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期中考试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期中考试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5 19:19: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期中考试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湖北·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期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①②③④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答案】1.A 2.A
【解析】1.根据题意,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方向,在不同视角下,表现不同,北极在上侧视,地球运动方向为自左向右,A对,B错。北极俯视图中,为逆时针方向,C错。南极俯视图中,为顺时针方向,D错。故选A。
2.根据题意,线速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小。①②③④四点中,①的纬度最低,因此线速度最大。A对,BCD错故选A。
【点睛】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方向,在不同视角下,表现不同,北极在上侧视,地球运动方向为自左向右;北极俯视图中,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俯视图中,为顺时针方向。
(2021·吉林江城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两条河流下游图,图中圆圈为一小岛。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小岛最终可能与之连接的堤岸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若要在甲、乙两图四点中建设港口,则最合适的点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B 4.C
【解析】3.河流行进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往右偏,南半球往左偏。从图上纬线信息可知,甲图纬度越往北度数越大,为北半球,乙图纬度越往南度数越大,为南半球,两条河流在①、④岸堆积,在②、③岸冲刷,故而在①、④处易与河岸相连接,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4.港口建设应选择在冲刷岸,冲刷岸水较深,避免泥沙堆积而致使船只搁浅,两条河流在②、③岸冲刷,故选择此两地建设港口,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方向会发生偏转,偏转规律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2021·湖南·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中)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组合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大兴安岭 D.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山地及西部高山地区
6.图中Ⅰ、Ⅱ、Ⅲ、Ⅳ符号,代表角峰地貌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5.D 6.A
【解析】5.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冰川面积广布,西部高山地区纬度偏高,冰川地貌发育,D正确。大兴安岭海拔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很少有冰川地貌发育,ABC错误。故答案选D。
6.看图可知,Ⅰ是角峰,Ⅱ是冰斗,Ⅲ是悬谷,Ⅳ是鼓丘,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冰川侵蚀方式包括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楔作用、撞击作用。
(2021·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在现代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表示岩浆岩到变质岩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不正确的是( )
A.⑤—重熔再生 B.②—外力作用 C.③—冷却凝固 D.①—变质作用
【答案】7.A 8.C
【解析】7.根据图示,甲岩石由岩浆形成,且可相互转化,则甲为岩浆岩。变质岩和岩浆岩都可以经过外力作用②③沉积形成沉积岩,B、C错误。大理岩由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即图示中乙通过④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D错误。图示①箭头代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A正确,故选A。
8.结合上题判断,根据图示,图示①箭头代表甲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D正确,不符合题意。箭头②代表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是外力作用,B正确,不符合题意。箭头③代表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沉积为沉积岩,C错误,符合题意。⑤箭头代表岩浆岩经过重融再生成为岩浆,A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巧用岩浆: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巧用箭头: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巧用辅助性信息: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2021·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10.“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答案】9.C 10.A
【解析】9.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因此“金刚宝石”属于侵入型岩浆岩,C对,A、B、D错。故选C。
10.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说明上下盘石头原为一体,应该是岩浆岩形成后又受到外力作用而形成。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是亚热带季风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作用不强,B错;纬度低、海拔低,无冰川侵蚀,D错;石头本体不是沉积形成的沉积岩,C错,是临海地区,上下盘分离是海浪侵蚀为主,A对。故选A。
【点睛】岩浆在活动过程中,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侵入岩石裂隙形成侵入性岩浆岩,与其他岩石接触,高温高压下可能使别的岩石形成变质岩。
(2021·福建·晋江市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
A.1月、西北风 B.7月、西北风 C.1月、东南风 D.7月、东南风
12.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3.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答案】11.A 12.C 13.B
【解析】11.根据图中北半球的风向可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说明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为1月份,M位于东亚,此时为西北风,A对,C错;7月份,东亚风向从海洋吹向陆地,与图中风向不符合,B、D错。A对,故选A。
1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月份,亚欧大陆为高压,因此被切断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C对;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附近陆地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不容易被陆地切断,A、D错;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低气压切断,而此刻为1月份,B错。C对,故选C。
13.M位于亚欧大陆,1月大陆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M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B对;7月份,南亚的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而M地为1月份东亚,A错;地形、沿海洋流运动不会导致M地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C、D错。B对。故选B。
