬”“羁”“渊”“常作”“登”。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对人类征服自然界取得的胜利感到满足,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人类要有长远目光,切不可做__________。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形势十分严峻,发展生态文明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呼唤更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__________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如果只是一味地蛮干,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讲完方法,无疑是__________。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技术、资金、政策等问题,更是“人”的问题。任何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井底蛙 退化 树立 缘木求鱼
B. 笼中鸟 退化 竖立 曲突徙薪
C 笼中鸟 蜕化 竖立 缘木求鱼
D. 井底蛙 蜕化 树立 曲突徙薪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链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各种系统性革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B. 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系统性革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C. 而是在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各种系统性革命。
D. 更是在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各种系统性革命。
17.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追求。
B.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追求。
C. 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环境行为的“灵魂”,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
D.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
【答案】15. A 16. C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空:井底蛙,,比喻目光短浅、见识狭隘之人;笼中鸟,比喻受困而失去自由的人。此处根据语境“人类要有长远目光”,应选“井底蛙”。
第二空: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此空与“生态系统”相搭配,应选“退化”。
第三空: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如树立榜样,树立信心,树立典型;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多是具体的事物。此空与“生态文明意识”相搭配,应选“树立”。
第四空: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根据语境“不讲完方法”,应选“缘木求鱼”。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链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前半句“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知主语是“生态文明建设”而AB项偷换主语,根据主语的一致性,排除A、B;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不是……而是,排除D。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人是......的价值追求”主宾搭配不当,排除A、D;“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环境行为的‘灵魂’”定中搭配不当,“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语序不当,排除C。
故选B。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少人认为,心跳快慢决定着人的寿命长短。心跳越快的人,寿命越短;心跳越慢的人, ① 。事实上,医学上没有证据能表明这一点。心脏跳动遵循一定的频率和节奏,也就是医生说的“心率”和“心律”。“心率”指的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60-100次。心跳低于每分钟60次是心动过缓,高于每分钟100次是心动过速。”心律”指的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们可以把工作时的心脏比喻成一支乐队,如果节拍混乱了,演奏出来的曲子就会杂乱无章。如果 ② ,就发生了“心律不齐”,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房颤、室颤或心脏骤停。
寿命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不直接取决于心跳快慢。 ③ ,我们就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锻炼。
18.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请简要概括上文的两个主要观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答案】18. ①寿命就越长
②心脏跳动的节奏忽快忽慢
③想要健康长寿
19. ①心跳快慢决定人的寿命长短,没有医学依据。
②寿命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句说有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有限的,心跳的快慢决定着人的寿命长短”,照这样的说法,“心跳越慢的人”自然寿命越长,故可填“寿命就越长”;
第二空,前文先告诉我们“‘心率’指的是心脏跳动的节奏”,然后做比喻“如果节拍混乱了,演奏出来的曲子就会杂乱无章”,结合后文“就发生了‘心律不齐’”,说明此处说的是“心率”,故可填“心脏跳动的节奏忽快忽慢”。
第三空,前文说“寿命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不直接取决于心跳快慢”,引出“寿命”这一话题,后文说“我们就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锻炼”,说明是在谈如何长寿,故可填“想要健康长寿”。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
文段开篇先提出一个很多人认为的观点,就是“心跳快慢决定着人的寿命长短”,然后通过医生的观点反驳了这种说法,据此可总结为“心跳快慢决定人的寿命长短,没有医学依据”;
第三段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寿命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并不直接取决于心跳快慢。”简单概括为“寿命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
六、写作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江梦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一个瑶族教师家庭。6个月时,一次肺炎引起的持续高烧,导致江梦南双耳失聪。但她没有被命运扼住喉咙,而是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在父母的悉心帮助和训练下,她学会了用眼睛“说话”,从基础教育阶段一连串的奖状,到获得吉林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再成为一名2018级清华大学的博士……和同龄人相比,江梦南蹚过了一条更为曲折湍急的河流。
“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这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一段颁奖词,这段颁奖词完美诠释了她的奋斗精神,给予了她高度评价和慷慨祝福。
你从江梦南的成功中悟到了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段话,第一段话概括讲述了江梦南的拼搏历程:面对身体的残疾,经历了超越常人的艰辛,最终也取得了超越寻常的成功。第二段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江梦南朝着“坚定的方向”前进的奋斗精神,指出奋斗的生命最美丽,最值得自豪。而“先飞的鸟”则肯定了江梦南为梦想而付出行动,诠释了“奋斗”的具体内涵。
综合材料的两段话可知,江梦南的成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江梦南从小双耳失聪,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这样的个人条件不可谓不差。但是她却“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在父母的帮助和训练下,用唇语学习,一步一步以优异的成绩走完了常人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本科的人生旅程,甚至还走到了常人所不曾达到的从硕士到清华博士的人生巅峰。可见,先天条件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面对挫折,能够积极乐观,将挫折作为生命成长的一部分,不断增强自己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修复的能力,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涅槃重生,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从“悟到了什么”“表达你的感想”可知,文体最好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拼搏奋斗,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还可以谈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先天条件,而是个人的努力程度和面对挫折的承受力。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角度来谈。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 奋斗的精神,怒放的生命。
