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3.1走进桂林山水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3.1走进桂林山水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5 18:50: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3.1走进桂林山水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气温较高,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2.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答案】1.B 2.C
【解析】1.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下容易被流水侵蚀、溶蚀。云南石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高、降雨较多,在这种气象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容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流水侵蚀作用明显,B正确。云南石林的形成与气温年较差和光照关系不大,A、D错误;云南石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较多,C错误。故选B。
2.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化过程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由此并结合材料,石多似林可知,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C正确;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此时峰丛还没有形成,A、B错误;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喀斯特沉积地貌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化等。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和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⑥和⑦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上图中的数字与下图景观照片相对应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C 4.B
【分析】3.读图可知,该图为喀斯特地貌,⑥是石钟乳,⑦是石笋,它们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①错误;降水较少的年份发育得比较慢,比较细小,②正确;石钟乳、石笋比较粗大的年份降水较多,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③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C正确;①④错误,A、B、D错误。故选C。
4.该景观图片所示为天坑,天坑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多形成于②(落水洞)部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6.影响图中溶洞、地下河发育的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堆积
【答案】5.A 6.B
【分析】5.图中甲地地形起伏大,地表多溶蚀洼地、峰林,地下有溶洞、地下河,属于喀斯特地貌区,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石灰岩分布广泛的云贵高原地区。故选A。
6.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即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B正确;喀斯特地貌与海浪侵蚀、冰川侵蚀、风力堆积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有上千个通向地下水道的石灰岩天然井,独具特色,天然井里储存的雨水曾是古代玛雅人唯一的淡水来源。该地区年平均气温20~29℃,年平均降雨量1500mm。下图示意天然井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尤卡坦半岛天然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
C.岩石风化 D.风力侵蚀
8.部分尤卡坦半岛天然井可能变成旱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降水较少 B.纬度低,蒸发强烈
C.井水易下渗 D.人口增长迅速
【答案】7.B 8.C
【分析】7.由材料可知,尤卡坦半岛气候湿热,天然井的岩石类型属于可溶性的石灰岩,易受流水溶蚀;读图可知,其形成过程为地下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随着溶洞溶蚀不断进行,溶洞规模不断扩大,最终顶部坍塌形成天然井。故选B。
8.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的透水性强,地下多溶洞,下渗严重,从而使天然井可能变成旱井,C正确;该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年均降水量1500mm,降水丰富,A错误;该地降水丰富,蒸发不会使井水干涸,B错误;人口增长迅速属于人为原因,与题目条件不符,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当地的湿热的气候特点和岩石类型判断出天然井的形成过程是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形成云南石林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河湖沉积
10.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炎热,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11.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答案】9.C 10.B 11.C
【解析】9.石林地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易被水侵蚀、溶蚀。形成云南石林景观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C对。岩石风化形成的是碎屑物质,A错。风力沉积形成的是沙丘等地貌,B错。河湖沉积形成的是平原或三角洲地貌,D错。所以选C。
10.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下,容易被水侵蚀、溶蚀。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炎热,降雨多,B对,C错。石林分布区位于第二阶梯,海拔较低,A错。大气稀薄,光照强是青藏高原的特征,D错。所以选B。
