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1植被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云南元阳地区传统经济模式为自给自足的种植业,元阳梯田是当地农民智慧的结晶,梯田布局完美体现了田、林、村的相互协调。下图是元阳梯田水资源关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 )
A.田、林、村 B.田、村、林 C.林、田、村 D.林、村、田
2.造成田、林布局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降水 C.交通 D.市场
3.梯田单块面积有大有小,造成梯田单块面积较小的原因是( )
A.土层薄 B.坡度陡 C.水源不足 D.远离村寨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甘肃省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年均气温6.3℃。2015年以来,当地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业,从河南、四川、云南等食用菌产地引入菌种与菌业人才,种植了羊肚菌、赤松茸等22种食用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临夏州可种植的菌菇种类多,主要得益于当地( )
A.地势落差大 B.栽培历史久 C.引种品种多 D.年均气温低
5.相比其他食用菌产地,临夏州食用菌的竞争力是( )
A.经验丰富 B.产量较高 C.错季上市 D.运费较低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我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以上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7.下列关于所划分四类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8.(2022·吉林·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读亚洲某典型植被示意图,该植被生长地区最可能是( )
A.黑龙江 B.新疆 C.海南 D.河北
9.(2022·吉林·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特点是( )
①各月都有花开②大部分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③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2·河北·沧县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图为2020年3月15日同一时刻拍摄于南京某东西向八车道街道两侧景观照片。该街道两侧为2019年年底按同一要求移植过来的樟树。樟树是亚热带地区的优势树种。图中显示拍摄当日,街道一侧樟树已在原来光秃的树枝上长出了簇簇新叶(图左),而另一侧樟树则新叶鲜见(图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南京街头樟树树枝“光秃”的原因是( )
A.冬季大风 B.自然落叶 C.人为修剪 D.低温冻害
11.照片中街道两侧樟树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是街道两侧( )不同。
A.人工栽培方式 B.夜间最低气温 C.土壤湿度与肥力 D.白天光照条件
(2022·福建·福清西山学校高一阶段练习)下面为两个中国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椰子树 B.樟树 C.杨树 D.茶树
13.下列植被特征最符合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树冠浑圆,革质叶面、无绒毛、稍硬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 D.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2021·浙江衢州·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亚洲东部植被、海水温度与洋流分布示意图。a为洋流,b为某森林植被。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10℃等温线分布深受a洋流影响。a洋流( )
A.向北流,是暖流 B.向南流,是寒流
C.向北流,是寒流 D.向南流,是暖流
15.b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往往由单一树种构成。b是( )
A.季雨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概括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特征。
(2)指出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地区。
(3)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雨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巽他大陆架(下图)位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之间。末次冰期时(距今约11.7千年~110千年)海平面下降,特别是末次盛冰期(距今约19千年~23千年),巽他大陆架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相比下降约123米。
(1)指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与现代热带雨林位置上的差别,并分析气候原因。
(2)与图示现代热带雨林相比较,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说明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影响。
(3)加里曼丹岛上分布着热带山地雨林、低山雨林、低地雨林。加里曼丹岛上的最高峰海拔4101米。请在下图中用一系列“▲”画出岛上主要山脉走向,并用箭头表示热带山地雨林在末次冰期的变动方向。
18.(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在泰加林内部河道附近有很多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的森林,被称为“老头儿林”。塔里亚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平均水深80厘米、平均河宽20米,河道弯曲,形成繁复的河曲。图甲为我国泰加林分布范围图,图乙示意塔里亚河河曲。
(1)分析我国泰加林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
(3)指出塔里亚河繁复河曲的形成原因。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图甲是某森林植被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著名景点煎饼岩及侵蚀裂缝中生长的绿色先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生长出一些植物,即先锋植物。根据图文信息中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推测先锋植物的特点。
(2)天然植被的形成过程是( )
①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 ②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
③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 ④更多植物生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3)天然植被的形成经历不同的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形成各个阶段的顺序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B.后期阶段的植被不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
C.每个阶段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相同的
D.随着时间推移,植被中植物的种类愈发复杂多样
(4)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状态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说明该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启发。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号称“世界干极”,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然而由于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势力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的影响,2015年9~10月,该沙漠中休眠已久的花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形成了“沙漠花海”的自然奇景。如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和相关地理景观示意图。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气候在阿塔卡马沙漠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2)说出图中甲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成因。