2. 勇敢面对挫折,让生命更精彩。
3. 战胜困难,扛住挫折,涅槃重生。永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原卷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24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里,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 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
C.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 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词人成为爱国志士的过程及原因。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
B. 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C. 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 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3. 作者认为,辛词有别于其他诗人,别具特色,原文中具体指哪两个方面?
4.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5. 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一代爱国词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公室指国君),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往
B. 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多数
D. 管仲富拟于公室 拟:类似
7. 下面对画曲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言
C.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8.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关于六亲,历代说法各不相同,泛指亲族、亲戚。
B.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
C.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D.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着重写他同鲍叔牙友谊,虽是轶事,写来却娓娓动人,于细微处见精神。
B. 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 “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10.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11. 世人常常以“管鲍之交”来评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交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晏村居
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注】臛:肉粪。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了喜悦之情。
B. 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
C. 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D. 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
13.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本题8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4)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对人类征服自然界取得的胜利感到满足,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人类要有长远目光,切不可做__________。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形势十分严峻,发展生态文明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呼唤更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__________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如果只是一味地蛮干,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讲完方法,无疑是__________。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技术、资金、政策等问题,更是“人”的问题。任何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井底蛙 退化 树立 缘木求鱼
B. 笼中鸟 退化 竖立 曲突徙薪
C. 笼中鸟 蜕化 竖立 缘木求鱼
D. 井底蛙 蜕化 树立 曲突徙薪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链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各种系统性革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B. 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系统性革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C. 而是在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各种系统性革命。
D. 更是在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各种系统性革命。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追求。
B.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追求。
C. 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环境行为的“灵魂”,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
D.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少人认为,心跳快慢决定着人的寿命长短。心跳越快的人,寿命越短;心跳越慢的人, ① 。事实上,医学上没有证据能表明这一点。心脏跳动遵循一定的频率和节奏,也就是医生说的“心率”和“心律”。“心率”指的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60-100次。心跳低于每分钟60次是心动过缓,高于每分钟100次是心动过速。”心律”指的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们可以把工作时的心脏比喻成一支乐队,如果节拍混乱了,演奏出来的曲子就会杂乱无章。如果 ② ,就发生了“心律不齐”,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房颤、室颤或心脏骤停。
寿命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不直接取决于心跳快慢。 ③ ,我们就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锻炼。
18.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请简要概括上文的两个主要观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六、写作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江梦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一个瑶族教师家庭。6个月时,一次肺炎引起的持续高烧,导致江梦南双耳失聪。但她没有被命运扼住喉咙,而是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在父母的悉心帮助和训练下,她学会了用眼睛“说话”,从基础教育阶段一连串的奖状,到获得吉林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再成为一名2018级清华大学的博士……和同龄人相比,江梦南蹚过了一条更为曲折湍急的河流。
“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这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一段颁奖词,这段颁奖词完美诠释了她的奋斗精神,给予了她高度评价和慷慨祝福。
你从江梦南的成功中悟到了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