11.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形成石林,C对。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峰丛没有形成,A、B错。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D错。所以选C。
(2020·广西桂林·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据此完成下题。
12.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
A.①形成时期 B.②形成时期 C.③形成时期 D.④形成时期
【答案】12.C 13.A
【分析】12.读图可知③处的溶洞处在初期发育阶段且该处地势较低,大量地下水可汇集到此,更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C正确;①处的溶洞规模目前规模已经较大,且该处地势最高,地下水不易积存,水体溶蚀作用较弱,后续扩张速度放缓,A错误;读图可知②处地形坡度大,水体不易积存,不利于溶蚀作用的进一步进行,B错误;读图可知④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D错误。故选C。
13.读图可知,每一层溶洞都是在当时地壳相对稳定的时期流水不断溶蚀而形成,①形成时期是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早期阶段,①溶洞规模最大,水分下渗量大,此时地下河规模最大;后期随着地壳不断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侵蚀溶蚀向下发展,到了②③时期,地下河水量变小,这一点从溶洞规模变化可推知,因此可知该地下河水量最大时期为①形成时期。故选A。
【点睛】本题以喀斯特地貌溶洞断面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答题时需要准确获取图中信息,特别是溶洞规模、地势高低与地下水溶蚀之间的关系,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021·江苏·东台创新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北部宽,南部狭窄,除少数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山势浑圆,地势平缓。辽东半岛岩溶地貌发育广泛,南部、中部和北部以受侵蚀剥蚀影响的山区为主,东南部的黄海沿岸和西部的渤海沿岸则以侵蚀剥蚀丘陵及堆积、侵蚀平原为主。图中示意辽东半岛夷平面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测辽东半岛夷平面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15.①阶段夷平面上黄土层的来源可能是( )
A.红色风化壳受外力侵蚀,风化发育成黄土 B.高空西风携带内陆粉尘,在辽东半岛沉降
C.海平面下降,海岸泥沙出露 D.基岩受侵蚀,发育成黄土层
【答案】14.D 15.B
【分析】14.由图示信息可知,辽东半岛古夷平面发育主要经历4个阶段的变化:第1阶段,岩溶作用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上的整个岩体内进行,岩体出现破裂,垂向岩溶作用加强,地貌起伏逐渐增大;第2阶段,地貌起伏达到最大,这一阶段岩溶作用开始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岩体内进行,覆盖型岩溶、灰色风化売开始发育;第3阶段,岩溶双层夷平面基本形成,进入岩溶地貌发育的晚期,地面接近古侵蚀基准面,仅留下部分塔峰,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部分灰色风化壳升至侵蚀基准之上,垂向淋溶作用增强,进入红土化阶段,形成与南方夷平面相同的剖面结构;第4阶段,第四纪气候转冷,岩溶作用减弱,灰色风化売的发育近乎停止,而新构造运动一直呈现缓慢抬升状态,原本位于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灰色风化売全部抬升于现代侵蚀基准面之上形成红色风化,所以形成顺序是④③②①,D正确。故选D。
15.由材料分析可知,①阶段夷平面上黄土层具有独特的双物源沉积过程,一部分为第四纪冰期低海平面时,渤海平原出露的海底砂和冲积——洪积物,另一部分为高空西风带气流携带的亚洲内陆、半干旱地区荒漠粉尘,其到达中国内陆黄土沉积东界辽东半岛后,受山地阻得,风力减小承载能力降低,大部分沉降于半岛的西北部山坡上,并使得半岛西部红色风化多上覆厚层黄土,B正确,C错误。此处黄土层来源与红色风化壳、基岩受侵蚀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B。
【点睛】辽东半岛古夷平面发育过程:(1)岩溶作用在古侵蚀基准面之,的整个岩体内进行,地貌起伏逐渐增大;(2)地貌起伏达到最大,盖型岩溶、灰色风化开始发育;(3)岩溶双层夷平面基本形成;(4)灰色风化壳的发育近乎停止,原本位于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灰色风化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全部抬升于现代侵蚀基准面之上形成红色风化売。
二、综合题
16.(2021·吉林·汪清县汪清第六中学高一期中)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________。
A.石灰岩分布区 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 D.片麻岩分布区
(2)读“CaCO +CO +H O=Ca(HCO ) ”化学方程式,简要说明石笋、石钟乳、石柱的形成原因。
(3)该地貌景观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________高原。
(4)简述人类如何趋利避害开发利用这种喀斯特景观资源。
【答案】(1)A
(2)可溶性的石灰岩(CaCO )遇到含有二氧化碳(CO )的水后,石灰岩溶解,形成可溶于水的Ca(HCO ) 。含有Ca(HCO ) 的水由溶洞洞顶渗出,由于压力减小或温度升高,CO 溢出,CaCO 沉淀出来,形成石钟乳和石笋。
(3)云贵
(4)充分合理利用其在旅游、仓储、疗养、生物培育等方面的资源价值;注意避免地基塌陷、环境污染、破坏性开发等超越环境承载量的不良现象发生。
【分析】本题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成、开发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在图中可以看出,该洞穴中有石钟乳、石笋、石柱,这些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石灰岩等沉积岩分布区。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片麻岩属变质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从化学式反映的情况看,该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二氧化碳的溶解和逸出,对石灰岩的溶蚀和淀积,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景观。钟乳石、石柱、石笋都是喀斯特地貌区碳酸钙长期沉淀形成的,从上往下挂沉积形成钟乳石,从下往上长沉积形成石笋,钟乳石和石笋连在一起形成石柱。石灰岩难溶于水,主要成分是CaCO 。CaCO 遇到含有二氧化碳(CO )的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可溶于水的Ca(HCO ) 溶液(方程式向右进行)。含有Ca(HCO ) 的水由溶洞洞顶渗出,由于压力减小或温度升高,Ca(HCO ) 分解(方程式向左进行),CO 溢出,CaCO 沉淀出来,形成石钟乳和石笋。
