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江油市初中八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浠水(xī) 弥高(mí) 独裁(cái) 气冲斗牛(dòu)
B.漂白(piǎo) 校补(xiào) 衙门(yá) 锲而不舍(qiè)
C.赫然(hè) 深宵(xiāo) 衰微(shuāi) 目不窥园(kuì)
D.硕果(shuò) 高标(biāo) 无暇(xiá) 迥乎不同(jiǒng)
2.(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B.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3.(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盟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4.(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下面情境下,学生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老师对经常不按时值日的同学说:“班级里的环境卫生不好会影响大家的健康,你也是受害者之一,希望你能按时完成值日工作。”
A.老师,你就别啰嗦了,下次我好好干。
B.老师啊,天天放学都这么晚,又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我,哪有时间啊!
C.谢谢老师的提醒,由于我的疏忽影响了班级的环境,请您原谅我。我一定会按时值日,不再让您操心。
D.没有按时值日,的确是我的不对。可是还有那么多同学也都没按时值日,您怎么偏说我啊!
5.(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眺望 别墅 恣睢 前仆后继
B.瑟缩 糟塌 麾下 根深蒂固
C.鸳鸯 逞能 压榨 娇揉造作
D.制裁 剪影 骈进 如雷惯耳
6.(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B.曾经的景象,简直不堪回首:一个连着一个的沙堆,横七竖八的木船,遍布的违章建筑,圈起来的菜地,这些都成为环保部门的心结。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累”是一部分中国人迷失了自我价值观的表现,当自我价值观迷失时,人们就会缺乏生活目标,甚至不知道“我是谁?”
7.(2021七下·赣榆期中)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岩》中,刘思扬、华子良等是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
B.《创业史》中,在土改期间被人叫作“轰炸机”的是郭振山。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梁三老汉。
C.《创业史》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告别老一辈单打独斗创立家业的狭隘思维,坚持互助互帮,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D.《骆驼祥子》中,祥子从兵营里逃出来以后,牵着顺出的骆驼一路逃跑。他不敢进村,不敢睡觉,天蒙蒙亮时直接赶回了城里的人和车厂。
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二、古诗词赏析(12分)
(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六十年代初,中国既面对欧美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又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此时,苏联撤销对华援助。
(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书幽芳亭①记
黄庭坚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②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③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④。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⑤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⑥。
(注释)①幽芳亭:黄庭坚贬居戎州时自建小亭,名为“幽芳亭”。②逐臣:即屈原。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是所谓”二句:意思是君子避世,乐在其中,故无烦闷,即使不为世人所赞同,亦无闷也。⑤萧艾:臭草。⑥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蔓不枝
②香远益清
③不为无人而不芳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
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3处)
清 风 过 之 其 香 蔼 然 在 室 满 室 在 堂 满 堂
12.(甲)文描写了① 、②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乙)文用③ 、④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丙)文则用⑤ 来衬托兰的形象。
13.下列对诗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梅“送”去岁之春、“迎”今岁之春、“俏”春、“报”春、“笑”春。力扫逆境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造豪迈乐观新景象。
B.(乙)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C.(丙)文中“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这两句话凝练且发人深省,可与(乙)文“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D.在这三篇诗文中,作者分别以梅、莲、兰自比,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14.三篇诗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内容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阅读《一棵丝瓜爬上楼》,完成问题。
一棵丝瓜爬上楼
陈晓辉
①搬到小区一年多了,我还不知道一栋楼里邻居们的名字,他们肯定也不知道我的名字和其他基本情况,这在现如今是很正常的事,但我的母亲很不理解——怎么可以这样呢?在村里,谁家的孩子上几年级,谁家的姑娘和哪村的小子订了婚,谁家的老太太该过寿了,有多少亲戚来庆祝……她都一清二楚。同样,村里别的人也知道她有几个孙子,上次回来给她带的啥……可是在这儿,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母亲说:“城里人那么多,怎么住在这里感觉空空的呢?”
②我们住一楼,窗台下面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闲不住的母亲在地里种了丝瓜。这怎么行?丝瓜要爬架的,爬上二楼遮了人家窗户怎么办?但是母亲还是不解:“丝瓜蔓子爬上去不好吗?咱村谁家的丝瓜南瓜爬过墙头,谁也不说啥,有菜大家吃嘛!”唉,怎么跟老太太说这个道理呢?不是人人都喜欢别人家的植物爬到自己家的,况且二楼的住户我也不认识,人家会不会生气?
③丝瓜不管我的忐忑,见风就长,很快就爬上了我的窗台。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还懂事地开出一朵朵金黄的花。
④但是不管梦能走多远,人总是活在红尘俗世的。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只要丝瓜爬到窗户顶部,我就爬上去把它掐掉,迫使它只在我家的墙壁范围内生长。每次掐顶的时候,我都感到自己的残忍,高处的阳光那么强烈明亮,那是每一棵植物的梦想啊。如果丝瓜有知,它会怪我还是会悲叹自己的命运呢?
⑤有几天工作很忙,加班到深夜才回家。那几株丝瓜,湮没在一件一件的杂事中,被我忽略了。
⑥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蹿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现在再去掐藤蔓,是不是晚了?木已成舟,秧已成片,人家会不会杀下楼来,指责我家的丝瓜“侵占领空”?我想,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次敦睦友邻的拜访吧,请他们宽恕主人的管教不严。
⑦我还没去,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了:“我是你们楼上的,请问方便说话吗?”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对不起,那些丝瓜……我马上就剪了……”客人却笑嘻嘻地拿出几根脆嫩的小东西:“你们种的丝瓜,结了七八根呢,我们炒了几根,这是给你们留的。”见对方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我才放下心来。还没说话,母亲已经热情地唠叨开了:“丝瓜熬汤也很好喝,以前我们农村媳妇坐月子,从河里抓几条鲫鱼,摘几根小丝瓜,喝了奶水足得很呢!”
