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分班考试卷
一、选择题(16分)
1.(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稀疏(shū) 剥莲蓬(bō) 锐利(ruì) 谈心(tán)
B.附近(fù) 率领(shuài) 耸立(sǒng) 鸡冠(guān)
C.闪烁(shuò) 朴素(sù) 绮丽(yǐ) 耍赖(lài)
D.倘若(tǎng) 装饰(shì) 应和(hè) 老鹰(yīng)
2.(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B.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
C.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D.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
3.(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面有关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科学课堂上,我异想天开的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B.诗词竞赛开始前的最后一分钟,他才到场,真是不速之客。
C.我们同学之间相处要做到将心比心,减少矛盾的发生。
D.放学了,同学们整理好书包后从教室里鱼贯而出。
4.(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 D.表示话未说完
5.(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面词语中的“顾”字与“环顾四周”的“顾”意思相同的是( )
A.三顾茅庐 B.左顾右盼 C.顾此失彼 D.顾全大局
6.(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C.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D.我最佩服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诸葛亮。
7.(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面四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同他谈过话后,他说:他有决心把学习搞好。
B.晚上爸爸问我今天一天做了什么事?我吞吞吐吐说不出来。
C.我最爱读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
D.那里开着许多鲜花,火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花。
8.(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陈琳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二、填空题(13分)
9.(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好”的意思是 。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
10.(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把句子补充完整。
(1)野旷天低树, 。
(2)待到重阳日, 。
(3)捐躯赴国难, 。
(4)胜日寻芳泗水滨, 。
11.(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杭州素有“ ”的美称。西湖,是镶嵌在这里的一颗明珠。苏轼的《 》就有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 。
12.(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谈到太平国洪、杨内讧这段历史,人们不禁会发出“ , ”的叹息。(引用曹植的诗句)
三、语言表达(5分)
13.(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人物的内心是复杂多样的。请任选一个场景,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场景一:周六上午,独自在家,想玩游戏,但是作业没写……
场景二:天气冷,不想起床,但是上学时间快到了……
四、阅读(34分)
(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岁寒三友》)
也。”
【材料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罕》)
14.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字词的意思。
儿侍父 霜雪之时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结合材料一,可以知道“古人称岁寒三友,即 、 、 也。”在霜雪之时,此三者没有枯落,是因为 (填写原文语句)。
16.翻译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7.松竹梅,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陈毅有诗云: ,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 。
(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现代文阅读
①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现在想起来,有一件往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②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很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看报纸,忽然听到狼狗拼命地狂吠。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了。于是,我打开房门,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我下意识地想他们是来讨钱的,于是厌恶地挥挥手。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妇女轻轻地问我:“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③我这才想起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便喝住狼狗,打开院门,让母子俩________(liǎng
liǎ)进来搬报纸。这时我注意到中年妇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边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她,抢着搬报纸。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在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 。望着脸色蜡黄的小男孩,我________(故意 特意)多给了10元钱,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④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狗叫的声音。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面时,看到的是刚刚走了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他们开口,我便________(不耐烦 不高兴)地说:“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⑤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金闪闪的项链。我不禁一怔________(zhēng zhèng),细细看去,那不正是我遗失了多时的金项链吗?我忙接过来,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是捧回了我的爱。要知道,这是我和我先生结婚12周年的纪念品。
⑥这时中年妇女轻轻说:“项链是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求我快快送回来。”
⑦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元塞到小孩手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⑧母子俩谢绝了。夕阳下,我望着她俩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8.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词语下划横线
19.给短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填序号。
①背影 ②一根项链 ③母子俩
20.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21.第②段“不速之客”中的“速”意思是 。文中的“不速之客”指 。
22.“我”第一次多给了10元钱,是因为: ;“我”第二次又掏出100元给孩子,是因为: 。
23.仔细读读第⑥自然段划线的语句,将“央求”换成“请求”“恳求”可以吗?为什么?
24.请想象一下小孩发现金项链以后与妇女的对话,然后把“央求”的过程写具体,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和心理。
25.读了这篇短文,你能用简洁的话语来赞赞文中的妇女和小男孩吗?
