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3.1走进桂林山水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该空间格局相匹配的是我国( )
A.水资源的南多北少 B.地势的东高西低
C.人口的东多西少 D.经济水平的南高北低
2.贵州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 B.植被 C.地貌 D.土壤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溶蚀 D.风化作用
4.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中国房山世界景观图地质公园景观图”。
完成下列各题。
5.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6.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2020·广西桂林·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被称为“四绝”。据此完成题。
7.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
A.喀斯特地貌 B.风蚀地貌 C.冰川地貌 D.火山地貌
8.该版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
(2021·江苏·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读图, 完成下列小题。
9.关于石钟乳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10.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可能是( )
①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②火山喷发 ③游客的呼吸
④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1·黑龙江·明水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层厚度大
C.植被覆盖率高 D.岩石具有可溶性
12.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13.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
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山西·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与其它地貌一样,喀斯特地貌经历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后,如果该地块再次被抬升,又会再次经历类似的变化过程,即“侵蚀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序号所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5.关于图①所处阶段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平谷窄 B.山高谷深 C.山低谷浅 D.奇峰林立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贵州省普定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多裂隙及溶洞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据研究,当地的喀斯特是发育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该区域的白云岩区域以草本植物为主,与白云岩相比,石灰岩岩性脆弱,易被风化,裂隙较多,土壤发育较好,土层较厚,地上植被以森林为主(如右图所示)。但该区土壤贫瘠,近年来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指导下,该区农民弃种原来价格低廉的玉米、土豆,改种当地特色水果冰脆李。左图示意普定县喀斯特景观图。
(1)分析该地土壤较为贫瘠的自然原因。
(2)与白云岩地区相比,该区以石灰岩地区为主的地区地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试说明原因。
(3)列举该地区农民在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弃种玉米、土豆,改种冰脆李的效益。
17.(2021·山东·昌乐二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其特征是峰丛基座相连,山峰密集成四面环围状,中间深凹如锅底,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较集中分布地区之一。该地年降雨量1500-1600mm,高温多雨的气候促进了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溶蚀,深洼地、谷地、地下河洞穴、钟乳石等极为发育。下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
(1)说出七百弄地区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2)据图描述七百弄地区“深洼地”的形成过程。
(3)近1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推测地壳相对稳定对“深洼地”的影响。
18.(2021·福建·福州教院二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天坑是一-种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图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桶状形态特征,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在100m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的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由于其巨大的塌陷规模和特殊的圈闭化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毛寺天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该天坑坑内与坑外两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坑壁在其中起到了连接过渡作用,在这个特殊的生态过渡带上,植物物种多祥性在坑壁.上出现了“断裂”,且无乔木分布。下图为沾益区天坑群地理位置图和大毛寺天坑坑口——坑壁——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统计图。
(1)指出沾益区形成喀斯特天坑群的自然条件。
(2)简述大毛赤天坑从坑口至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的变化特征。
(3)说明大毛寺天坑坑壁无乔木分布的主要原因。
19.(2020·黑龙江·宾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3)简述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壤和地下水特征。
20.(2021·河北武强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
(1)简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2)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3)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3.1走进桂林山水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该空间格局相匹配的是我国( )
A.水资源的南多北少 B.地势的东高西低
C.人口的东多西少 D.经济水平的南高北低
2.贵州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 B.植被 C.地貌 D.土壤