【点睛】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021·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高一期中)读“某日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上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日(节气)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
A.夏至日 B.冬至日 C.秋分日 D.春分日
15.上图中A所代表的风带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答案】14.A 15.A
【分析】14.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均往北移动,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夏至日。故选A。
15.读图可知,A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风向为东北风。故选A。
【点睛】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综合题
16.(2021·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二期中)读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左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坐标____;在左图中用粗黑线标出晨线____。
(2)该日Q(晨昏线与经线交点)地的昼长为____小时,日出地方时为____时。
(3)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该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用折线在下图中画出左图所示日期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5)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普遍高温,请利用以上原理分析原因。
【答案】(1) (23°26′N,0°)
(2) 18 3
(3)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昼现象。
(4)绘图如下:
(5)夏季我国北方地区白昼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日照时数长;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但白昼短,光照时间短。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示意图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直射点坐标、晨昏线判断、昼夜长短计算及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察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根据图示地球公转方向可以判断这是夏至日太阳光照图,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直射点(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由图可知是0°经线,故太阳直射点坐标(23°26′N,0°);弧线PMN是晨昏线,顺地球自转,由夜进入昼经过的界线为晨线,故弧线PM为晨线,如图所示
(2)
P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Q与P相差3小时,且位于P的西边,所以Q为3点且正在日出;根据昼长=2×(12﹣日出时刻),可知该日Q地的昼长为18小时。
(3)
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昼现象。
(4)
读左图可知:该图为夏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23.5°。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绘制如图所示:
(5)
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我国北方虽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但白昼长,日照时数长;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但白昼短,光照时间短。这样东部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点睛】
17.(2021·河北·元氏县第四中学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某中学开展了全国研学行。下图分别为学生团队研学路线及所拍照片。
(1)全国地貌景观多样,图中所示地区与其地貌对应的是(填字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A地貌名称为________,受________作用形成。
(3)C地貌名称是________,其与冲积扇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素有“千沟万壑”之称的地貌是________(填字母),该地形区形成是________作用。而其表面的“千沟万壑”又是受________作用。
【答案】(1) E D C
(2) 海蚀崖(柱) 海浪侵蚀
(3) 三角洲 三角洲形成于河口,冲积扇形成于山口。
(4) D 风力沉积 流水侵蚀
【分析】本大题以“学生团队研学路线及所拍照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地貌成因、地质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①为我国西北地区,地貌主要为风成地貌,与E图的风蚀地貌吻合;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千沟万壑,为图D;③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区,是河口三角洲,与之吻合的是图C 。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地貌位于沿海地区,是海蚀崖(柱),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3)
读图可知,C为河口处的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所以三角洲与冲积扇的区别是: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冲积扇位于出山口处。
(4)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所以素有“千沟万壑”之称。而黄土高原主要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18.(2021·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甲、乙、丙三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及判断依据。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答案】(1)甲为向斜。依据: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乙为背斜。依据: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
丙为断层。依据: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为断层。
(2)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3)乙地。
理由:乙地为背斜,岩层的拱形结构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分析】本题以常见地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1)从岩层形态来看,向上弯曲的岩层为背斜,向下弯曲的岩层为向斜,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丙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有位置对应关系,相同的岩层在断裂处有明显位移,为断层结构。
(2)从原始形态看,向上弯曲的背斜易形成山岭,向下弯曲的向斜易形成谷地,但是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3)图中指向标表示右侧为北,则东西向的隧道正好垂直穿过图中所示岩层,甲为向斜,乙为背斜,若在两者间选一作为隧道,背斜的岩层的拱形结构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向斜是良好的储水结构,容易渗水,且没有拱形支撑,不适合作为隧道。
19.(2021·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二期中)读甲乙两个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C两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
(2)甲图中半岛位于____和____海之间。
(3)乙图中主要国家是亚洲核能发电量最多的国家,试简述其优先发展核电的理由。
