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4.1常见地貌类型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因为(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2.“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三角洲 B.福建沿海(多岩石)
C.海河入海口 D.江苏沿海(多滩涂)
【答案】1.D 2.B
【解析】1.结合图可知,”象鼻海岸“深入海洋,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本题考查特定地貌的分布地区。长江三角洲、海河入海口主要受流水沉积作用影响,AC错误;福建沿海多岩石,受海浪侵蚀作用,可能会出现类似“象鼻海岸”的地貌,B正确;江苏沿海多为淤泥质海岸,滩涂广布,以沉积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B。
【点睛】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主要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上的地理知识随处可见。图为“我国人民币中四种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图中四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景观属风力侵蚀地貌 B.②地景观属流水侵蚀地貌
C.③地景观属冰川堆积地貌 D.④地景观属流水沉积地貌
4.④①地貌景观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更加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更便利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答案】3.B 4.D
【解析】3.壶口瀑布属流水侵蚀地貌,A错误;长江三峡属流水侵蚀地貌,B正确;珠穆朗玛峰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貌,C错误;桂林山水属流水溶蚀地貌,D错误。故选B。
4.④①均为我国著名的自然风光,使旅游资源更加独特,D正确;④属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下暗河发育,使地表水资源较贫乏,A错误;④①是地表起伏加大,人们形容桂林山水所在的云贵高原“地无三尺平”,不利于交通建设,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喀斯特地貌包括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侵蚀地貌有峰林、峰丛、溶沟、石芽、溶洞、干谷、盲谷、断头河、天坑、天生桥等。堆积地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石灰华等。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图中M、O、P、Q四地分别存在着不同的地貌形态,O地聚落一般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山坡地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地貌最可能在图中M地看见的是( )
A. B.
C. D.
6.图中O、P、Q三地河谷横剖面分布对应(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7.O地聚落一般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山坡地带,主要是为了( )
A.方便取水 B.获取燃料
C.便于耕作 D.抵御洪灾
【答案】5.C 6.B 7.D
【分析】5.M地位于海拔5000m以上,可能分布有大面积的冰川地貌。图中A为峡谷,为流水侵蚀地貌;B为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地貌;C为冰斗,属于冰川侵蚀地貌;D为海蚀柱,属于海水侵蚀地貌。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6.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河谷较深,且泥沙淤积较少;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导致河谷淤积变浅。故O地河谷对应③处,P地河谷对应②处,Q地河谷对应①处。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7.O地位于河流上游,其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多洪涝灾害,故将聚落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山坡地带;临近河谷,方便取水,便于农耕;获取燃料并非主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河流地貌的特征为:河流上游落差大,下蚀和溯源侵蚀强烈,发育为“V”形河谷;河流中游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发育为“U”形河谷;河流下游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继续拓宽呈宽浅的U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的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蓝窗”景观为( )
A.海蚀穴 B.海蚀拱桥 C.海蚀平台 D.海蚀柱
9.“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答案】8.B 9.C
【解析】8.图中地貌伸入大海,呈“桥”形,应为海蚀拱桥,B正确;海蚀穴指海岸基岩被波浪长期侵蚀形成的凹穴或洞道,A错误;海事平台指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C错误;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D错误。故选B。
9.“蓝窗”景观是一个突出的岩石景观,因此海水沉积不可能起主导作用,A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力侵蚀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海浪相比,风力不是主导作用,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的尽头的景点,图中显示,“蓝窗”景观中石柱临近海面的地方细小,由此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C正确。“蓝窗”景观不在河流之中,因此流水侵蚀对该景观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蓝窗”位于马耳他第二大岛戈佐岛西北角,两边有直径约100米的天然石墩,支撑着一个石盖,形成一个高约100米、宽约20米的“窗子”,从中可以看到对面蓝色的波涛,因而得名“蓝窗”。“蓝窗”实际为海蚀拱桥,受海水侵蚀所形成。2017年,由于连日的大风引起巨浪冲刷,马耳他著名景点“蓝窗”坍塌,这一景点将永远消失。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排列。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11.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答案】10.B 11.C
【解析】10.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故选B。
