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07:4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 《夜间飞行的秘密》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仿生学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听写词语。 蚊子、即使、科学、绳子、苍蝇、证明、研究、雷达、驾驶。 (二)出示蝙蝠图。 同学们,你知道蝙蝠是种怎样的动物吗?(学生介绍关于蝙蝠的资料) (三)走进文本。 蝙蝠夜间能安全地飞行,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做了什么样的实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自然过渡到文本内容的步步解读上。 二、合作交流 (一)为了弄清楚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科学家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6自然段。 (二)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意图: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家是如何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 (三)小结: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四)师生交流问题。 1.师: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呢?
生:第一次实验详写,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后两次实验简写,是因为实验步骤差不多,可以省略一些。这样的写法叫详略得当。 2.师:这个问题是从哪个角度提问的?(课文的写法)除了从课文写法提问之外,还有哪些提问的方法呢? 3.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二,说说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总结:我们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从课文写法来提问,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问。从不同角度提问,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三、解决问题 (一)默读课文7和8自然段,思考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四人一个小组,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 预设: 1.问题一: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吗? (不一样。无线电波是电磁波,它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超声波属于机械波,它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问题二: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飞蛾和萤火虫在夜间活动,靠月光、星光和气味;猫头鹰夜间活动靠自身视力。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夜晚它们的能见度比人类高出100倍以上。 3.问题三: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 (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焊接、钻孔、固体粉碎、除尘、灭菌等操作,医院做B超也是其中的应用之一。) 4.问题四: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5.问题五: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飞机在夜间飞行仅靠雷达是不可以的。飞机在夜间飞行,主要依靠飞行仪表和无线电导航设备。) 设计意图:尽管这些问题值得探讨,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介绍相关知识。 四、迁移运用 (一)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二)出示《它们是茎,还是根?》短文,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 预设: 1.为什么把马铃薯和藕叫作变态茎? 2.变态茎分为哪几种? 3.“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地瓜是不是变态茎? 设计意图:让学生迁移运用提问策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 科学家受到蝙蝠在夜间飞行的启发,给飞机安装上雷达,保障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这种利用生物的特性进行的发明创造,叫作仿生学。其实,关于仿生学的例子非常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去探索科学的无穷奥秘。
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仿生学的书籍资料。
板书设计 夜间飞行的秘密 蝙蝠 嘴 发出的超声波 障碍物 耳朵 反射回来的超声波
教学反思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照课后问题清单,从多个角度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让学生迁移运用提问策略,针对课后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提问。但是,学生提的问题良莠不齐,我需要加以筛选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