⑧“是呀,丝瓜可是个好东西。嫩了能吃,老了可以刷锅,我家闺女这几天还对着丝瓜画画!”眼见母亲与对方的会谈亲切友好,我才放下心来。
⑨从此我们与二楼的关系熟络起来,不但见面打招呼,有时候还会约着去散步。这样的转变我始料未及,丝瓜却俨然以外交功臣自居,生长得越发骄傲起来。不仅二楼,又开始往三楼攀爬,我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但是有一天,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让我们也沾点儿光哈。”
⑩现在,丝瓜已经爬到了四楼。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但见面热乎乎地说话,三楼的大姐姐给二楼的小弟弟辅导作业,四楼的奶奶和母亲一起相约去买菜。前几天,母亲神秘地告诉我:“二楼张阿姨的外甥女来摘了一朵丝瓜花,被四楼的小刘看见,小刘托我做媒呢!”
15.文章情节动人,请在下面的表格上填写适当的内容,补充情节和表明作者在母亲种下丝瓜后的内心情感变化。
情节 作者心理
丝瓜开始生长
惴惴不安
三楼的住户要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 轻松放心
住户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6.品味语言,按要求赏析下列的词句。
①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蹿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结合语境,赏析加横线词语)
②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7.说说文章标题《一棵丝瓜爬上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18.通过文中的故事,你一定在人际交往上有很多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现代文阅读。
①我聚精会神地看着他。采珠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半个小时过去了,他并没有受到什么危险的威胁。于是,我慢慢地熟悉了这种有意思的采珠场面。突然,在印度人蹲下的那一刹那间,我看到他做了一个恐惧的动作,然后站了起来,拼命地往上游。
②我明白他为什么恐惧:一个庞大的影子出现在这个可怜人的上方。那是一条巨鲨,它斜冲过来,目光贪婪,张牙舞爪。我吓得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呆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那骇人的动物,一个扎子猛冲过来,朝印度人直扑过去。印度人往旁边一闪,躲过了鲨鱼的大口,但没躲过它的尾巴。鲨鱼的尾巴朝他当胸一扫,他一下子摔倒在地上。
③这一幕发生在一刹那间。鲨鱼调过头,翻转身子,正准备把印度人咬成两段。这时,我感觉到一直蹲在我身边的尼摩船长倏地站起来。他手持匕首,朝怪物直冲过去,准备和它展开肉搏。
④那只角鲨正准备去咬那个可怜的采珠人时,它发现了它的新对手。于是角鲨又把身子翻转回来,朝船长快速冲过来。我现在还记得尼摩船长当时的姿势。船长曲着腿,以一种令人赞叹的沉着严阵以待。当角鲨向他扑来时,船长敏捷地闪到一边,躲过鲨鱼的攻击,并朝它肚皮上刺了一刀。但这仅仅是人鲨大战的开始,恶战还在后头呢。可以说,鲨鱼吼叫着。鲜血从它的伤口中喷出来,海水被染红了,在这变得浑浊的海水中,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⑤我眼前一片模糊。直到水中突然闪过一道光亮,我才发现,勇敢的船长已经抓住了鲨鱼的一只鳍,正同它进行恶战。船长用匕首与鲨鱼展开肉搏,往敌人的肚子上扎了好几下,但没扎中鲨鱼的心脏要害部位。鲨鱼挣扎着,发疯般搅动着海水,被搅起的涡漩差点把我掀倒在地。
⑥我本来想过去帮船长一把的,但我被恐惧慑住了,骇得一动也不动。
⑦我只是眼愣愣地看着这场人鲨大战。不久,肉搏战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鲨鱼那巨物张开它那像工厂里的大剪刀一样的大口,朝船长迎面冲过去,把他掀倒在地上:船长危在旦夕。这时,尼德 兰冲上去,把手中的鱼叉投向鲨鱼。
⑧顿时,水中涌出一大团血。鲨鱼难以形容地疯狂地拍打着海水,海水动荡起来:尼德 兰没有错过目标,鲨鱼被击中了心脏,它喘息着,可怕地抽
搐着,扎挣着。掀起的水波把康塞尔也掀倒了。
⑨这时,尼德 兰找到了船长。船长没有丝毫受伤,他站了起来,径直走向印度人,迅速地把绑在印度人和石头上的绳子割断,再把印度人一把抱在怀里。然后船长纵身一跃,浮出水面。我们三个人也跟着浮上去。一阵子功夫,我们几个奇迹般地登上了采珠人的船上。
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是抢救那个不幸的人。我不知道尼摩船长能否成功地抢救他,但我希望能,因为这个可怜人泡在水里的时间并不长。可是,鲨鱼尾巴那当胸一扫有可能致他于死地。幸好,经过康塞尔和船长用力地按摩,溺水者渐渐地恢复了知觉。他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了四个铜盔俯在他身上。顿时,他多么地惊讶,甚至惊骇不已!