11.雅丹地貌中,隆起的风蚀土墩即垄脊,呈长条型,排列方向与主导风向一致。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图中风口位于乌尔禾魔鬼城的西北方向,可判断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向。故选C。
【点睛】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貌为雅丹地貌。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溶蚀 D.风化作用
13.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12.C 13.A
【分析】12.由所学知识可知,石灰岩地区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流水溶蚀,C正确;不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和风化作用,ABD错误。所以选C。多见于我国的云贵高原。
1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多见于我国的云贵高原,A正确;黄土高原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B错误;青藏高原多冰川地貌,C错误;内蒙古高原多风成地貌,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最广。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的等高线(单位:m)示意一种堆积地貌。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地貌为( )
A.三角洲 B.风蚀蘑菇 C.江心洲 D.沙丘
15.图示地貌区盛行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4.D 15.B
【分析】14.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示地貌为新月型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15.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而形成,其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读图可知,等高线稀疏一侧为缓坡,等高线密集一侧为陡坡,再结合指向标判断可知,风向为西北风,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
【点睛】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为嘉陵江的支流,自汇水口向上依次出现“V形谷”、“U形谷”、瀑布地貌,其中“V形谷”河段河床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U形谷”是类似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两岸陡直的谷地,该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盖顶于泥岩(岩性较软)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瀑布高38m,丰水期水落高度可达30m以上,下方形成巨大的岩腔和深度超过3m的水潭,水潭周围堆积着大量的崩塌巨石。下图为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剖面图。
(1)分析该河上游河段形成U形河谷,而下游河段形成V形河谷的原因。
(2)在下图中画出瀑布形成之初的河流水位线(用一条水平虚线表示)。
(3)指出瀑布下切作用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在现有变化趋势下,推测未来瀑布的位置变化,并分析其落差变化。
【答案】(1)该支流汇入口处水位比嘉陵江要高得多,此处流速较快,下切作用强,下游河段(靠近河C河段)紫色土、泥岩发育,抗侵蚀能力差,溯源侵蚀速度快,快速向上游推进,深切成V形,上游河段泥岩与砂岩相间分布,且上层砂岩岩性较硬,抗侵蚀能力强,下层混者抗侵性能力弱,下层先被侵蚀,上层砂岩垂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两岸垂直的U形河谷。
(2)
注:①河流水位线必须面在图中砂岩范围内,低于或高于都不得分。
(3)夏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增大瀑布相对高度。流速加快,河水动能增强,提高下蚀能力;河水搬运能力强,搬运泥沙和砾石多、对河床有较强的掏蚀作用。
(4)向该河上游移动(或远离该河与嘉陵江交汇处)。河水出高处向低处流动、或上游地区海拔较高),瀑布向上游后退,使瀑布高差增大,瀑布高差增大,流水下泄速度加快下蚀作用增强,进一步增大高差。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侵蚀地貌,包括V形谷、U形谷和瀑布。考查知识的应用和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该支流汇入口嘉陵江处水位比嘉陵江要高得多,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且下游河段河床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抗侵蚀能力差,溯源侵蚀速度快,快速向上游推进,深切形成V形谷。上游河段泥岩和砂岩相间分布,且上层砂岩岩性较硬,抗侵蚀能力强,下层泥岩抗侵蚀能力弱,下层先被侵蚀,上层砂岩形成垂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两岸垂直的∪形河谷。
(2)水位线应在砂岩下,泥岩海拔最高处。因为瀑布是流水侵蚀较软岩层形成的,根据材料,砂岩以下的泥岩较软,故瀑布形成之初的水位在砂岩下。
(3)瀑布下切作用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侵蚀作用越强。夏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增大,故侵蚀作用强。
(4)根据上题分析结论,因为溯源侵蚀,未来瀑布会向上游移动,使瀑布高差增大;瀑布高差增大,流水下泄速度加快,下蚀作用增强,进一步增大高差,导致河流落差变大,上游海拔较高。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位于三个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会部位,周围高山环绕。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新构造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后又出现了尕海、耳海等子湖。
材料二:滩坝砂体是滩砂和坝砂的总称,是受波浪影响在滨岸地区沉积形成的砂体类型。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决定了已形成滩坝保存与否的地质命运。青海湖存在多期成排滩坝,且分布面积大。下图示意青海湖滩砂与坝砂的分布。
(1)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青海湖的演化过程。
(2)简述青海湖滩砂和坝砂的空间分布特点。
(3)据图中滩坝的分布位置判断青海湖区的主导风向为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1)初期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湖盆);洼地积水形成外流湖;后因东部隆起,外泄通道(倒淌河)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内流湖。
(2)滩砂和坝砂多分布于湖泊东岸(东南岸、东北岸);滩砂呈线状,分布面积大;坝砂呈点状,分布面积小;滩砂多分布在湖泊凹岸或湖岸线平缓地带;坝砂多分布在湖泊凸岸。
