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1植被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硅化木是几百万年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硅化木来自新疆奇台县等地的茫茫戈壁,树种以柏树(属裸子植物)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的硅化木主要树种在地质史上迅速发展的时期为(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奇台县等地出露有近千棵硅化木,说明该地在硅化木形成前曾经( )
A.火山活跃 B.炎热干燥 C.温暖湿润 D.冰川覆盖
【答案】1.C 2.C
【解析】1.题意表明,新疆硅化木的树种以柏树(属裸子植物)为主,祼子植物在地质史上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中生代,C对;前寒武纪是藻类植物繁盛时期,A错;古生代主要是孢子植物繁盛时期,B错;新生代主要是被子植物繁盛时期,D错。故选C。
2.奇台县等地出露有近千棵硅化木,说明该地在硅化木形成前,当地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表明当地适合森林生长,因此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C对;火山活跃有可能破坏森林,A错;炎热干燥和冰川覆盖不利于森林的存在,B、D错。故选C。
【点睛】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地壳演化史中,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银杉曾广布于自然环境复杂的亚欧大陆,第四纪冰川期后几乎绝迹,仅在我国以重庆金佛山为代表的少数亚热带山地地区成功躲过环境剧变,并遗存至今,成为中国的特有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第四纪冰川期属于( )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银杉曾在亚欧大陆广泛分布,说明( )
A.银杉生长繁殖的速度快 B.亚欧大陆东西湿度差异小
C.银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D.亚欧大陆南北温度差异小
5.银杉能在金佛山等亚热带山地区遗存至今,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 )
A.物种丰富,生态较稳定 B.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地形复杂,冰川作用弱 D.海拔较高,温度波动小
【答案】3.D 4.C 5.C
【解析】3.新生代包括第四纪、新近纪、古近纪,第四纪属于新生代,D正确;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A错误;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B错误;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C错误,所以选择D。
4.银杉曾在亚欧大陆广泛分布,亚欧大陆自然环境复杂,说明银杉树环境适应能力强,C正确;银杉树分布广泛更多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而非生长繁殖速度快,A错误;亚欧大陆东西跨经度大,亚欧大陆东-中-西湿度差异大,B错误;亚欧大陆南北跨纬度大,南北温差大,D错误,所以选择C。
5.银杉树在第四纪冰川期后几乎绝迹,可推测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冰川作用对银杉树的影响大,重庆金佛山地形复杂,冰川作用弱,植物得以保存,C正确;物种丰富,生态较稳定不是这些亚热带山区独有的特殊区位,银杉适应性强,纬度低热量充足也不是银杉生长的主导区位条件,AB错误;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温度波动大,D错误,所以选择C。
【点睛】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的关系图,植物生长与气温的变化有关,下图表示( )
A.20℃以下,呼吸作用随气温上升增速更快 B.20℃以上,光合作用随气温上升增速更快
C.随气温上升,两种作用的增速均持续加快 D.有机体增长速度,与气温呈一定的相关性
【答案】D
【详解】读图,20℃以下,呼吸作用曲线较缓,20°C以上,呼吸作用曲线较陡,说明20℃以下,呼吸作用随气温上升增速较慢,A错误;光合作用曲线在20℃以上和以下陡缓变化不明显,说明光合作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气温上升增速比较稳定,B、C错误;由图可知,有机体增长速度随气温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即先正相关,后负相关,与气温呈一定的相关性,D正确。故选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西伯利亚五针松是阿尔泰山北方森林的建群种之一。我国科学家对位于阿尔泰山中段南坡研究区内优势树种为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不仅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而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更大影响。下图示意研究区某国家气象站1958~2017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3月平均气温升高对西伯利亚五针松树木生长的影响是( )
A.利于林下枯枝落叶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B.利于增加空气湿度,增强树木抗旱能力
C.利于融雪和土壤解冻,加快树木恢复生长 D.利于增大昼夜温差,树木积累更多有机质
8.西伯利亚五针松受竞争树影响最大的阶段是( )
A.幼龄林时期 B.中龄林时期 C.成熟林时期 D.过熟林时期
【答案】7.C 8.A
【解析】7.根据材料“研究发现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不仅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而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更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树木的生长与3月平均气温正相关、与竞争树粗细负相关。西伯利亚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广布,冬季树木停止生长,3月平均气温升高,利于融雪和冻土解冻,提供水源和土壤,加快树木恢复生长,C符合题意;3月份气温升高但气温仍在0℃以下,且昼夜温差并没有增大,所以不利于微生物对林下枯枝落叶的分解,也不会增加有机质的积累,A、D不符合题意;3月西伯利亚仍受高压控制,气温升高,空气湿度降低,B错误。故选C。
8.根据材料“研究发现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不仅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而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更大影响。”可知:幼龄林时期的树木生长受周围竞争树的影响大,竞争树粗壮高大会使幼龄林得到的光照减少,影响幼龄林的生长,A符合题意;而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时期的树木已经有了一定的生长空间,受竞争树的影响较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西伯利亚五针松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我国的阿尔泰山地区等,喜光照,耐寒耐旱适应性强,能在干燥砂地和排水不良的沼泽地上生长,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粘壤土生长最好。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贵州省赤水市佛光岩海拔约450多米,以红色砂岩为主,是一座巨大的弧形丹霞崖壁,弧长1000余米,相对高度300余米,有“世界丹霞之冠”之称。佛光岩中间有一条大瀑布倾泻而下,没入茂林中……读“佛光岩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佛光岩的主要岩体是( )