特别是,当尼摩船长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珍珠,塞进他手里时,他怎么想呢?印度人双手发抖地接过这位水中人对印度贫民的慷慨施舍。他那惊疑的眼神说明了他不知道是何方神人救了他的命,又让他发了财。
19.儒勒 凡尔纳是 (国籍)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公认为“ ”。《海底两万里》是他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 》,第三部是《 》。
20.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1.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其中的3次。
①
②
③
22.下面是一位网友的《海底两万里》书评节选,他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你认同吗?请结合书中内容举例分析。
“尼摩船长,一个孤独、博学、自信、愤世嫉俗甚至冷酷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小说中没有具体描绘他的遭遇,但可想而知,他一定遭受过社会的排斥和迫害,对社会现实不满,才制造了‘诺第留斯号’。”
(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3.下面对选文中心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就说,言行一致。
B.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C.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D.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硕果累累,贡献巨大。
2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钻得越锲而不舍”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B.“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在于救国。
C.“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D.“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练习书法非常认真。
25.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将闻先生和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精神品质。
B.选文详略得当,略写闻一多研究唐诗,详写他研究《校补》和“古典新义”。
C.选文语言生动,富于感染力。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D.选文结构严谨,第⑦段总承上文,第⑧段总起下文,使内容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四、作文(共40分)
26.(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色彩,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温馨,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请以“
▲ 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用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文章内容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解析】【分析】A项,“斗”是多音字,“气冲斗牛”的“斗”应读dǒu;B项,“校”是多音字,“校补”的“校”应读“jiào”;C项,“目不窥园”的“窥”应读kuī。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答案】C
【知识点】解释;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错误。“斗牛”是星座名,即北斗星和牵牛星。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解答此题学生要理解词义,弄清词语的常用用法,词性褒贬,尤其是与近义词用法上细微差别,结合具体语境及要求作答。
辨析常用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几种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正确的解释。
3.【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有误,“草木盟发”的“盟”应为“萌”;
B.有误,“冰雪溶化”的“溶”应为“融”;
C.有误,“采积种子”的“积”应为“集”;
D.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A.有误,“你就别啰嗦了”不文明。
B.有误,“天天放学都这么晚,又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我,哪有时间啊”态度不积极。
C.正确。
D.有误,“可是还有那么多同学也都没按时值日,您怎么偏说我啊”找借口,态度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语言得体的基本要求:
1.正确使用谦敬语;
2.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3.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
4.根据场合、对象准确性地遣词造句。
5.【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糟塌”应写作“糟蹋”;
C.有误,“娇揉造作”应写作“矫揉造作”;
D.有误,“如雷惯耳”应写作“如雷贯耳”。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6.【答案】A
【知识点】问号;冒号;引号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圈起来的菜地”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C.有误,将两个问号改为逗号;
D.有误,把问号去掉,在引号后加句号。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7.【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刘思扬、华子良等是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错。《红岩》中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是华子良。
B.“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梁三老汉”错。《创业史》中,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D.“他不敢进村,不敢睡觉,天蒙蒙亮时直接赶回了城里的人和车厂”错。祥子被虏到兵营之后,趁着战乱溃逃之际,想着带着三匹骆驼逃离的军营回程途中,来到了一个村子,卖掉了三匹骆驼。故答案选C。
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8.【答案】D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解析】【分析】“未选择的路”,强调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答案】9.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更加;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发香气;改变
10.C
11.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12.风雨;飞雪;菊花;牡丹;萧艾
13.B
14.甲文中的梅“报春但不争春”,有谦逊低调的君子之风。乙文中的莲,品性高洁,有君子之德。丙文中的兰固守本性,有自立自强的君子之心。由此可见,三篇诗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都有“谦逊低调、高洁淳朴、固守本性”的君子之美,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坚持自己的节操。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要在平时对“之”“其”“而”“以”“为”“于”等词语的多义和多种用途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
(3) 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衬托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这一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5)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表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写作手法方面,结合题干的表述作答。
(6)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主题的比较和概括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基础上,从被书写的对象的特点入手,结合作品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应的注释,进而概括出作品表达的主题来。
参考译文:
(丙)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9.①不蔓不枝中的“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②香远益清的“益”,副词,更加;
③不为无人而不芳,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发香气;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的“改”动词,改变。
故答案为: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更加;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发香气;改变。
10.例句: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的“之”代词,代兰花。
A.结构助词“的”;
B.宾语前置的标志;
C.代词;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答案为:C。
11.句子大意: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抓住句中停顿“之”“蔼然”(芬芳的样子);“在 室 满 室”“ 在 堂 满 堂”是对称结构。
故答案为:清 风 过 之/ 其 香 蔼 然/ 在 室 满 室/ 在 堂 满 堂
12.细读文本可知:(甲)文描写了风雨、飞雪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乙)文用菊花、牡丹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丙)文则用萧艾来衬托兰的形象。
故答案为: 风雨、飞雪、菊花、牡丹、萧艾。
13.B.“(乙)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的说法错误。因为乙文虽然重点是讲莲花的高洁,但是对花之隐逸者的菊花,甚至“是人生爱”的牡丹并没有“批判”。
故答案为:B。
14.题干要求结合甲乙丙三篇文本的内容分析。三篇诗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甲文中的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的是梅花的谦逊低调的君子之风;而乙文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的是高洁脱俗的特点;丙文中的兰花“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表现的是它的固守高洁的本性。总之三篇诗文的共性都是固守高洁,非常有气节。
故答案为:甲文中的梅“报春但不争春”,有谦逊低调的君子之风。乙文中的莲,品性高洁,有君子之德。丙文中的兰固守本性,有自立自强的君子之心。由此可见,三篇诗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都有“谦逊低调、高洁淳朴、固守本性”的君子之美,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坚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15.忐忑担心;二楼的住户来拜访;内心愉悦
16.①“蹿”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藤蔓生长之快,也表现了“我”的担心。
②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丝瓜快速生长时带给“我”的美妙的感受和喜悦的心情,为下文丝瓜改善邻里关系作铺垫。