【答案】1.A 2.C
【解析】1.结合图例、读图可知,图中的空间格局符合南多北少的特点,与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特点相匹配,A正确、C错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B错误;我国经济水平应是东高西低,D错误。故选A。
2.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与气候无关,因为这里气候湿润,降水多,A错误;植被较多,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是缺水的主要因素,B错误;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多漏斗和溶洞等,降水多沿地下河流走,导致地表水缺乏,成为高水贫困地区,C正确;土壤缺水,但不是水贫困的原因,D错误。故选C。
【点睛】贵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降雨丰富却又极度缺水,这样看似不可能的矛盾真实地存在于贵州。矛盾的背后和地形地貌有关,降雨待贵州不薄的老天却给了一个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地面土层薄,造成存水蓄水难,地表水多通过溶洞、漏斗等汇入地下河,以致“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溶蚀 D.风化作用
4.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3.C 4.A
【分析】3.由所学知识可知,石灰岩地区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流水溶蚀,C正确;不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和风化作用,ABD错误。所以选C。多见于我国的云贵高原。
4.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多见于我国的云贵高原,A正确;黄土高原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B错误;青藏高原多冰川地貌,C错误;内蒙古高原多风成地貌,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最广。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中国房山世界景观图地质公园景观图”。
完成下列各题。
5.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6.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答案】5.A 6.D
【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出喀斯特地貌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6.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的溶蚀作用而成,故D正确;与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关系小,可排除ABC。
(2020·广西桂林·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被称为“四绝”。据此完成题。
7.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
A.喀斯特地貌 B.风蚀地貌 C.冰川地貌 D.火山地貌
8.该版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
【答案】7.A 8.D
【分析】本题考查桂林山水的地貌形态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需明确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侵蚀及淀积沉淀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7.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为桂林山水,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城市,漓江水清澈秀丽,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四绝”。其地貌为喀斯特地貌。本题A选项正确。
8.该地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气候湿热,“桂林山水”是流水对石灰岩长期的溶解侵蚀而形成的。所以本题D选项正确。
(2021·江苏·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读图, 完成下列小题。
9.关于石钟乳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10.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可能是( )
①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②火山喷发 ③游客的呼吸
④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9.B 10.D
【解析】9.钟乳石的形成过程,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从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生成碳酸钙沉积等方面回答。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因此属于化学沉积作用,故选B。
10.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释放;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等,①③④正确。该地火山喷发活动稀少,②错误。故选D。
【点睛】该题以喀斯特溶洞形成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
(2021·黑龙江·明水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层厚度大
C.植被覆盖率高 D.岩石具有可溶性
12.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13.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
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1.D 12.B 13.A
【解析】11.由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D正确。与岩石有风化裂隙、岩石层厚度大、植被覆盖率高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12.由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地表水下渗严重,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图中的a、b、c地貌分别是是钟乳石、石笋、石柱,是可溶性岩石沉积的结果,AC错误,B正确。与风力作用无关,D错误。故选B。