(3)偏西风(西北风),波浪为滩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而波浪的动力来自于风力;滩坝多分布于湖泊东岸(东南岸、东北岸),推断主导风为偏西风(西北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详解】(1)由材料信息“青海湖位于三个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会部位,周围高山环绕,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可知,初期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洼地积水后形成外流湖;“与黄河水系相通,新构造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可知,后因新构造运动,东部隆起,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内流湖。
(2)由图例可以看出,滩砂和坝砂多分布于湖泊东南岸、东北岸;滩砂主要分布在湖泊凹岸或湖岸线平缓地带,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分布面积较大;坝砂多分布在湖泊凸岸,呈点状,分布分散,面积小。
(3)由图示信息,“滩坝砂体是滩砂和坝砂的总称,是受波浪影响在滨岸地区沉积形成的砂体类型”可知,风力推动波浪,为滩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滩坝多分布于湖泊东南岸、东北岸,推断主导风为偏西风或西北风。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
(2)图中Rl和R2两河属于________河,主要补给水源是________________,影响图中河流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
(3)概括该区域的地形特点。
(4)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答案】(1)风(风力)
(2)内流河 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3)东部东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西部西北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4)“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或:一是土壤盐碱化在地表积聚的盐分;二是湖面减小后裸露的湖底上的盐分)
【详解】(1)结合图示可知该平原地区位于中亚,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风沙活动,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2)图中Rl和R2两河流入咸海,没有流入海洋,属于内流河,两河的源头地处海拔高度7千多米的高山,河流水源补给类型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的山地降水为主,因此影响图中河流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3)地形特点一般从地理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和倾斜、地貌等方面分析。结合图示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地区东南部以高山高原为主,西部西北部是广阔的平原;结合等高线海拔高度和河流流向可知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4)据材料可知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主要是因该地区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水量减小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导致该区域土壤盐碱化积累在地表上集聚的盐分;二是湖面减小后裸露在湖底的盐分。
19.(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山脉上尖峰林立,群峰间白雪皑皑。图甲示意巴塔哥尼亚山脉位置,图乙示意巴塔哥尼亚尖峰景观。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绘制巴塔哥尼亚山脉的形成示意图。
(2)除尖峰外,指出巴塔哥尼亚山脉还可能存在的冰川地貌。
(3)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巴塔哥尼亚山脉多尖峰的原因。
【答案】(1)
(2)刃脊、冰斗、U形谷、冰碛湖等。
(3)昼夜温差大,岩石风化作用强;海拔高,风力大,风蚀作用强;海拔较高,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强;山体在风化、侵蚀作用下,被越削越尖,形成尖峰。
【分析】本题考查了板块运动、冰川地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巴塔哥尼亚山脉属于海岸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导致陆地板块隆起抬升形成的。绘图如下:
(2)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刃脊、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湖、冰蚀湖等。
(3)巴塔哥尼亚多尖峰的原因,从外力作用的角度主要分析风化、侵蚀等。如巴塔哥尼亚山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岩石易破碎;海拔高且常年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劲,风蚀作用强;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强。山体在风化、侵蚀作用下,被越削越尖,形成尖峰。
【点睛】生长边界 :海岭、裂谷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山脉;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岛弧,海岸山脉, 海沟
风化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常见冰川地貌:峡湾、刃脊、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湖、冰蚀湖
20.(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地区,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
(2)甲图中F为流动沙丘,沙丘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
(3)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地貌。
(4)乙图的地貌类型是______,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______(砂石、砾石、黏土)。
【答案】 西北 风力侵蚀 风力沉积(堆积) 喀斯特(岩溶) 冲积扇 流水沉积 砾石、砂石、黏土
【详解】(1)甲图中A地貌类型为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主要是风力侵蚀而成。
(2)流动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风力堆积为主的地貌。