17.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丝瓜从一楼爬到四楼的自然生长状况,另一方面暗指因丝瓜的生长,“我”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8.人与人之间,应多交流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化解隔膜和冷漠。有时往往是一次无心之举,就能打破对方内心的坚冰。就如同文中一棵丝瓜爬上楼一样,生活中我们应打开心扉,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拟人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变化的整合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全文内容,从中筛选出有关“我”的情感的语句,加以整理归纳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分析能力。记叙文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答题技巧: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思考深层含义:①结构(线索、悬念)②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③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④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⑤表现手法(象征)。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注意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和中心,结合上下文情节归纳总结。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语,并且围绕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组织语言。
15.由文中“丝瓜不管我的忐忑不安,见风就长。”“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悬着的心终于轻松了。”“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且让人心生喜悦。”可以提取概括。
故答案为:
16.“它们已经偷偷地窜到二楼”,“窜”字原意指“乱跑、乱逃、流窜”,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藤蔓生长之快,也表现了“我”的担心。
故答案为:①“蹿”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藤蔓生长之快,也表现了“我”的担心。
②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丝瓜快速生长时带给“我”的美妙的感受和喜悦的心情,为下文丝瓜改善邻里关系作铺垫。
17.联系文章内容得知,本文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丝瓜从一楼爬到四楼的自然生长状况,另一方面指友好随着丝瓜的上爬而蔓延,邻里之间增进了感情,关系得到了改善。
故答案为: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丝瓜从一楼爬到四楼的自然生长状况,另一方面暗指因丝瓜的生长,“我”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8.文章里,“我”居住的小区,以前邻里之间互相不认识、不来往,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自从“我”的母亲种的丝瓜爬上二楼、三楼、四楼,邻里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彼此热乎起来,互相来往,互相帮助。在人际交往中要用心的去关心别人,别人也同样的关心你,这就是人类最原始淳朴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尊重领导,关心同事,多交流,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彼此尊重,俩者之间才更深发展的机会。
故答案为:人与人之间,应多交流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化解隔膜和冷漠。有时往往是一次无心之举,就能打破对方内心的坚冰。就如同文中一棵丝瓜爬上楼一样,生活中我们应打开心扉,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答案】19.法国;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
20.锡兰采珠场采珠人遭到鲨鱼袭击,尼摩船长与尼德 兰立刻与鲨鱼搏斗救援采珠人,并赠送他一袋小珍珠。
21.)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22.示例一:不同意。尼摩船长不孤独,他跟船员都像亲兄弟一般,他会给死亡的船员举办隆重的珊瑚王国葬礼;他也有陆地上的朋友,例如在地中海给潜水员朋友金块资助他们。同时,在冷酷的外表下,他有仁慈善良的心,对于土著人的进攻只是通电吓退而不是杀害;锡兰采珠场采珠人遭到鲨鱼袭击立刻与鲨鱼搏斗救援采珠人;南极海域帮助长须鲸抵御抹香鲸;大西洋碰到大章鱼不顾危险救尼德 兰等。
示例二:同意,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他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这成了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逃避陆上生活,脱离人类社会。当“诺第留斯号”面对海上敌人时,尼摩变身成冷酷的杀手,击毁一艘又一艘船只,残忍地夺去一个个生命,长期的磨炼让尼摩船长更加冷静的同时也变得冷酷甚至无情。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海底两万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我们平时认真阅读,把握作品的重要情节,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选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什么事怎么样的方式去概括和归纳。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重要内容及情节的掌握能力。需要我们平时认真阅读,把握作品的重要情节,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等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重要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答案比较开放,同意不同意皆可,但要举出相应事例并进行简单分析。
19.根据我们对《海底两万里》的掌握,可知儒勒 凡尔纳是法国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是他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故答案为:法国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
20.通读全文可知,这是一个采珠人正辛苦地采珠,突然一头大鲨鱼向他发起进攻,尼摩船长舍身相救,与巨鲨展开殊死搏斗。正当船长危在旦夕时,尼德 兰一叉刺中鲨鱼要害,船长把采珠人救到小船上,并赠送他一袋小珍珠。据此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21.通读名著可知,尼摩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沿途经历了一系列的惊险,比如:船只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故答案为: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22.如同意,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他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他成了它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逃避这陆上生活,脱离人类社会。当鹦鹉螺号面对海上敌人时,尼摩变身成冷酷的杀手,击毁一艘又一艘船只,残忍的夺去一个个生命,长期的磨炼让尼摩船长更加冷静的同时也变得冷酷甚至无情。如写不同意,比如他跟船员像亲兄弟一般,给死去的船员举办隆重的葬礼。他也有陆地上的朋友,在地中海给他的潜水朋友金块,资助他们等。故答案为:示例一:不同意。尼摩船长不孤独,他跟船员都像亲兄弟一般,他会给死亡的船员举办隆重的珊瑚王国葬礼;他也有陆地上的朋友,例如在地中海给潜水员朋友金块资助他们。同时,在冷酷的外表下,他有仁慈善良的心,对于土著人的进攻只是通电吓退而不是杀害;锡兰采珠场采珠人遭到鲨鱼袭击立刻与鲨鱼搏斗救援采珠人;南极海域帮助长须鲸抵御抹香鲸;大西洋碰到大章鱼不顾危险救尼德 兰等。
示例二:同意,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他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这成了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逃避陆上生活,脱离人类社会。当“诺第留斯号”面对海上敌人时,尼摩变身成冷酷的杀手,击毁一艘又一艘船只,残忍地夺去一个个生命,长期的磨炼让尼摩船长更加冷静的同时也变得冷酷甚至无情。
【答案】23.B
24.D
25.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中心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出最佳的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重点是防止曲解文意、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等逻辑错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写作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写作特点,往往与写作手法的选用和写作语言特色的归纳概括有关,可以从选材的详略、语言的特色、结构特点等等角度分析和判断
23.文段第①②以闻一多先生的话表明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③--⑥段具体写闻一多先生没有说,却在默默无闻之间取得的文学成就;第⑦段再次总结。由此可知,选文的中心意思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故答案为:B。
24.ABC.正确。D.有误,“练习书法”错误,应该是进行文学创作非常认真。
故答案为:D。
25.ACD.正确。B.有误,应是详写闻一多研究唐诗,略写他研究《校补》和“古典新义”。
故答案为:B。
26.【答案】例文:
国学经典伴我行
国学经典传承着悠悠古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在我还对周围一切都懵懂无知的时候,妈妈就常在我耳边经常诵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稍懂事时,妈妈又给我逐字逐句地教我:“人之初,性本善…”,从此以后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国学经典。
先前我是个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业时不紧不慢的,甚至边做边玩,妈妈的唠叨声和爷爷的教诲声不绝于耳,成为我学习、做作业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那时的我不但没有改进,反而觉得非常反感。自从暑假妈妈陪我重温了《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诵读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错得多么的厉害。《论语》里有一句:“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深的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仅靠认真,学习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却不认真,成绩也不会好。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现在我做作业时,刚想偷懒,就会想起《论语》的这句话,马上收起了玩心,专心做作业,它为我敲响学习的警钟,时刻萦绕在我耳边伴我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尽可能的帮妈妈做点我力所能及的家务。下班后,我拿出我的“秘密工具”﹣捶背沙铲,给辛苦了一天的妈妈捶背…《三字经》里不是说过“香九岭,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吗!何况自从我得了“过敏性咳嗽”以来,妈妈每天晚上没睡几个小时,还怕咳嗽耽误了我的学习,每天晚上抽出时间给我辅导功课,并鼓励我注意身体和学习两不误,妈妈还要上班,虽然累,却没有一丝怨言。我的生命、智慧…都是父母给予的,难道我不应该孝顺他们吗?
国学经典诵读,我爱您。你不但给我学习、生活带来了帮助,还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您是我生命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未来的路就算再崎岖坎坷,我也会迎难而上,我相信您会温暖我一辈子的。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它容易让考生寻找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话题来写,做到不跑题的基本要求.
【审题立意】题目中的“伴”和“成长”一词,应是本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本题目可以这样理解:陪伴我成长的东西,在写作文时,成长和那种东西两条线索都要写到.