(3)我国的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气候暖湿,是我国的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
(4)喀斯特地貌区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秀丽的景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因此喀斯特地貌区具有很好的旅游和疗养价值;喀斯特地貌中的天然溶洞为天然仓库,具有仓储价值;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全球范围内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有很多中国特有的和濒危物种。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因其特殊的地貌类型也能发育植被,并且形成了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内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些森林中还栖息着众多动物,这是世界上较罕见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保存了全球同纬度地带上覆盖面积最广大、连续分布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因此动植物区系相对复杂、特有性强。区内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条件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并且分布众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在许多洞穴中还孕育了奇特的洞穴生物。“中国南方喀斯特”得益于不同喀斯特发育背景、不同小气候类型、不同地势、多样化生境和喀斯特生境演替系列,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孑遗物种提供了良好的保存和分化发育场所。因此,从“趋利”看,充分合理利用其在旅游、仓储、疗养、生物培育等方面的资源价值,也可以利用地下暗河发电。从“避害”看,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下溶洞发育,因此,要注意避免地基塌陷、环境污染、破坏性开发等超越环境承载量的行为。特别在发展旅游事业时,要防止因只考虑经济效而忽视生态效益或破坏自然旅游资源的现象。
17.(2021·江苏连云港·高三期中)阅读“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
(2)简述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1)桂林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岩石可溶性好透水性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多(水热充沛);地处岩溶盆地,有利于地表水汇集;生物生长旺盛,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2)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溶洞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提供便利;
不利影响:喀斯特地形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岩层保水性能差,地表水缺乏;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及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分析】本题以“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喀斯特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桂林山水主要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条件。深厚的石灰岩沉积,多次的地壳构造运动,以及水汽充足的气候条件,流水侵蚀与化学作用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根据所学知识,桂林山水地区有很厚的石灰岩沉积,石灰岩分布广泛,然后经过地壳构造运动,形成很多裂隙和节理;桂林山水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沛的降水和炎热的气候带来大量降水;生物生长旺盛,流水中碳酸含量高;石灰岩经过流水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2)
本题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回答。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侵蚀和化学溶蚀形成,对人类活动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独特,游览价值高,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溶洞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受流水侵蚀和溶蚀影响,地表崎岖不平,土层较薄,土壤较为贫瘠;岩层渗水性能强,地表水缺乏,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地形崎岖,地下暗河发育,容易引起地面塌陷,给交通、城市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人口增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18.(2021·河北·高二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易溶蚀的碳酸钙,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貌。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2)简述①处锥形山体在②岩石形成之前的地貌成因。
(3)简析相对于乙处,丙处不适合修建隧道的主要原因。
【答案】(1)岩层发生水平挤压运动,导致甲处岩层下凹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岩石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向斜两翼岩层则较易被侵蚀,最终使该处形成向斜山。
(2)①处岩浆沿岩层的薄弱处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锥;然后经过外力侵蚀形成锥形山体。
(3)丙处为向斜,不具有拱形结构,稳固性差;石灰岩多溶洞,易发生透水事故;石灰岩容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易发生塌陷等。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地貌的成因和地理意义,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实践力。
(1)