A.由大理岩构成 B.具有层理结构 C.由岩浆冷却而成 D.一定含有化石
10.推测佛光岩弧形绝壁的形成过程( )
A.断裂抬升——流水侵蚀——外力沉积
B.断裂抬升——外力沉积——流水侵蚀
C.外力沉积——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断裂抬升——外力沉积
11.佛光岩崖壁底部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高山草甸
【答案】9.B 10.C 11.A
【分析】9.由图文材料可知,佛光岩以红色砂岩为主,且层理分明,应为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但不一定含有化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砂岩属于沉积岩,首先经外力作用沉积后固结成岩,后经过挤压断裂抬升,再经过流水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崖壁,从而形成弧形绝壁。故选C。
11.由材料可知,佛光岩位于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
①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②处的岩层表现出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构造;③、④两处均为断层构造。②处上覆岩层被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图中②处缺失c、b、a层,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发生沉积作用,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南美洲15°S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浅色的甲区域为荒漠区,深色的乙区域为植被覆盖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脉海拔超过50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甲、乙两区域地表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13.该山脉西坡山麓沿海的自然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
【答案】12.B 13.D
【解析】12.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美安第斯山脉东侧,甲地靠近终年冰雪覆盖的山脉,海拔高,气温低,形成高寒荒漠;乙地海拔低,温度高,形成森林。故选B。
13.该山脉以西受东南信风背风坡和沿岸寒流的影响,形成热带荒漠带,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气候、自然带的形成因素,结合图文信息,找出不同地区的差异(地理位置、地形等),是解题的关键。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甸状灌丛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气候是影响藏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①②③④四个自然区中,藏波罗花最可能广泛分布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 )
A.风化作用减弱 B.生物生产量提高
C.大气降水增多 D.土地退化加重
【答案】14.A 15.B
【分析】14.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甸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南部山区和山谷中,①自然区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正确。②③是林区,④是高寒灌丛草甸不适合藏波罗花生长,BCD错误。故选A。
15.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风化作用增强,A错误;其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生产量提高,B正确;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错误。故选B。
【点睛】注意“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甸状灌丛的山坡上”,据此判断其生长位置。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日本熊本县阿苏山的代表性观光胜地是一片富饶的草原(阿苏草原),上千年来该草原都是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但一年一度的烧荒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火势可能会蔓延到附近森林,盲目点火还会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
(1)指出阿苏草原所在地气候和所对应的植被类型。
(2)分析阿苏草原每年烧荒的时间。
(3)简析阿苏草原烧荒的对草场自身的作用。
(4)说明应如何确保烧荒安全。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冬末春初(3月) 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早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
(3)当地水热充足,草原很容易向灌木过渡,逐步演变成森林;烧荒可以维持草原植被;烧荒可以减少有机物的积蓄,变为草木灰(矿物盐),成为刚发芽的嫩草肥料,确保新草破土而出;烧荒可还以烧死害虫病菌等,促进草的生长。
(4)烧荒前,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烧荒时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等。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特征以及自然带、草原烧荒的时间、作用以及烧荒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读图分析可知,阿苏草原为日本的本州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成率阔叶林带。
(2)由材料分析可知,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说明烧荒之后,很短时间内草就开始发芽、生长,由此判断烧荒时间为)冬末春初,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而早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
(3)本题主要考查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可以从草原的维护、提供肥料、杀害病菌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因此草原很容易向灌木过渡,逐步演变成森林,因此通过烧荒可以维持草原植被;通过烧荒可以减少有机物的积蓄,产生的草木灰可以成为刚发芽的嫩草肥料,确保新草破土而出;烧荒可还以烧死害虫病菌等,促进草的生长。
(4)本题主要考查烧荒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烧荒前,需要在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烧荒时还需要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平时还需要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等。
17.(2021·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二期末)读图,回答问题。
(1)A右侧海峡是___,其表层洋流的流动方向是___。
(2)E岛西侧是___气候,D处是___气候。
(3)B地的气候成因是___,特点是___。
(4)C地的自然带是___,该自然带的野生动物4月份的迁徙方向是___。