五、写作(30分)
26.(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咀嚼”是指将食物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引申为对耐人寻味的文章或者是别的事物进行品尝和品读,有“体会”和“玩味”的意思。如“咀嚼唐诗”“咀嚼哲学”“咀嚼童年”“咀嚼幽默”“咀嚼成长”……
请你把题目《咀嚼 ▲ 》补充完整,完成一篇作文,写出你的思考或体验,表达真实的想法或情感,字数400字以上(写在作文纸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绮丽(yǐ)应为(qǐ);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不读“jiǎo”。
(4)成语中某些带有通假现象的文字和读音。
2.【答案】C
【知识点】比喻;比拟;拟人
【解析】【分析】C.句修辞手法为夸张,ABD句都是拟人。
故答案为: 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每个选项,分析每个选项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3.【答案】B
【知识点】解释
【解析】【分析】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语境指参加诗词竞赛晚了一些,并不是没有被邀请。故使用不当。
其他成语的意思:
异想天开: 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 。
将心比心: 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鱼贯而出: 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答案】B
【知识点】破折号
【解析】【分析】“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句中破折号表示语音的延长。
故答案为: 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类型和用法,重点要会辨析逗号与分号、括号与破折号、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省略号、冒号等易错标点的用法。这里考查破折号的用法,平常要注意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运用。
5.【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环顾四周”中“顾”字意思为“看”。
B.“左顾右盼”中“顾”字意思也是“看”。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一般着重考查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此处涉及一词多义现象。文言实词可能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多种含义,平常要注意积累,做题时可以联系语境辨析判断正误。
6.【答案】A
【解析】【分析】B句“由于......使......”导致句子缺失主语。C句“原因”和“造成的”重复。D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gb
7.【答案】D
【解析】【分析】A句中“:”号错误,应为逗号“,”。B句中问号改为逗号。C句中“杜甫”后面的逗号去掉。
故答案为:
【点评】gb
8.【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名人事迹;称谓
【解析】【分析】陈琳曾评价曹植:天下才有十斗,子建独得七斗。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反复地记忆和巩固,从而做到得心应手,平时要多积累和整理。
9.【答案】互相说着逗趣的话。;那酒后相互说着逗趣话的,是谁家的老爷爷老奶奶?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相媚好”的“相”,互相;“媚好”就是说逗趣的话;翁媪即老头、老太婆的意思。结合起来疏通句意即可。
故答案为:互相说着逗趣的话。那酒后相互说着逗趣话的,是谁家的老爷爷老奶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及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作答。
10.【答案】(1)江清月近人
(2)还来就菊花
(3)视死忽如归
(4)无边光景一时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字词有:清、菊、忽、景。
故答案为:江清月近人;还来就菊花;视死忽如归;无边光景一时新。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1.【答案】人间天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关于杭州,众所周知被誉为“人间天堂”;苏轼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把西湖的美景写活了。
故答案为:人间天堂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默写和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多读多记,反复巩固,主要是克服写错别字。
12.【答案】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是一个情景默写题,谈到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内讧事情,都是农民义军领袖,相煎太急。注意“根”“煎”的书写。
故答案为: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3.【答案】探出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上学的时间快到了,该起床了。但暖烘烘的被窝让我留恋,再睡一会吧,我想,大不了待会不吃早餐了,大不了上学路上一路狂奔......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题干设置了矛盾的情景,想玩游戏,但是作业没有写完;以及天气冷,不想起床,但是上学时间快到了……就是要把矛盾冲突的瞬间,化解矛盾的心理过程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探出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上学的时间快到了,该起床了。但暖烘烘的被窝让我留恋,再睡一会吧,我想,大不了待会不吃早餐了,大不了上学路上一路狂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微写作的场景描写能力。要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心的变化流程,注意题干设置的情景,把握字数要求。
【答案】14.伺候;的;无实际意义
15.松;竹;梅;“其性皆耐寒”
16.等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7.大雪压青松;待到雪化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其他常识;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实词的掌握能力。要在平时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做好认真的积累和巩固工作,最重要的是结合语境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对文本重要语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或引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语句的关键是抓住句子的采分点,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然后适当地增删调补换。