(3)结合材料,分析2015年9~10月阿塔卡马沙漠出现“沙漠花海”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1植被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云南元阳地区传统经济模式为自给自足的种植业,元阳梯田是当地农民智慧的结晶,梯田布局完美体现了田、林、村的相互协调。下图是元阳梯田水资源关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 )
A.田、林、村 B.田、村、林 C.林、田、村 D.林、村、田
2.造成田、林布局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降水 C.交通 D.市场
3.梯田单块面积有大有小,造成梯田单块面积较小的原因是( )
A.土层薄 B.坡度陡 C.水源不足 D.远离村寨
【答案】1.D 2.A 3.B
【解析】1.森林为梯田与村寨提供稳定、清洁的水源,因而位于梯田与村寨的上方,AB错误;梯田多建设在坡度较小的缓坡上,海拔较低,另外根据水资源运动方向是森林到村寨,(生活污水)再到梯田,也可以判断出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林、村、田,C错误,D正确。故选D项。
2.森林分布最高,梯田分布最低。低海拔温度高,有利于种植业发展,说明造成田、林布局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A正确;降水为森林与梯田提供水源支持,降水会随着高度不同而产生差异,但森林能够为梯田提供水源,如果升高梯田的海拔高度,则会使得温度降低,影响作物品质,因而降水不是影响布局的主要因素,B错误;交通、市场多影响产品的销售范围、种植品类等等,不会影响田林的布局海拔,CD错误。故选A项。
3.梯田是经过人为改造的,面对土层薄,可以搬运客土,A错误;在相同的单块梯田高度下,坡度陡会造成梯田单块面积减小,所以造成梯田单块面积较小的原因是坡度陡,B正确;水源不足不会影响田块大小形状,C错误;距离村寨远近与梯田大小无关,D错误。故选B项。
【点睛】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甘肃省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年均气温6.3℃。2015年以来,当地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业,从河南、四川、云南等食用菌产地引入菌种与菌业人才,种植了羊肚菌、赤松茸等22种食用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临夏州可种植的菌菇种类多,主要得益于当地( )
A.地势落差大 B.栽培历史久 C.引种品种多 D.年均气温低
5.相比其他食用菌产地,临夏州食用菌的竞争力是( )
A.经验丰富 B.产量较高 C.错季上市 D.运费较低
【答案】4.A 5.C
【解析】4.结合材料可知,临夏州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落差大,垂直地带分异明显,气候差异大,可种植的蘑菇种类多,A正确;当地食用菌种植从外地引入菌种与人才,说明当地栽培历史不久,B错误;当地可种植的菌菇种类在于当地的气候适合多种菌菇生长存活,而不在于引种的品种多少,C错误;气温低影响的是菌菇的生长速度与产量,也有可能使可种植的菌菇种类不多,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A。
5.临夏州年均气温低,菌菇的上市时间相比其他产区更晚,可与其他菌菇产区错开上市季节,占据市场,提高竞争力,C正确;当地菌种与人才均为引进,经验丰富不是其竞争力,A错误;当地气温低,菌菇生长慢,产量应较低,B错误。当地居于内陆,距离市场较远,地形复杂,交通不变,交通成本较高,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C。
【点睛】影响生物多样性因素:1、气候:热量和降水。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显著。3、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4、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5、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6、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远近。7、优势物种。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我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以上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7.下列关于所划分四类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答案】6.C 7.A
【分析】6.四类功能区由多个依据划分,既有自然指标也有社会经济指标,故属于多重指标。单一指标、自然指标和地理位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本题选C。
7.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各区域内部的特征不可能完全一致。各区域间的界线是比较模糊的,有过渡地带。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区域的划分,需要根据材料来得出相应的答案,注意审题。遇到语气特别绝对的选项,需要特别注意。
8.(2022·吉林·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读亚洲某典型植被示意图,该植被生长地区最可能是( )
A.黑龙江 B.新疆 C.海南 D.河北
【答案】B
【详解】观察图可知,该地区植被矮小,根系发达,说明地表水分少,根系向地下深处才能吸收更多的地下水,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由图示信息“亚洲”及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黑龙江、河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B正确。故选B。
9.(2022·吉林·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特点是( )
①各月都有花开②大部分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③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热带雨林各月都有花开、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①③错误。常绿阔叶林大部分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②④正确。D正确。故选D。
(2022·河北·沧县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图为2020年3月15日同一时刻拍摄于南京某东西向八车道街道两侧景观照片。该街道两侧为2019年年底按同一要求移植过来的樟树。樟树是亚热带地区的优势树种。图中显示拍摄当日,街道一侧樟树已在原来光秃的树枝上长出了簇簇新叶(图左),而另一侧樟树则新叶鲜见(图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南京街头樟树树枝“光秃”的原因是( )
A.冬季大风 B.自然落叶 C.人为修剪 D.低温冻害
11.照片中街道两侧樟树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是街道两侧( )不同。
A.人工栽培方式 B.夜间最低气温 C.土壤湿度与肥力 D.白天光照条件
【答案】10.C 11.D
【解析】10.樟树作为亚热带优势树种,是典型的常绿树种,不会因为冬季大风或低温等原因自然落叶,ABD错误;为了减少移植后树体的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苗木工人在移植时会剪掉树体的枝叶,C正确。故选C。
11.根据材料中“按同一要求”种植,排除A。街道两侧,夜间最低气温、土壤湿度与肥力不会有太大差别,排除BC。白天,街道南侧樟树受道旁较为高大建筑物的遮挡,正午前后得不到阳光的照射。由于街道宽达八车道,其街道北侧的樟树,不会受到遮挡,故两侧樟树生长所需的白天光照条件有较大差异,从而造成了新叶生长状况的差异,D正确,所以选择D选项。
【点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
(2022·福建·福清西山学校高一阶段练习)下面为两个中国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椰子树 B.樟树 C.杨树 D.茶树
13.下列植被特征最符合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树冠浑圆,革质叶面、无绒毛、稍硬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 D.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答案】12.C 13.A