(4)评价乙图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
(5)乙图中主要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木材、棉花等主要工业原料中,除____外,其他都很缺乏。乙国____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矿物能源的不足。
【答案】(1)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2) 黄海 日本
(3)①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缺乏;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③核电站燃料运输量小,地区适应性强;④科技力量强,经济基础雄厚
(4)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科技水平高及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
(5) 木材 水力资源(或水能)
【分析】本题以日本区域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1)
B国纬度高,为温带季风气候,C国纬度低,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
甲图中半岛为朝鲜半岛,结合所学知识,朝鲜半岛位于黄海和日本海之间。
(3)
乙图中的国家为日本,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短缺;日本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消耗量大;核电所需燃料少,运输量少,日本国土面积狭小,适合发展核能;发展核电技术要求高,日本科技力量强,技术力量雄厚。
(4)
有利条件:乙国为日本,日本人口超过一亿,且人口受教育文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发达,技术力量雄厚;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交通便利。不利条件:日本为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各种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短缺,发展工业的原料不足。
(5)
日本为季风气候,降水少,地形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河床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所以日本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木材、棉花等主要工业原料中,除木材外,其他都很缺乏。日本水能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矿物能源的不足。
20.(2021·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成因是____。
(2)B地在____和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
(3)C是____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成因是____;D是____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成因是____。
【答案】(1)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 副热带高气压 西风带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 温带海洋性 全年温和多雨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析】本题以气压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为材料。涉及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气候特点、气候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A在南北纬10°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成因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
B在大陆西岸30°-40°之间,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的成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
C气候在大陆西岸40°~60°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多雨,成因为常年受西风带控制。D位于大陆东岸35°~55°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期中考试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湖北·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期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①②③④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答案】1.A 2.A
【解析】1.根据题意,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方向,在不同视角下,表现不同,北极在上侧视,地球运动方向为自左向右,A对,B错。北极俯视图中,为逆时针方向,C错。南极俯视图中,为顺时针方向,D错。故选A。
2.根据题意,线速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小。①②③④四点中,①的纬度最低,因此线速度最大。A对,BCD错故选A。
【点睛】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方向,在不同视角下,表现不同,北极在上侧视,地球运动方向为自左向右;北极俯视图中,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俯视图中,为顺时针方向。
(2021·吉林江城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两条河流下游图,图中圆圈为一小岛。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小岛最终可能与之连接的堤岸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若要在甲、乙两图四点中建设港口,则最合适的点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B 4.C
【解析】3.河流行进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往右偏,南半球往左偏。从图上纬线信息可知,甲图纬度越往北度数越大,为北半球,乙图纬度越往南度数越大,为南半球,两条河流在①、④岸堆积,在②、③岸冲刷,故而在①、④处易与河岸相连接,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4.港口建设应选择在冲刷岸,冲刷岸水较深,避免泥沙堆积而致使船只搁浅,两条河流在②、③岸冲刷,故选择此两地建设港口,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方向会发生偏转,偏转规律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2021·湖南·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中)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组合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大兴安岭 D.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山地及西部高山地区
6.图中Ⅰ、Ⅱ、Ⅲ、Ⅳ符号,代表角峰地貌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5.D 6.A
【解析】5.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冰川面积广布,西部高山地区纬度偏高,冰川地貌发育,D正确。大兴安岭海拔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很少有冰川地貌发育,ABC错误。故答案选D。
6.看图可知,Ⅰ是角峰,Ⅱ是冰斗,Ⅲ是悬谷,Ⅳ是鼓丘,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冰川侵蚀方式包括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楔作用、撞击作用。
(2021·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在现代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表示岩浆岩到变质岩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不正确的是( )
A.⑤—重熔再生 B.②—外力作用 C.③—冷却凝固 D.①—变质作用
【答案】7.A 8.C