(5)该大洲水能最丰富的河流是___,最长河流是___。
【答案】 直布罗陀 自西向东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 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 热带草原带 向北 扎伊尔河 尼罗河
【分析】本题考查了非洲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分布,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分析,A右侧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为直布罗陀海峡;该处受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水密度影响形成了密度流,其表层海水流动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2)E岛为马达加斯加岛,西侧是热带草原气候,东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以及受沿岸暖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B地位于非洲北部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其成因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特点是全年炎热干燥。
(4)C地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有明显的干湿季。4月份非洲南半球的热带草原带开始进入干季,草木枯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带开始进入雨季,草木茂盛,因此野生动物由南向北迁徙。
(5)非洲水能最丰富的河流是流经刚果盆地的扎伊尔河;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
【点睛】
18.(2019·湖南长沙·高一期末)下面两图为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到④的变化以_____为基础;自然带⑤到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2)图中各自然带属于荒漠景观的是____。(填番号)
(3)自然带①为_________带,目前该地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
【答案】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③⑦ 热带雨林 森林(雨林)破坏,森林资源减少
【分析】本大题以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自然带分布、生态环境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读图可知,自然带①到④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体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其变化以热量为基础;图中显示,自然带⑤到⑦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其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或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③为热带荒漠景观,图中⑦为温带荒漠景观,因此图中各自然带属于荒漠景观的是③和⑦。
(3)图中显示,自然带①位于赤道附近,位于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应为热带雨林带。由于人们过度砍伐,目前该地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热带雨林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损,森林资源减少。
【点睛】
19.(2020·安徽蚌埠·高一期末)读我国部分陆地自然带景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地区的自然带名称:① 带;③ 带。
(2)图中由①→②→③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 (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3)说出图中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指出两地水汽主要来源地。
(4)在①地区实施封山育林,能使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等,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种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性。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荒漠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3)①地降水比③地多,①地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③地水汽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
(4)整体性
【分析】本题以我国北方地区为区域分析背景考察自然带分布及差异,学生可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详解】(1)①地地处长白山,距海较近,受海洋水气的影响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地地处准噶尔盆地,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气影响小,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2)①地为森林,②为草原,③为荒漠带,其差异反映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主要是受海洋水气的影响出现的降水差异,因此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分。
(3)①地地处长白山区,降水相对较为丰富,其水汽来源主要来源于东部太平洋地区。③地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由于深居内陆降水相对较少,其海洋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携带的大西洋水汽及南下的北冰洋水汽。
(4)据题干可知森林植被覆盖率提升可影响土壤等其他要素,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符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0.(2022·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高一期末)地球表面植被类型多样,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苔原四大类。上海的植被类型是____,在亚欧大陆、北美洲北部的高纬度地区,生长着以耐寒的松、柏类树种为主的植被类型,其分布的北界为森林分布的最北端。该植被类型的名称是____。
【答案】 森林 草原 荒漠 森林 针叶林
【分析】本大题以植被类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
【详解】地球表面由于气候、地形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多种植被类型,大致分为森林、草原、荒漠、苔原等四大类。上海位于温带,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主要为森林,具体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亚欧大陆、北美洲北部的高纬度地区,生长着以耐寒的松、柏类树种为主的植被类型,其分布的北界为森林分布的最北端,其为针叶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1植被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硅化木是几百万年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硅化木来自新疆奇台县等地的茫茫戈壁,树种以柏树(属裸子植物)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的硅化木主要树种在地质史上迅速发展的时期为(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奇台县等地出露有近千棵硅化木,说明该地在硅化木形成前曾经( )