【解析】12.材料信息表明,明明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因此该地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温带地区,代表植被有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白桦树等,C符合题意;茶树和樟树均属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椰子树属于热带树木,属于热带季雨林植被,这些树木均为常绿树种,排除ABD。故选C。
13.材料信息表明,贝贝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其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特点是四季常绿,树冠浑圆,叶面多革质,有光泽,无绒毛,较硬,A正确;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属于落叶阔叶林的特点,排除B;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属于针叶林的特征,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冬季一般会落叶,排除C;具有肉质的叶或茎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树种特点,排除D。故选A。
【点睛】我国东部季风区由南向北主要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植被类型。
(2021·浙江衢州·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亚洲东部植被、海水温度与洋流分布示意图。a为洋流,b为某森林植被。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10℃等温线分布深受a洋流影响。a洋流( )
A.向北流,是暖流 B.向南流,是寒流
C.向北流,是寒流 D.向南流,是暖流
15.b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往往由单一树种构成。b是( )
A.季雨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答案】14.B 15.B
【分析】14.读图分析,该区域位于中高纬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a洋流为千岛寒流,向南流,与10℃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故选B。
15.读图分析,b森林群落分布在60°N附近,横跨亚欧大陆,终年温度较低,形成树种比较单一亚寒带针叶林,B正确;季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错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D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概括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特征。
(2)指出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地区。
(3)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雨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案】(1)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带状东西延伸。
(2)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
(3)垂直结构复杂,树木高大茂盛;具有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植物种类多。
【分析】本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1)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呈条带状,东西延伸分布在北半球大陆约50°N~70°N之间的地区,包括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2)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图中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及马来半岛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其中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雨林。
(3)
热带雨林地区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水热条件的差异,导致两种植被出现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树干的高度和群落结构及附生植物与藤本植物等方面,具体而言,热带雨林植物叶片深绿,高大茂盛、群落结构复杂,多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巽他大陆架(下图)位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之间。末次冰期时(距今约11.7千年~110千年)海平面下降,特别是末次盛冰期(距今约19千年~23千年),巽他大陆架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相比下降约123米。
(1)指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与现代热带雨林位置上的差别,并分析气候原因。
(2)与图示现代热带雨林相比较,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说明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影响。
(3)加里曼丹岛上分布着热带山地雨林、低山雨林、低地雨林。加里曼丹岛上的最高峰海拔4101米。请在下图中用一系列“▲”画出岛上主要山脉走向,并用箭头表示热带山地雨林在末次冰期的变动方向。
【答案】(1)差别:末次冰期热带雨林更集中于赤道(低纬度)地区分布。气候原因:末次冰期时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2)原因:海平面下降,巽他大陆架广泛出露。影响:吸收二氧化碳量多(释放氧气多);固定、储存碳元素多。
(3)
【分析】本题以巽他大陆架为背景,涉及影响植被的因素、森林生态功能及地貌判读相关知识,考查读图分析及综合思维能力。
(1)
依据图例,两条实线之间为现代热带雨林分布范围,两条虚线之间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分布范围,从图中可以看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分布纬度较低,集中在赤道两侧分布,现代热带雨林分布纬度位置较高,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的差异,末次冰期气温降低,且降水较少,无法向较高纬度地区扩展,因此热带雨林分布纬度较低。
(2)
结合材料信息,末次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整体出露海面而形成一片连续的陆地,比现代热带雨林形成时期的陆地面积大,因此形成的热带雨林面积更大,热带雨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碳储库,对调节全球大气成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根据图中河流位置及流向,自中部流向两侧海洋,可以判断出该地地势中部高,山地主要分布在岛屿中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热带山地雨林是指那些生长在山上有3300尺高度的森林,高的山地林一般在2500-3000m 高度以上,森林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相当于山体海拔升高,因此热带山地雨林分布面积扩大。作图如下:
18.(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在泰加林内部河道附近有很多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的森林,被称为“老头儿林”。塔里亚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平均水深80厘米、平均河宽20米,河道弯曲,形成繁复的河曲。图甲为我国泰加林分布范围图,图乙示意塔里亚河河曲。
(1)分析我国泰加林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
(3)指出塔里亚河繁复河曲的形成原因。
【答案】(1)夏季温凉短促,冬季严寒漫长;年均温度较低;降水相对充沛(气候相对湿润)
(2)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冻土层使植被主根难以深入地下;冻土层上方的积水浸泡,植被根系呼吸作用受阻。
(3)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寒冷,永久冻土层广布,河流难以向下侵蚀;河流以侧蚀为主,凸岸泥沙堆积。