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因为岩层发生水平挤压运动,导致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地形为向斜谷;向斜槽部岩石受到挤压,底部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破坏,而向斜两翼岩层受张力作用,则较易被侵蚀,最终向斜谷变成向斜山。
(2)
据图可知,①为火山锥,②为沉积岩,①处锥形山体在②岩石形成之前的地貌成因:①处岩浆沿岩层的薄弱处或岩层的裂缝处喷出地表,岩浆经冷凝作用而形成火山锥,后经过外力侵蚀作用而形成锥形山体。
(3)
据图可知,丙处为向斜,不具有拱形结构,稳固性差,据材料可知,该处为石灰岩,多溶洞,且向斜为集水区域,易发生透水事故,石灰岩受到水的溶蚀作用,易发生塌陷。而乙处为背斜构造,具有天然拱形,易开凿,工程难度小,稳定性好。
【点睛】
19.(2021·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溶洞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在岩溶地貌区,地下水面以下岩层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流向近似水平方向,最终流向河谷;而在地面至地下水面之间通常没有水流,只在降雨或融雪等时期,水流沿裂隙垂直向下运动,如果遇到近似水平的隔水岩层,水流也能转为水平运动。在地下水垂直向下运动时,溶洞多垂直发育;地下水做水平运动时,溶洞多水平方向发育。溶洞内通常充满水,当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溶洞随地壳上升,洞内会无水。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发育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溶洞,其主要溶洞分布的海拔具有明显的成层分布规律(如图1),在云台山景区青龙河谷壁上能观察到不同海拔上的溶蚀型悬瀑(如图2),图中灰岩属于可溶性碳酸岩。
(1)简述图1所示云台山溶洞的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指出图2中青龙洞河附近地下水面的海拔,并说明判断理由。
(3)阐述青龙洞河两岸溶蚀型悬瀑形成的过程。
【答案】(1)当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时,地下水位较为稳定,溶洞在同一层位呈水平方向发育;当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先形成的溶洞也随之上升而无水,在较低海拔的地下水开始溶蚀,出现新的溶洞;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出现多层溶洞。(答出两点)
(2)地下水面的海拔略高于550m。理由:岩溶地貌区地下水流向近似水平方向,并最终流向河谷;青龙洞河流水位为550m,地下水面的海拔略高于550m。
(3)当地表水向地下垂直渗流的过程中遇到非可溶性岩层时,运动方式转为水平运动,形成水平溶洞并截留部分地下水;由于地壳抬升,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多层地下溶洞逐步出露地表,洞口悬挂于陡崖之上;原来在溶洞中水平流动的地下水体,顺着陡壁下泻,形成悬挂于谷壁的溶蚀型悬瀑。
【分析】本题属于材料题,重点在于解读文字材料。总结溶洞的形成过程和溶洞的空间分布特征,找出溶洞对地下河流的影响。
(1)
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洞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有些溶洞大致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根据材料“地下水做水平运动时,溶洞多水平方向发育。溶洞内通常充满水,当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溶洞随地壳上升,洞内会无水”,可以得出:同一水平面上,分布多个溶洞,说明形成时期,地壳比较稳定,地下水比较稳定,沿着水平方面溶蚀和侵蚀,发育了一定数量的溶洞;溶洞所处的海拔不同,说明地壳抬升,地下水下蚀作用增强,先形成的溶洞随之上升而无水,在较低海拔则出现新的溶洞;地壳如此多次间歇性抬升,出现多层溶洞。
(2)
根据材料“在岩溶地貌区,地下水面以下岩层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流向近似水平方向,最终流向河谷”,可以判断,地下水位与河流水面的海拔相近。从图中可以判断,青龙洞河的水面海拔为550米,则地下水面海拔应略高于550米。
(3)
根据材料“水流沿裂隙垂直向下运动,如果遇到近似水平的隔水岩层,水流也能转为水平运动。地下水做水平运动时,溶洞多水平方向发育”,可知悬瀑是地下暗河或溶洞出露崖壁的产物,与地壳运动有关。 首先,地表水垂直下渗过程中,遇到非可溶性岩层时,水流方向转为水平运动,因此形成水平分布的溶洞;接着,由于地壳抬升,河流比降增大,下蚀作用增强,多层地下溶洞逐步出露地表,洞口悬挂于陡崖之上;最后,原来在溶洞中水平流动的地下水体,顺着陡壁下泻,形成悬挂于谷壁的溶蚀型悬瀑。
【点睛】
20.(2020·湖北·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射电望远镜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射电望远镜选址对无线电环境条件要求很高。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现如今我国已建成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口径500m,选址在贵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天坑,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大窝凼地处深山,人烟稀少,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窝凼地质时期曾是一片浅海,海底沉积了深厚的石灰岩。
材料二:下图为贵州平塘县大窝凼区域图。
(1)简述大窝凼从海底石灰岩形成天坑的地质过程。
(2)分析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该地的优势条件。
【答案】(1)地质过程:地壳隆升(或地壳抬升);流水溶蚀(或侵蚀),地面塌陷。
(2)可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喀斯特地貌区,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渗透,便于排水;人口稀少(地处偏僻),无线电磁的干扰小(干扰信息小);位于高原区(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周围高山环绕,能有效屏障周围的人为电磁波干扰。
【详解】(1)海底沉积的石灰岩经地壳抬升至地表,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被流水溶蚀等外力作用塌陷,而形成天坑。