【误区指南】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成长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成长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形式创新】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成长中的事情,另一个是写成长中的感觉.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 。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江油市初中八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浠水(xī) 弥高(mí) 独裁(cái) 气冲斗牛(dòu)
B.漂白(piǎo) 校补(xiào) 衙门(yá) 锲而不舍(qiè)
C.赫然(hè) 深宵(xiāo) 衰微(shuāi) 目不窥园(kuì)
D.硕果(shuò) 高标(biāo) 无暇(xiá) 迥乎不同(jiǒ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解析】【分析】A项,“斗”是多音字,“气冲斗牛”的“斗”应读dǒu;B项,“校”是多音字,“校补”的“校”应读“jiào”;C项,“目不窥园”的“窥”应读kuī。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B.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答案】C
【知识点】解释;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错误。“斗牛”是星座名,即北斗星和牵牛星。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解答此题学生要理解词义,弄清词语的常用用法,词性褒贬,尤其是与近义词用法上细微差别,结合具体语境及要求作答。
辨析常用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几种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正确的解释。
3.(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盟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有误,“草木盟发”的“盟”应为“萌”;
B.有误,“冰雪溶化”的“溶”应为“融”;
C.有误,“采积种子”的“积”应为“集”;
D.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下面情境下,学生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老师对经常不按时值日的同学说:“班级里的环境卫生不好会影响大家的健康,你也是受害者之一,希望你能按时完成值日工作。”
A.老师,你就别啰嗦了,下次我好好干。
B.老师啊,天天放学都这么晚,又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我,哪有时间啊!
C.谢谢老师的提醒,由于我的疏忽影响了班级的环境,请您原谅我。我一定会按时值日,不再让您操心。
D.没有按时值日,的确是我的不对。可是还有那么多同学也都没按时值日,您怎么偏说我啊!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A.有误,“你就别啰嗦了”不文明。
B.有误,“天天放学都这么晚,又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我,哪有时间啊”态度不积极。
C.正确。
D.有误,“可是还有那么多同学也都没按时值日,您怎么偏说我啊”找借口,态度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语言得体的基本要求:
1.正确使用谦敬语;
2.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3.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
4.根据场合、对象准确性地遣词造句。
5.(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眺望 别墅 恣睢 前仆后继
B.瑟缩 糟塌 麾下 根深蒂固
C.鸳鸯 逞能 压榨 娇揉造作
D.制裁 剪影 骈进 如雷惯耳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糟塌”应写作“糟蹋”;
C.有误,“娇揉造作”应写作“矫揉造作”;
D.有误,“如雷惯耳”应写作“如雷贯耳”。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6.(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B.曾经的景象,简直不堪回首:一个连着一个的沙堆,横七竖八的木船,遍布的违章建筑,圈起来的菜地,这些都成为环保部门的心结。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累”是一部分中国人迷失了自我价值观的表现,当自我价值观迷失时,人们就会缺乏生活目标,甚至不知道“我是谁?”
【答案】A
【知识点】问号;冒号;引号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圈起来的菜地”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C.有误,将两个问号改为逗号;
D.有误,把问号去掉,在引号后加句号。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7.(2021七下·赣榆期中)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岩》中,刘思扬、华子良等是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
B.《创业史》中,在土改期间被人叫作“轰炸机”的是郭振山。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梁三老汉。
C.《创业史》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告别老一辈单打独斗创立家业的狭隘思维,坚持互助互帮,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D.《骆驼祥子》中,祥子从兵营里逃出来以后,牵着顺出的骆驼一路逃跑。他不敢进村,不敢睡觉,天蒙蒙亮时直接赶回了城里的人和车厂。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刘思扬、华子良等是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错。《红岩》中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是华子良。
B.“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梁三老汉”错。《创业史》中,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D.“他不敢进村,不敢睡觉,天蒙蒙亮时直接赶回了城里的人和车厂”错。祥子被虏到兵营之后,趁着战乱溃逃之际,想着带着三匹骆驼逃离的军营回程途中,来到了一个村子,卖掉了三匹骆驼。故答案选C。
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答案】D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解析】【分析】“未选择的路”,强调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古诗词赏析(12分)
(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六十年代初,中国既面对欧美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又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此时,苏联撤销对华援助。
(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书幽芳亭①记
黄庭坚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②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③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④。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⑤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⑥。
(注释)①幽芳亭:黄庭坚贬居戎州时自建小亭,名为“幽芳亭”。②逐臣:即屈原。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是所谓”二句:意思是君子避世,乐在其中,故无烦闷,即使不为世人所赞同,亦无闷也。⑤萧艾:臭草。⑥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蔓不枝
②香远益清
③不为无人而不芳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
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3处)
清 风 过 之 其 香 蔼 然 在 室 满 室 在 堂 满 堂
12.(甲)文描写了① 、②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乙)文用③ 、④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丙)文则用⑤ 来衬托兰的形象。