【分析】本题以泰加林植被的分布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植被的生长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河曲的形成原因,难度一般,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对较多,调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及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得出答案。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详解】(1)我国泰加林生长的气候条件,应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可知,泰加林分布区纬度高,据此可得出其生长的气候条件为,年均温度较低,夏季温凉短促,冬季严寒漫长。泰加林作为森林的一种,其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泰加林生长地的气候是相对湿润的。
(2)根据材料信息,在泰加林内部河道附近有很多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的森林,被称为“老头儿林”。说明“老头儿林”长得较矮小,形态不挺拔,扎根不深,“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结合所生长的环境,主要分析气候、土壤、水文等要素对植被的影响。泰加林分布区气候寒冷,树木生长缓慢;气候寒冷导致冻土广布,影响树木根系深入。同时受到冻土层上方的积水浸泡,植被根系呼吸作用受阻,所以长得矮小不挺拔。
(3)塔里亚河繁复河曲主要是河流侧蚀的结果,而河流侧蚀主要是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水流平缓的地区。读图可知,塔里亚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缓慢,利于侧蚀,凹岸侵蚀,凸岸泥沙堆积加剧了河曲的形成:同时该地区冻土层广布,河流难以下蚀。
【点睛】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图甲是某森林植被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著名景点煎饼岩及侵蚀裂缝中生长的绿色先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生长出一些植物,即先锋植物。根据图文信息中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推测先锋植物的特点。
(2)天然植被的形成过程是( )
①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 ②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
③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 ④更多植物生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3)天然植被的形成经历不同的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形成各个阶段的顺序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B.后期阶段的植被不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
C.每个阶段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相同的
D.随着时间推移,植被中植物的种类愈发复杂多样
(4)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状态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说明该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启发。
【答案】(1)为了适应裸地、没有土壤等条件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先锋植物的植株多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合理即可)
(2)C
(3)D
(4)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新西兰煎饼岩为情境,涉及植被形成过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相关必备知识,突出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地衣、苔藓是植物界的先锋植物,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有所差异,图文中呈现的是在裸岩中生长的先锋植物,具有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所以植物植株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
(2)考查从裸地到稳定植被的形成过程。结合某森林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和新西兰的岩石裂缝图,可以分析出形成的过程: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更多植物生长→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故选C。
(3)从裸地到稳定的森林的形成过程,是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各个阶段形成的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A错。从早期阶段到中期、后期稳定阶段,土壤等环境条件越来越适合植物的生长,植被中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D正确。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植物种类,而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不同的,形成稳定的森林后,乔木就占据了优势,取代了之前草本、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阶段仍可以看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因此后期阶段的植被中是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的,B、C错。故选D。
(4)基于前面的思考,进一步设问天然植被形成的漫长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启发,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所以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
【点睛】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号称“世界干极”,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然而由于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势力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的影响,2015年9~10月,该沙漠中休眠已久的花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形成了“沙漠花海”的自然奇景。如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和相关地理景观示意图。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气候在阿塔卡马沙漠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2)说出图中甲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成因。
(3)结合材料,分析2015年9~10月阿塔卡马沙漠出现“沙漠花海”的原因。
【答案】(1)该地区年均温较高,年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致使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土壤贫瘠;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
(2)热带雨林带。纬度较低,地处热带;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受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降水增多;充足的水分和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可以从自然环境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寒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因此致使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水少所以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土壤贫瘠;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的突出特征。
(2)读图可知,甲位于巴西东南部,属于非地带性因素形成的热带雨林带。具体成因包括该地纬度较低,全年高温;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带。
(3)本题需要结合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知识回答。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