13.由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广布,易被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①正确;地表崎岖,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②正确,A正确。岩层渗水性强,多溶洞或地下河,地表水缺乏,土壤保持水分条件差,③错误,BC错误。土层薄,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④错误,D错误。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石柱、石笋、钟乳石,是化学沉积的结果;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广布,易被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①正确;地表崎岖,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2022·山西·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与其它地貌一样,喀斯特地貌经历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后,如果该地块再次被抬升,又会再次经历类似的变化过程,即“侵蚀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序号所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5.关于图①所处阶段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平谷窄 B.山高谷深 C.山低谷浅 D.奇峰林立
【答案】14.A 15.B
【解析】14.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喀斯特地貌”。图示为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可溶性沉积岩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高地③,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原先河流切入石灰岩体内,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有少量的溶斗、落水洞出现,地.表水部分开始转入地下,但仍以地表水系占优势。随着地下岩溶作用的加强,地表水除主河流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经流水的侵蚀、溶蚀形成②、①;最后整个地面发育成宽广的溶蚀平原,平原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及孤峰与残丘最终形成低平原,如图④,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所处阶段,被流水溶蚀形成高大的山体和较深的山谷。B选项正确,排除A、C选项;奇峰林立的地貌应该在④阶段出现,排除D选项。故选B。
【点睛】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
①溶沟 ②石芽 ③峰林 ④孤峰 ⑤溶斗(喀斯特漏斗)也有的地方称为天坑。⑥地下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
①钙华:②石钟乳、石笋、石柱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贵州省普定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多裂隙及溶洞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据研究,当地的喀斯特是发育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该区域的白云岩区域以草本植物为主,与白云岩相比,石灰岩岩性脆弱,易被风化,裂隙较多,土壤发育较好,土层较厚,地上植被以森林为主(如右图所示)。但该区土壤贫瘠,近年来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指导下,该区农民弃种原来价格低廉的玉米、土豆,改种当地特色水果冰脆李。左图示意普定县喀斯特景观图。
(1)分析该地土壤较为贫瘠的自然原因。
(2)与白云岩地区相比,该区以石灰岩地区为主的地区地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试说明原因。
(3)列举该地区农民在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弃种玉米、土豆,改种冰脆李的效益。
【答案】(1)地形崎岖,降水多且集中,淋溶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热,生物循环旺盛,土壤养分不易积累;植被稀疏,枯枝落叶少,有机质补给少。
(2)与白云岩地区相比,石灰岩地区多裂隙,地表水易下渗,植被根系发达;该区发育的土壤厚度较大,能维持深根系的高大植物生长,所以植被演化为森林。
(3)利于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特色水果价值较高的,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当地脱贫致富。
【分析】本题考查了喀斯特地貌,以及退耕还林的相关知识。
【详解】(1)该题考查喀斯特地貌下土壤贫瘠的原因。从题干信息中可得到“碳酸盐岩、裂隙、亚热带湿润气候”等关键词以及喀斯特的景观图,结合碳酸盐溶于水中易带走营养物质流入地下暗河、溶洞,可知,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大量降水将营养物质带走,渗入地下,汇入地下暗河;该地气温高,降水多,微生物活跃,分解作用强,有机质积累少;且该地植被稀疏,枯枝落叶、植物残体较少,对土壤有机质补给少。
(2)该题考查植被覆盖不同的原因。森林相比于草地对于土壤的营养物质需求更多,需要的土层更厚,结合材料中的“石灰岩区域土壤发育较好、土层较厚”可得知;且石灰岩地区裂隙发育,地表水下渗多,有利于森林根系发育。
(3)本题考查退耕还林的效益。退耕还林的效益主要由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喀斯特地区本身水土流失严重,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冰脆李的经济效益大于玉米、土豆,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脱贫致富。
【点睛】
17.(2021·山东·昌乐二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其特征是峰丛基座相连,山峰密集成四面环围状,中间深凹如锅底,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较集中分布地区之一。该地年降雨量1500-1600mm,高温多雨的气候促进了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溶蚀,深洼地、谷地、地下河洞穴、钟乳石等极为发育。下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
(1)说出七百弄地区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2)据图描述七百弄地区“深洼地”的形成过程。
(3)近1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推测地壳相对稳定对“深洼地”的影响。
【答案】(1)平原面逐渐破碎;地表起伏加剧;出现多个峰丛洼地;洼地面积深度均逐渐变大等。
(2)碳酸盐岩在外力作用(风化、地表水侵蚀冲刷)下产生很多裂隙;地表水沿裂隙下渗、溶蚀,形成浅洼地及地下河;着地表水的下渗及溶蚀作用的增强,地下河不断扩张,顶部变薄坍塌,形成“深洼地”。
(3)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地表水向深洼地汇聚,沉积增强,导致“深洼地”变浅;水流下渗、侵蚀能力减弱,使“深洼地”保持相对稳定。
【分析】本题以深洼地为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考查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
(1)
七百弄地表变化是流水溶蚀的结果,随着流水溶蚀的不断进行,地势变低进而地表变崎岖,地表逐步破碎。出现深洼地、谷地等地貌,地表起伏加大。随着溶蚀作用不断进行,洼地等地貌不断发育,面积不断扩大。
(2)
深洼地为喀斯特地貌,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描述即可。发育初期,可溶性的碳酸盐岩受外力风化、地表水冲刷产生很多裂隙,岩石裂隙使得更多的水渗入岩石内部,加大了岩石与水的接触面积,水对岩石不断溶蚀;发育中期,地表水不断汇集,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沿裂隙对岩石的溶蚀、冲刷、搬运作用增强,裂隙不断加宽加深,洼地加深,同时地下裂隙进一步加深形成地下河;发育后期,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大,溶蚀作用增强,地下河不断扩张,河流顶部变薄,同时洼地沉积和崩塌物逐渐堆积,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河顶部发生坍塌,从而形成深度和体积更大的洼地。