(3)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受到流水的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4)图乙的地貌类型分布在河流出山口位置,流水在出山口位置,地形开阔,流速变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由于流速不断变慢,搬运能力从扇顶至扇缘不断减弱,颗粒物不断变小,故颗粒物的大小排序依次为砾石、砂石、黏土。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仔细读图,判断风力、流水作用形成的侵蚀或是堆积地貌,然后根据问题针对性的答题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4.1常见地貌类型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因为(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2.“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三角洲 B.福建沿海(多岩石)
C.海河入海口 D.江苏沿海(多滩涂)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上的地理知识随处可见。图为“我国人民币中四种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图中四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景观属风力侵蚀地貌 B.②地景观属流水侵蚀地貌
C.③地景观属冰川堆积地貌 D.④地景观属流水沉积地貌
4.④①地貌景观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更加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更便利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图中M、O、P、Q四地分别存在着不同的地貌形态,O地聚落一般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山坡地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地貌最可能在图中M地看见的是( )
A. B.
C. D.
6.图中O、P、Q三地河谷横剖面分布对应(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7.O地聚落一般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山坡地带,主要是为了( )
A.方便取水 B.获取燃料
C.便于耕作 D.抵御洪灾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的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蓝窗”景观为( )
A.海蚀穴 B.海蚀拱桥 C.海蚀平台 D.海蚀柱
9.“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排列。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11.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溶蚀 D.风化作用
13.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的等高线(单位:m)示意一种堆积地貌。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地貌为( )
A.三角洲 B.风蚀蘑菇 C.江心洲 D.沙丘
15.图示地貌区盛行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为嘉陵江的支流,自汇水口向上依次出现“V形谷”、“U形谷”、瀑布地貌,其中“V形谷”河段河床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U形谷”是类似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两岸陡直的谷地,该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盖顶于泥岩(岩性较软)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瀑布高38m,丰水期水落高度可达30m以上,下方形成巨大的岩腔和深度超过3m的水潭,水潭周围堆积着大量的崩塌巨石。下图为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剖面图。
(1)分析该河上游河段形成U形河谷,而下游河段形成V形河谷的原因。
(2)在下图中画出瀑布形成之初的河流水位线(用一条水平虚线表示)。
(3)指出瀑布下切作用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在现有变化趋势下,推测未来瀑布的位置变化,并分析其落差变化。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位于三个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会部位,周围高山环绕。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新构造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后又出现了尕海、耳海等子湖。
材料二:滩坝砂体是滩砂和坝砂的总称,是受波浪影响在滨岸地区沉积形成的砂体类型。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决定了已形成滩坝保存与否的地质命运。青海湖存在多期成排滩坝,且分布面积大。下图示意青海湖滩砂与坝砂的分布。
(1)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青海湖的演化过程。
(2)简述青海湖滩砂和坝砂的空间分布特点。
(3)据图中滩坝的分布位置判断青海湖区的主导风向为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
(2)图中Rl和R2两河属于________河,主要补给水源是________________,影响图中河流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
(3)概括该区域的地形特点。
(4)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19.(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山脉上尖峰林立,群峰间白雪皑皑。图甲示意巴塔哥尼亚山脉位置,图乙示意巴塔哥尼亚尖峰景观。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绘制巴塔哥尼亚山脉的形成示意图。
(2)除尖峰外,指出巴塔哥尼亚山脉还可能存在的冰川地貌。
(3)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巴塔哥尼亚山脉多尖峰的原因。
20.(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地区,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
(2)甲图中F为流动沙丘,沙丘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
(3)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地貌。
(4)乙图的地貌类型是______,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______(砂石、砾石、黏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