【解析】7.根据图示,甲岩石由岩浆形成,且可相互转化,则甲为岩浆岩。变质岩和岩浆岩都可以经过外力作用②③沉积形成沉积岩,B、C错误。大理岩由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即图示中乙通过④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D错误。图示①箭头代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A正确,故选A。
8.结合上题判断,根据图示,图示①箭头代表甲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D正确,不符合题意。箭头②代表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是外力作用,B正确,不符合题意。箭头③代表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沉积为沉积岩,C错误,符合题意。⑤箭头代表岩浆岩经过重融再生成为岩浆,A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巧用岩浆: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巧用箭头: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巧用辅助性信息: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2021·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10.“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答案】9.C 10.A
【解析】9.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因此“金刚宝石”属于侵入型岩浆岩,C对,A、B、D错。故选C。
10.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说明上下盘石头原为一体,应该是岩浆岩形成后又受到外力作用而形成。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是亚热带季风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作用不强,B错;纬度低、海拔低,无冰川侵蚀,D错;石头本体不是沉积形成的沉积岩,C错,是临海地区,上下盘分离是海浪侵蚀为主,A对。故选A。
【点睛】岩浆在活动过程中,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侵入岩石裂隙形成侵入性岩浆岩,与其他岩石接触,高温高压下可能使别的岩石形成变质岩。
(2021·福建·晋江市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
A.1月、西北风 B.7月、西北风 C.1月、东南风 D.7月、东南风
12.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3.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答案】11.A 12.C 13.B
【解析】11.根据图中北半球的风向可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说明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为1月份,M位于东亚,此时为西北风,A对,C错;7月份,东亚风向从海洋吹向陆地,与图中风向不符合,B、D错。A对,故选A。
1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月份,亚欧大陆为高压,因此被切断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C对;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附近陆地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不容易被陆地切断,A、D错;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低气压切断,而此刻为1月份,B错。C对,故选C。
13.M位于亚欧大陆,1月大陆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M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B对;7月份,南亚的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而M地为1月份东亚,A错;地形、沿海洋流运动不会导致M地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C、D错。B对。故选B。
【点睛】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021·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高一期中)读“某日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上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日(节气)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
A.夏至日 B.冬至日 C.秋分日 D.春分日
15.上图中A所代表的风带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答案】14.A 15.A
【分析】14.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均往北移动,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夏至日。故选A。
15.读图可知,A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风向为东北风。故选A。
【点睛】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综合题
16.(2021·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二期中)读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左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坐标____;在左图中用粗黑线标出晨线____。
(2)该日Q(晨昏线与经线交点)地的昼长为____小时,日出地方时为____时。
(3)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该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用折线在下图中画出左图所示日期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5)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普遍高温,请利用以上原理分析原因。
【答案】(1) (23°26′N,0°)
(2) 18 3
(3)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昼现象。
(4)绘图如下:
(5)夏季我国北方地区白昼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日照时数长;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但白昼短,光照时间短。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示意图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直射点坐标、晨昏线判断、昼夜长短计算及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察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根据图示地球公转方向可以判断这是夏至日太阳光照图,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直射点(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由图可知是0°经线,故太阳直射点坐标(23°26′N,0°);弧线PMN是晨昏线,顺地球自转,由夜进入昼经过的界线为晨线,故弧线PM为晨线,如图所示
(2)
P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Q与P相差3小时,且位于P的西边,所以Q为3点且正在日出;根据昼长=2×(12﹣日出时刻),可知该日Q地的昼长为18小时。
(3)
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昼现象。
(4)
读左图可知:该图为夏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23.5°。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绘制如图所示:
(5)
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我国北方虽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但白昼长,日照时数长;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但白昼短,光照时间短。这样东部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点睛】
17.(2021·河北·元氏县第四中学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某中学开展了全国研学行。下图分别为学生团队研学路线及所拍照片。