(3)
地壳运动稳定,深洼地可以持续稳定的受到溶蚀,两侧峰丛或峰林逐渐坍塌,所以洼地堆积物较厚,深度变浅,数量减少,总体地势变低。洼地变浅甚至消失,水资源减少,使得溶蚀能力减弱,使得洼地相对稳定。
【点睛】
18.(2021·福建·福州教院二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天坑是一-种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图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桶状形态特征,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在100m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的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由于其巨大的塌陷规模和特殊的圈闭化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毛寺天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该天坑坑内与坑外两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坑壁在其中起到了连接过渡作用,在这个特殊的生态过渡带上,植物物种多祥性在坑壁.上出现了“断裂”,且无乔木分布。下图为沾益区天坑群地理位置图和大毛寺天坑坑口——坑壁——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统计图。
(1)指出沾益区形成喀斯特天坑群的自然条件。
(2)简述大毛赤天坑从坑口至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的变化特征。
(3)说明大毛寺天坑坑壁无乔木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1)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且石灰岩岩层深厚;降水丰富,流水溶蚀作用强;地质结构不稳定,岩层易发生塌陷。
(2)从坑口到坑底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且坑底高于坑口;物种组成的均匀度总体降低;物种优势度总体变化不大。
(3)天坑四周坑壁垂直陡峭,乔木根系难以扎根生长;天坑坑壁面上多为石灰岩,土壤稀少且保水性能差,不利于乔木生长。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察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详解】(1)自然条件: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且石灰岩岩层深厚,喀斯特地貌发育;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流水溶蚀作用强;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质结构不稳定,地壳运动频发,岩层易发生塌陷。
(2)读表可知:从坑口至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的变化特征是: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1.761-2.372);物种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1.63-1.5-1.79),且坑底高于坑口;物种组成的均匀度总体降低(1.0-0.83);物种优势度总体变化不大(0.72-0.77)。
(3)坑壁无乔木分布的主要原因:天坑四周坑壁垂直陡峭,乔木根系难以扎根生长,容易倒伏;天坑坑壁面上多为石灰岩,土壤稀少,土层薄,土壤贫瘠,且保水性能差,不利于乔木生长,当地降水多,对天坑四周坑壁冲刷作用强,乔木很难生长。
【点睛】
19.(2020·黑龙江·宾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3)简述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壤和地下水特征。
【答案】(1)贵州、广西。
(2)可溶性岩层(石灰岩)分布;气候温暖湿润(气温高,降水量丰富)。
(3)土层薄,酸性土壤,肥力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多地下河、湖,下渗严重)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成因及其发育下的土壤和地下水特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为广西和贵州。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与岩石类型和气候有关。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广布,该岩石可溶性强;气候主要为湿润多雨的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3)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土壤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酸性土壤,同时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土层薄,肥力低;而受该地貌的影响地下水不易储存,下渗严重,埋藏深,同时易形成地下暗河。
【点睛】
20.(2021·河北武强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
(1)简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2)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3)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
【答案】(1)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
(2)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释放;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
(3)地下水开采增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下渗减少;降水减少;地下河下切侵蚀。
【分析】该题以喀斯特溶洞形成过程为北京材料,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详解】(1)钟乳石属于流水淀积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为: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
(2)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包括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等方面。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中碳酸钙沉积释放二氧化碳;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
(3)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从地下水开采、生产生活用水增加、降水减少等方面回答。如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地下水开采增多;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地表植被的破坏,下渗减少;降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河下切侵蚀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