13.下列对诗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梅“送”去岁之春、“迎”今岁之春、“俏”春、“报”春、“笑”春。力扫逆境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造豪迈乐观新景象。
B.(乙)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C.(丙)文中“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这两句话凝练且发人深省,可与(乙)文“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D.在这三篇诗文中,作者分别以梅、莲、兰自比,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14.三篇诗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9.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更加;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发香气;改变
10.C
11.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12.风雨;飞雪;菊花;牡丹;萧艾
13.B
14.甲文中的梅“报春但不争春”,有谦逊低调的君子之风。乙文中的莲,品性高洁,有君子之德。丙文中的兰固守本性,有自立自强的君子之心。由此可见,三篇诗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都有“谦逊低调、高洁淳朴、固守本性”的君子之美,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坚持自己的节操。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要在平时对“之”“其”“而”“以”“为”“于”等词语的多义和多种用途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
(3) 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衬托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这一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5)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表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写作手法方面,结合题干的表述作答。
(6)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主题的比较和概括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基础上,从被书写的对象的特点入手,结合作品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应的注释,进而概括出作品表达的主题来。
参考译文:
(丙)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9.①不蔓不枝中的“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②香远益清的“益”,副词,更加;
③不为无人而不芳,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发香气;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的“改”动词,改变。
故答案为: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更加;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发香气;改变。
10.例句: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的“之”代词,代兰花。
A.结构助词“的”;
B.宾语前置的标志;
C.代词;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答案为:C。
11.句子大意: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抓住句中停顿“之”“蔼然”(芬芳的样子);“在 室 满 室”“ 在 堂 满 堂”是对称结构。
故答案为:清 风 过 之/ 其 香 蔼 然/ 在 室 满 室/ 在 堂 满 堂
12.细读文本可知:(甲)文描写了风雨、飞雪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乙)文用菊花、牡丹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丙)文则用萧艾来衬托兰的形象。
故答案为: 风雨、飞雪、菊花、牡丹、萧艾。
13.B.“(乙)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的说法错误。因为乙文虽然重点是讲莲花的高洁,但是对花之隐逸者的菊花,甚至“是人生爱”的牡丹并没有“批判”。
故答案为:B。
14.题干要求结合甲乙丙三篇文本的内容分析。三篇诗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甲文中的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的是梅花的谦逊低调的君子之风;而乙文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的是高洁脱俗的特点;丙文中的兰花“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表现的是它的固守高洁的本性。总之三篇诗文的共性都是固守高洁,非常有气节。
故答案为:甲文中的梅“报春但不争春”,有谦逊低调的君子之风。乙文中的莲,品性高洁,有君子之德。丙文中的兰固守本性,有自立自强的君子之心。由此可见,三篇诗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都有“谦逊低调、高洁淳朴、固守本性”的君子之美,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坚持自己的节操。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阅读《一棵丝瓜爬上楼》,完成问题。
一棵丝瓜爬上楼
陈晓辉
①搬到小区一年多了,我还不知道一栋楼里邻居们的名字,他们肯定也不知道我的名字和其他基本情况,这在现如今是很正常的事,但我的母亲很不理解——怎么可以这样呢?在村里,谁家的孩子上几年级,谁家的姑娘和哪村的小子订了婚,谁家的老太太该过寿了,有多少亲戚来庆祝……她都一清二楚。同样,村里别的人也知道她有几个孙子,上次回来给她带的啥……可是在这儿,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母亲说:“城里人那么多,怎么住在这里感觉空空的呢?”
②我们住一楼,窗台下面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闲不住的母亲在地里种了丝瓜。这怎么行?丝瓜要爬架的,爬上二楼遮了人家窗户怎么办?但是母亲还是不解:“丝瓜蔓子爬上去不好吗?咱村谁家的丝瓜南瓜爬过墙头,谁也不说啥,有菜大家吃嘛!”唉,怎么跟老太太说这个道理呢?不是人人都喜欢别人家的植物爬到自己家的,况且二楼的住户我也不认识,人家会不会生气?
③丝瓜不管我的忐忑,见风就长,很快就爬上了我的窗台。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还懂事地开出一朵朵金黄的花。
④但是不管梦能走多远,人总是活在红尘俗世的。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只要丝瓜爬到窗户顶部,我就爬上去把它掐掉,迫使它只在我家的墙壁范围内生长。每次掐顶的时候,我都感到自己的残忍,高处的阳光那么强烈明亮,那是每一棵植物的梦想啊。如果丝瓜有知,它会怪我还是会悲叹自己的命运呢?
⑤有几天工作很忙,加班到深夜才回家。那几株丝瓜,湮没在一件一件的杂事中,被我忽略了。
⑥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蹿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现在再去掐藤蔓,是不是晚了?木已成舟,秧已成片,人家会不会杀下楼来,指责我家的丝瓜“侵占领空”?我想,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次敦睦友邻的拜访吧,请他们宽恕主人的管教不严。
⑦我还没去,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了:“我是你们楼上的,请问方便说话吗?”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对不起,那些丝瓜……我马上就剪了……”客人却笑嘻嘻地拿出几根脆嫩的小东西:“你们种的丝瓜,结了七八根呢,我们炒了几根,这是给你们留的。”见对方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我才放下心来。还没说话,母亲已经热情地唠叨开了:“丝瓜熬汤也很好喝,以前我们农村媳妇坐月子,从河里抓几条鲫鱼,摘几根小丝瓜,喝了奶水足得很呢!”
⑧“是呀,丝瓜可是个好东西。嫩了能吃,老了可以刷锅,我家闺女这几天还对着丝瓜画画!”眼见母亲与对方的会谈亲切友好,我才放下心来。
⑨从此我们与二楼的关系熟络起来,不但见面打招呼,有时候还会约着去散步。这样的转变我始料未及,丝瓜却俨然以外交功臣自居,生长得越发骄傲起来。不仅二楼,又开始往三楼攀爬,我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但是有一天,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让我们也沾点儿光哈。”
⑩现在,丝瓜已经爬到了四楼。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但见面热乎乎地说话,三楼的大姐姐给二楼的小弟弟辅导作业,四楼的奶奶和母亲一起相约去买菜。前几天,母亲神秘地告诉我:“二楼张阿姨的外甥女来摘了一朵丝瓜花,被四楼的小刘看见,小刘托我做媒呢!”