A.火山活跃 B.炎热干燥 C.温暖湿润 D.冰川覆盖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银杉曾广布于自然环境复杂的亚欧大陆,第四纪冰川期后几乎绝迹,仅在我国以重庆金佛山为代表的少数亚热带山地地区成功躲过环境剧变,并遗存至今,成为中国的特有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第四纪冰川期属于( )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银杉曾在亚欧大陆广泛分布,说明( )
A.银杉生长繁殖的速度快 B.亚欧大陆东西湿度差异小
C.银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D.亚欧大陆南北温度差异小
5.银杉能在金佛山等亚热带山地区遗存至今,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 )
A.物种丰富,生态较稳定 B.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地形复杂,冰川作用弱 D.海拔较高,温度波动小
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的关系图,植物生长与气温的变化有关,下图表示( )
A.20℃以下,呼吸作用随气温上升增速更快 B.20℃以上,光合作用随气温上升增速更快
C.随气温上升,两种作用的增速均持续加快 D.有机体增长速度,与气温呈一定的相关性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西伯利亚五针松是阿尔泰山北方森林的建群种之一。我国科学家对位于阿尔泰山中段南坡研究区内优势树种为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不仅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而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更大影响。下图示意研究区某国家气象站1958~2017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3月平均气温升高对西伯利亚五针松树木生长的影响是( )
A.利于林下枯枝落叶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B.利于增加空气湿度,增强树木抗旱能力
C.利于融雪和土壤解冻,加快树木恢复生长 D.利于增大昼夜温差,树木积累更多有机质
8.西伯利亚五针松受竞争树影响最大的阶段是( )
A.幼龄林时期 B.中龄林时期 C.成熟林时期 D.过熟林时期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贵州省赤水市佛光岩海拔约450多米,以红色砂岩为主,是一座巨大的弧形丹霞崖壁,弧长1000余米,相对高度300余米,有“世界丹霞之冠”之称。佛光岩中间有一条大瀑布倾泻而下,没入茂林中……读“佛光岩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佛光岩的主要岩体是( )
A.由大理岩构成 B.具有层理结构 C.由岩浆冷却而成 D.一定含有化石
10.推测佛光岩弧形绝壁的形成过程( )
A.断裂抬升——流水侵蚀——外力沉积
B.断裂抬升——外力沉积——流水侵蚀
C.外力沉积——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断裂抬升——外力沉积
11.佛光岩崖壁底部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高山草甸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南美洲15°S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浅色的甲区域为荒漠区,深色的乙区域为植被覆盖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脉海拔超过50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甲、乙两区域地表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13.该山脉西坡山麓沿海的自然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甸状灌丛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气候是影响藏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①②③④四个自然区中,藏波罗花最可能广泛分布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 )
A.风化作用减弱 B.生物生产量提高
C.大气降水增多 D.土地退化加重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日本熊本县阿苏山的代表性观光胜地是一片富饶的草原(阿苏草原),上千年来该草原都是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但一年一度的烧荒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火势可能会蔓延到附近森林,盲目点火还会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
(1)指出阿苏草原所在地气候和所对应的植被类型。
(2)分析阿苏草原每年烧荒的时间。
(3)简析阿苏草原烧荒的对草场自身的作用。
(4)说明应如何确保烧荒安全。
17.(2021·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二期末)读图,回答问题。
(1)A右侧海峡是___,其表层洋流的流动方向是___。
(2)E岛西侧是___气候,D处是___气候。
(3)B地的气候成因是___,特点是___。
(4)C地的自然带是___,该自然带的野生动物4月份的迁徙方向是___。
(5)该大洲水能最丰富的河流是___,最长河流是___。
18.(2019·湖南长沙·高一期末)下面两图为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到④的变化以_____为基础;自然带⑤到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2)图中各自然带属于荒漠景观的是____。(填番号)
(3)自然带①为_________带,目前该地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
19.(2020·安徽蚌埠·高一期末)读我国部分陆地自然带景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地区的自然带名称:① 带;③ 带。
(2)图中由①→②→③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 (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3)说出图中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指出两地水汽主要来源地。
(4)在①地区实施封山育林,能使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等,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种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性。
20.(2022·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高一期末)地球表面植被类型多样,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苔原四大类。上海的植被类型是____,在亚欧大陆、北美洲北部的高纬度地区,生长着以耐寒的松、柏类树种为主的植被类型,其分布的北界为森林分布的最北端。该植被类型的名称是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