(1)全国地貌景观多样,图中所示地区与其地貌对应的是(填字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A地貌名称为________,受________作用形成。
(3)C地貌名称是________,其与冲积扇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素有“千沟万壑”之称的地貌是________(填字母),该地形区形成是________作用。而其表面的“千沟万壑”又是受________作用。
【答案】(1) E D C
(2) 海蚀崖(柱) 海浪侵蚀
(3) 三角洲 三角洲形成于河口,冲积扇形成于山口。
(4) D 风力沉积 流水侵蚀
【分析】本大题以“学生团队研学路线及所拍照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地貌成因、地质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①为我国西北地区,地貌主要为风成地貌,与E图的风蚀地貌吻合;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千沟万壑,为图D;③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区,是河口三角洲,与之吻合的是图C 。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地貌位于沿海地区,是海蚀崖(柱),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3)
读图可知,C为河口处的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所以三角洲与冲积扇的区别是: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冲积扇位于出山口处。
(4)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所以素有“千沟万壑”之称。而黄土高原主要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18.(2021·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甲、乙、丙三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及判断依据。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答案】(1)甲为向斜。依据: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乙为背斜。依据: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
丙为断层。依据: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为断层。
(2)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3)乙地。
理由:乙地为背斜,岩层的拱形结构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分析】本题以常见地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1)从岩层形态来看,向上弯曲的岩层为背斜,向下弯曲的岩层为向斜,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丙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有位置对应关系,相同的岩层在断裂处有明显位移,为断层结构。
(2)从原始形态看,向上弯曲的背斜易形成山岭,向下弯曲的向斜易形成谷地,但是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3)图中指向标表示右侧为北,则东西向的隧道正好垂直穿过图中所示岩层,甲为向斜,乙为背斜,若在两者间选一作为隧道,背斜的岩层的拱形结构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向斜是良好的储水结构,容易渗水,且没有拱形支撑,不适合作为隧道。
19.(2021·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二期中)读甲乙两个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C两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
(2)甲图中半岛位于____和____海之间。
(3)乙图中主要国家是亚洲核能发电量最多的国家,试简述其优先发展核电的理由。
(4)评价乙图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
(5)乙图中主要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木材、棉花等主要工业原料中,除____外,其他都很缺乏。乙国____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矿物能源的不足。
【答案】(1)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2) 黄海 日本
(3)①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缺乏;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③核电站燃料运输量小,地区适应性强;④科技力量强,经济基础雄厚
(4)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科技水平高及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
(5) 木材 水力资源(或水能)
【分析】本题以日本区域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1)
B国纬度高,为温带季风气候,C国纬度低,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
甲图中半岛为朝鲜半岛,结合所学知识,朝鲜半岛位于黄海和日本海之间。
(3)
乙图中的国家为日本,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短缺;日本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消耗量大;核电所需燃料少,运输量少,日本国土面积狭小,适合发展核能;发展核电技术要求高,日本科技力量强,技术力量雄厚。
(4)
有利条件:乙国为日本,日本人口超过一亿,且人口受教育文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发达,技术力量雄厚;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交通便利。不利条件:日本为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各种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短缺,发展工业的原料不足。
(5)
日本为季风气候,降水少,地形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河床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所以日本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木材、棉花等主要工业原料中,除木材外,其他都很缺乏。日本水能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矿物能源的不足。
20.(2021·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成因是____。
(2)B地在____和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
(3)C是____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成因是____;D是____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成因是____。
【答案】(1)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 副热带高气压 西风带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 温带海洋性 全年温和多雨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析】本题以气压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为材料。涉及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气候特点、气候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A在南北纬10°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成因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
B在大陆西岸30°-40°之间,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的成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
C气候在大陆西岸40°~60°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多雨,成因为常年受西风带控制。D位于大陆东岸35°~55°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