15.文章情节动人,请在下面的表格上填写适当的内容,补充情节和表明作者在母亲种下丝瓜后的内心情感变化。
情节 作者心理
丝瓜开始生长
惴惴不安
三楼的住户要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 轻松放心
住户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6.品味语言,按要求赏析下列的词句。
①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蹿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结合语境,赏析加横线词语)
②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7.说说文章标题《一棵丝瓜爬上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18.通过文中的故事,你一定在人际交往上有很多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5.忐忑担心;二楼的住户来拜访;内心愉悦
16.①“蹿”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藤蔓生长之快,也表现了“我”的担心。
②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丝瓜快速生长时带给“我”的美妙的感受和喜悦的心情,为下文丝瓜改善邻里关系作铺垫。
17.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丝瓜从一楼爬到四楼的自然生长状况,另一方面暗指因丝瓜的生长,“我”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8.人与人之间,应多交流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化解隔膜和冷漠。有时往往是一次无心之举,就能打破对方内心的坚冰。就如同文中一棵丝瓜爬上楼一样,生活中我们应打开心扉,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拟人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变化的整合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全文内容,从中筛选出有关“我”的情感的语句,加以整理归纳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分析能力。记叙文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答题技巧: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思考深层含义:①结构(线索、悬念)②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③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④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⑤表现手法(象征)。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注意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和中心,结合上下文情节归纳总结。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语,并且围绕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组织语言。
15.由文中“丝瓜不管我的忐忑不安,见风就长。”“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悬着的心终于轻松了。”“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且让人心生喜悦。”可以提取概括。
故答案为:
16.“它们已经偷偷地窜到二楼”,“窜”字原意指“乱跑、乱逃、流窜”,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藤蔓生长之快,也表现了“我”的担心。
故答案为:①“蹿”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藤蔓生长之快,也表现了“我”的担心。
②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丝瓜快速生长时带给“我”的美妙的感受和喜悦的心情,为下文丝瓜改善邻里关系作铺垫。
17.联系文章内容得知,本文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丝瓜从一楼爬到四楼的自然生长状况,另一方面指友好随着丝瓜的上爬而蔓延,邻里之间增进了感情,关系得到了改善。
故答案为: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丝瓜从一楼爬到四楼的自然生长状况,另一方面暗指因丝瓜的生长,“我”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8.文章里,“我”居住的小区,以前邻里之间互相不认识、不来往,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自从“我”的母亲种的丝瓜爬上二楼、三楼、四楼,邻里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彼此热乎起来,互相来往,互相帮助。在人际交往中要用心的去关心别人,别人也同样的关心你,这就是人类最原始淳朴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尊重领导,关心同事,多交流,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彼此尊重,俩者之间才更深发展的机会。
故答案为:人与人之间,应多交流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化解隔膜和冷漠。有时往往是一次无心之举,就能打破对方内心的坚冰。就如同文中一棵丝瓜爬上楼一样,生活中我们应打开心扉,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现代文阅读。
①我聚精会神地看着他。采珠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半个小时过去了,他并没有受到什么危险的威胁。于是,我慢慢地熟悉了这种有意思的采珠场面。突然,在印度人蹲下的那一刹那间,我看到他做了一个恐惧的动作,然后站了起来,拼命地往上游。
②我明白他为什么恐惧:一个庞大的影子出现在这个可怜人的上方。那是一条巨鲨,它斜冲过来,目光贪婪,张牙舞爪。我吓得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呆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那骇人的动物,一个扎子猛冲过来,朝印度人直扑过去。印度人往旁边一闪,躲过了鲨鱼的大口,但没躲过它的尾巴。鲨鱼的尾巴朝他当胸一扫,他一下子摔倒在地上。
③这一幕发生在一刹那间。鲨鱼调过头,翻转身子,正准备把印度人咬成两段。这时,我感觉到一直蹲在我身边的尼摩船长倏地站起来。他手持匕首,朝怪物直冲过去,准备和它展开肉搏。
④那只角鲨正准备去咬那个可怜的采珠人时,它发现了它的新对手。于是角鲨又把身子翻转回来,朝船长快速冲过来。我现在还记得尼摩船长当时的姿势。船长曲着腿,以一种令人赞叹的沉着严阵以待。当角鲨向他扑来时,船长敏捷地闪到一边,躲过鲨鱼的攻击,并朝它肚皮上刺了一刀。但这仅仅是人鲨大战的开始,恶战还在后头呢。可以说,鲨鱼吼叫着。鲜血从它的伤口中喷出来,海水被染红了,在这变得浑浊的海水中,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⑤我眼前一片模糊。直到水中突然闪过一道光亮,我才发现,勇敢的船长已经抓住了鲨鱼的一只鳍,正同它进行恶战。船长用匕首与鲨鱼展开肉搏,往敌人的肚子上扎了好几下,但没扎中鲨鱼的心脏要害部位。鲨鱼挣扎着,发疯般搅动着海水,被搅起的涡漩差点把我掀倒在地。
⑥我本来想过去帮船长一把的,但我被恐惧慑住了,骇得一动也不动。
⑦我只是眼愣愣地看着这场人鲨大战。不久,肉搏战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鲨鱼那巨物张开它那像工厂里的大剪刀一样的大口,朝船长迎面冲过去,把他掀倒在地上:船长危在旦夕。这时,尼德 兰冲上去,把手中的鱼叉投向鲨鱼。
⑧顿时,水中涌出一大团血。鲨鱼难以形容地疯狂地拍打着海水,海水动荡起来:尼德 兰没有错过目标,鲨鱼被击中了心脏,它喘息着,可怕地抽
搐着,扎挣着。掀起的水波把康塞尔也掀倒了。
⑨这时,尼德 兰找到了船长。船长没有丝毫受伤,他站了起来,径直走向印度人,迅速地把绑在印度人和石头上的绳子割断,再把印度人一把抱在怀里。然后船长纵身一跃,浮出水面。我们三个人也跟着浮上去。一阵子功夫,我们几个奇迹般地登上了采珠人的船上。
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是抢救那个不幸的人。我不知道尼摩船长能否成功地抢救他,但我希望能,因为这个可怜人泡在水里的时间并不长。可是,鲨鱼尾巴那当胸一扫有可能致他于死地。幸好,经过康塞尔和船长用力地按摩,溺水者渐渐地恢复了知觉。他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了四个铜盔俯在他身上。顿时,他多么地惊讶,甚至惊骇不已!