(2)优势条件:可从地形分析工程量小,可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从地貌分析不易积水,对设备腐蚀较少。喀斯特地貌区,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渗透,便于排水;从人烟稀少等分析无线电环境好。人口稀少(地处偏僻),周围高山环绕,能比较有效屏障周围的人为电磁波干扰;从海拔来分析大气能见度好,位于高原区,大气透明度高。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3.1走进桂林山水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气温较高,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2.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和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⑥和⑦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上图中的数字与下图景观照片相对应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6.影响图中溶洞、地下河发育的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堆积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有上千个通向地下水道的石灰岩天然井,独具特色,天然井里储存的雨水曾是古代玛雅人唯一的淡水来源。该地区年平均气温20~29℃,年平均降雨量1500mm。下图示意天然井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尤卡坦半岛天然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
C.岩石风化 D.风力侵蚀
8.部分尤卡坦半岛天然井可能变成旱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降水较少 B.纬度低,蒸发强烈
C.井水易下渗 D.人口增长迅速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形成云南石林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河湖沉积
10.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炎热,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11.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2020·广西桂林·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据此完成下题。
12.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
A.①形成时期 B.②形成时期 C.③形成时期 D.④形成时期
(2021·江苏·东台创新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北部宽,南部狭窄,除少数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山势浑圆,地势平缓。辽东半岛岩溶地貌发育广泛,南部、中部和北部以受侵蚀剥蚀影响的山区为主,东南部的黄海沿岸和西部的渤海沿岸则以侵蚀剥蚀丘陵及堆积、侵蚀平原为主。图中示意辽东半岛夷平面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测辽东半岛夷平面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15.①阶段夷平面上黄土层的来源可能是( )
A.红色风化壳受外力侵蚀,风化发育成黄土 B.高空西风携带内陆粉尘,在辽东半岛沉降
C.海平面下降,海岸泥沙出露 D.基岩受侵蚀,发育成黄土层
二、综合题
16.(2021·吉林·汪清县汪清第六中学高一期中)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________。
A.石灰岩分布区 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 D.片麻岩分布区
(2)读“CaCO +CO +H O=Ca(HCO ) ”化学方程式,简要说明石笋、石钟乳、石柱的形成原因。
(3)该地貌景观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________高原。
(4)简述人类如何趋利避害开发利用这种喀斯特景观资源。
17.(2021·江苏连云港·高三期中)阅读“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
(2)简述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2021·河北·高二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易溶蚀的碳酸钙,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貌。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2)简述①处锥形山体在②岩石形成之前的地貌成因。
(3)简析相对于乙处,丙处不适合修建隧道的主要原因。
19.(2021·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溶洞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在岩溶地貌区,地下水面以下岩层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流向近似水平方向,最终流向河谷;而在地面至地下水面之间通常没有水流,只在降雨或融雪等时期,水流沿裂隙垂直向下运动,如果遇到近似水平的隔水岩层,水流也能转为水平运动。在地下水垂直向下运动时,溶洞多垂直发育;地下水做水平运动时,溶洞多水平方向发育。溶洞内通常充满水,当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溶洞随地壳上升,洞内会无水。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发育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溶洞,其主要溶洞分布的海拔具有明显的成层分布规律(如图1),在云台山景区青龙河谷壁上能观察到不同海拔上的溶蚀型悬瀑(如图2),图中灰岩属于可溶性碳酸岩。
(1)简述图1所示云台山溶洞的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指出图2中青龙洞河附近地下水面的海拔,并说明判断理由。
(3)阐述青龙洞河两岸溶蚀型悬瀑形成的过程。
20.(2020·湖北·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射电望远镜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射电望远镜选址对无线电环境条件要求很高。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现如今我国已建成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口径500m,选址在贵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天坑,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大窝凼地处深山,人烟稀少,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窝凼地质时期曾是一片浅海,海底沉积了深厚的石灰岩。
材料二:下图为贵州平塘县大窝凼区域图。
(1)简述大窝凼从海底石灰岩形成天坑的地质过程。
(2)分析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该地的优势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