特别是,当尼摩船长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珍珠,塞进他手里时,他怎么想呢?印度人双手发抖地接过这位水中人对印度贫民的慷慨施舍。他那惊疑的眼神说明了他不知道是何方神人救了他的命,又让他发了财。
19.儒勒 凡尔纳是 (国籍)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公认为“ ”。《海底两万里》是他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 》,第三部是《 》。
20.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1.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其中的3次。
①
②
③
22.下面是一位网友的《海底两万里》书评节选,他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你认同吗?请结合书中内容举例分析。
“尼摩船长,一个孤独、博学、自信、愤世嫉俗甚至冷酷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小说中没有具体描绘他的遭遇,但可想而知,他一定遭受过社会的排斥和迫害,对社会现实不满,才制造了‘诺第留斯号’。”
【答案】19.法国;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
20.锡兰采珠场采珠人遭到鲨鱼袭击,尼摩船长与尼德 兰立刻与鲨鱼搏斗救援采珠人,并赠送他一袋小珍珠。
21.)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22.示例一:不同意。尼摩船长不孤独,他跟船员都像亲兄弟一般,他会给死亡的船员举办隆重的珊瑚王国葬礼;他也有陆地上的朋友,例如在地中海给潜水员朋友金块资助他们。同时,在冷酷的外表下,他有仁慈善良的心,对于土著人的进攻只是通电吓退而不是杀害;锡兰采珠场采珠人遭到鲨鱼袭击立刻与鲨鱼搏斗救援采珠人;南极海域帮助长须鲸抵御抹香鲸;大西洋碰到大章鱼不顾危险救尼德 兰等。
示例二:同意,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他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这成了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逃避陆上生活,脱离人类社会。当“诺第留斯号”面对海上敌人时,尼摩变身成冷酷的杀手,击毁一艘又一艘船只,残忍地夺去一个个生命,长期的磨炼让尼摩船长更加冷静的同时也变得冷酷甚至无情。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海底两万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我们平时认真阅读,把握作品的重要情节,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选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什么事怎么样的方式去概括和归纳。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重要内容及情节的掌握能力。需要我们平时认真阅读,把握作品的重要情节,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等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重要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答案比较开放,同意不同意皆可,但要举出相应事例并进行简单分析。
19.根据我们对《海底两万里》的掌握,可知儒勒 凡尔纳是法国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是他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故答案为:法国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
20.通读全文可知,这是一个采珠人正辛苦地采珠,突然一头大鲨鱼向他发起进攻,尼摩船长舍身相救,与巨鲨展开殊死搏斗。正当船长危在旦夕时,尼德 兰一叉刺中鲨鱼要害,船长把采珠人救到小船上,并赠送他一袋小珍珠。据此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21.通读名著可知,尼摩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沿途经历了一系列的惊险,比如:船只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故答案为: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22.如同意,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他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他成了它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逃避这陆上生活,脱离人类社会。当鹦鹉螺号面对海上敌人时,尼摩变身成冷酷的杀手,击毁一艘又一艘船只,残忍的夺去一个个生命,长期的磨炼让尼摩船长更加冷静的同时也变得冷酷甚至无情。如写不同意,比如他跟船员像亲兄弟一般,给死去的船员举办隆重的葬礼。他也有陆地上的朋友,在地中海给他的潜水朋友金块,资助他们等。故答案为:示例一:不同意。尼摩船长不孤独,他跟船员都像亲兄弟一般,他会给死亡的船员举办隆重的珊瑚王国葬礼;他也有陆地上的朋友,例如在地中海给潜水员朋友金块资助他们。同时,在冷酷的外表下,他有仁慈善良的心,对于土著人的进攻只是通电吓退而不是杀害;锡兰采珠场采珠人遭到鲨鱼袭击立刻与鲨鱼搏斗救援采珠人;南极海域帮助长须鲸抵御抹香鲸;大西洋碰到大章鱼不顾危险救尼德 兰等。
示例二:同意,尼摩船长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他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这成了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逃避陆上生活,脱离人类社会。当“诺第留斯号”面对海上敌人时,尼摩变身成冷酷的杀手,击毁一艘又一艘船只,残忍地夺去一个个生命,长期的磨炼让尼摩船长更加冷静的同时也变得冷酷甚至无情。
(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3.下面对选文中心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就说,言行一致。
B.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C.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D.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硕果累累,贡献巨大。
2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钻得越锲而不舍”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B.“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在于救国。
C.“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D.“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练习书法非常认真。
25.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将闻先生和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精神品质。
B.选文详略得当,略写闻一多研究唐诗,详写他研究《校补》和“古典新义”。
C.选文语言生动,富于感染力。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D.选文结构严谨,第⑦段总承上文,第⑧段总起下文,使内容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答案】23.B
24.D
25.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中心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出最佳的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重点是防止曲解文意、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等逻辑错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写作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写作特点,往往与写作手法的选用和写作语言特色的归纳概括有关,可以从选材的详略、语言的特色、结构特点等等角度分析和判断
23.文段第①②以闻一多先生的话表明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③--⑥段具体写闻一多先生没有说,却在默默无闻之间取得的文学成就;第⑦段再次总结。由此可知,选文的中心意思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故答案为:B。
24.ABC.正确。D.有误,“练习书法”错误,应该是进行文学创作非常认真。
故答案为:D。
25.ACD.正确。B.有误,应是详写闻一多研究唐诗,略写他研究《校补》和“古典新义”。
故答案为:B。
四、作文(共40分)
26.(2022八上·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色彩,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温馨,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请以“
▲ 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用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文章内容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国学经典伴我行
国学经典传承着悠悠古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在我还对周围一切都懵懂无知的时候,妈妈就常在我耳边经常诵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稍懂事时,妈妈又给我逐字逐句地教我:“人之初,性本善…”,从此以后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国学经典。
先前我是个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业时不紧不慢的,甚至边做边玩,妈妈的唠叨声和爷爷的教诲声不绝于耳,成为我学习、做作业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那时的我不但没有改进,反而觉得非常反感。自从暑假妈妈陪我重温了《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诵读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错得多么的厉害。《论语》里有一句:“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深的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仅靠认真,学习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却不认真,成绩也不会好。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现在我做作业时,刚想偷懒,就会想起《论语》的这句话,马上收起了玩心,专心做作业,它为我敲响学习的警钟,时刻萦绕在我耳边伴我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尽可能的帮妈妈做点我力所能及的家务。下班后,我拿出我的“秘密工具”﹣捶背沙铲,给辛苦了一天的妈妈捶背…《三字经》里不是说过“香九岭,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吗!何况自从我得了“过敏性咳嗽”以来,妈妈每天晚上没睡几个小时,还怕咳嗽耽误了我的学习,每天晚上抽出时间给我辅导功课,并鼓励我注意身体和学习两不误,妈妈还要上班,虽然累,却没有一丝怨言。我的生命、智慧…都是父母给予的,难道我不应该孝顺他们吗?
国学经典诵读,我爱您。你不但给我学习、生活带来了帮助,还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您是我生命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未来的路就算再崎岖坎坷,我也会迎难而上,我相信您会温暖我一辈子的。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它容易让考生寻找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话题来写,做到不跑题的基本要求.
【审题立意】题目中的“伴”和“成长”一词,应是本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本题目可以这样理解:陪伴我成长的东西,在写作文时,成长和那种东西两条线索都要写到.
【误区指南】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成长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成长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形式创新】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成长中的事情,另一个是写成长中的感觉.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 。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