(4)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古诗名句的默写和句意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反复记诵,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烂熟于心的地步。
14.①侍,动词,侍奉、伺候;
②之,结构助词,的;
③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答案为:伺候;的;无实际意义。
15.“岁寒三友”指:梅、竹、松,三种凌冬不调的景物。在霜雪之时,此三者没有枯落,是因为“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
故答案为:松;竹;梅;“其性皆耐寒”。
16.岁,年;凋,凋零。
故答案为:等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7.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压、待。
故答案为:大雪压青松;待到雪化时。
【答案】18.liǎ;故意;不耐烦;zhèng
19.②
20.原来那男孩并不是她亲生。
21.邀请;收废品的中年妇女和她的儿子。
22.看孩子脸色蜡黄觉得可怜;被妇女母子的言行所感动而表示感谢
23.不可以,“央求”更能体现小男孩要把项链送回来的急切心情。
24.“妈妈,快把这金项链,还给那个阿姨,她说不定在着急地找呢”……
25.妇女:心地善良。小男孩:纯洁高尚。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要在平时积累和整理,反复巩固记忆,从而达到熟能生巧。
(2)本题考查学生给选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拟写文章标题的关键是要醒目,能够涵盖文本的内容,特别是能揭示作品的主题。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情景补写语句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段进行补充相应的语句,注意瞻前顾后,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能力,要在整体把握语句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情景去推敲和判断。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情节或细节的把握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分析和探究,最好摘引原文的相关语段去作答。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运用的把握能力。词语的选用往往涉及到人物的情感和态度,要结合上下文,从文本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和理解。
(7)本题考查学生想象的能力。要想象合理,必须依据故事的结构脉络,根据作者的行文主题来判断,不能想当然地作答,更不是肆无忌惮地胡乱作答。
(8)本题考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中人物的特点进行品评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言行事迹进行分析和判断。
18.母子俩(liǎ);“故意”是主观上的做法,而“特意”是带着特定的目的做法,语境选用“故意”更好。第三空从后文“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可看出“我”的“不耐烦”。不禁一怔(zhèng),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表示情不自禁地发呆。
故答案为:liǎ;故意;不耐烦;zhèng。
19.选文的标题,是最能凸显文章主题的短语或句子,从文本后半部分的情节“ 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金闪闪的项链 ”,可知透过这根金项链看出了这对母子纯真的、金子般的心。
故答案为:②。
20.题干要求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从原文——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在一起生活,就算是吧!” 说明他们并不是一对亲生的母子关系。故可以填“ 原来那男孩并不是她亲生”。
故答案为: 原来那男孩并不是她亲生。
21.第②段“不速之客”中的“速”,动词,招致、邀请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这里的“不速之客”指收废品的中年妇女和他的儿子。
故答案为:邀请;收废品的中年妇女和她的儿子。
22.结合原文可知:“我”第一次多给了10元钱,是因为孩子脸色蜡黄觉得可怜;第二处又掏出100元给孩子,是“我”被这对母子金子般 的心感动了,而且表示对东西的失而复得的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看孩子脸色蜡黄觉得可怜;被妇女母子的言行所感动而表示感谢。
23.“央求”是主动、恳切地请求的意思,更能体现孩子对归还失物的执着精神,而“请求”“恳求” 要表达的那种主动性、急迫性的程度要弱一些。
故答案为:不可以,“央求”更能体现小男孩要把项链送回来的急切心情。
24.题干要求想象一下小孩发现金项链以后与妇女的对话,然后把“央求”的过程写具体,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和心理。这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当时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
故答案为:“妈妈,快把这金项链,还给那个阿姨,她说不定在着急地找呢”……
25.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话语来赞赞文中的妇女和小男孩。妇女和小男孩都有一个赤诚善良的心,虽然他们的生活境地并不好,但是她们靠自食其力生活着,而且不贪任何便宜的行为值得点赞。
故答案为:妇女:心地善良。小男孩:纯洁高尚。
26.【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加半命题的作文,题干指出“咀嚼”的意思,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最值得我们品味的就是它的引申义。命题人给我们以提示,可以写: 咀嚼唐诗”“咀嚼哲学”“咀嚼童年”“咀嚼幽默”“咀嚼成长”…… 考生要善于选择自己在十多个春秋里感触最深的角度来写,注意细节的把握和情节的曲折,注意语言的流畅自然等等。
【点评】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就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分班考试卷
一、选择题(16分)
1.(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稀疏(shū) 剥莲蓬(bō) 锐利(ruì) 谈心(tán)
B.附近(fù) 率领(shuài) 耸立(sǒng) 鸡冠(guān)
C.闪烁(shuò) 朴素(sù) 绮丽(yǐ) 耍赖(lài)
D.倘若(tǎng) 装饰(shì) 应和(hè) 老鹰(yī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绮丽(yǐ)应为(qǐ);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不读“jiǎo”。
(4)成语中某些带有通假现象的文字和读音。
2.(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B.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
C.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D.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比拟;拟人
【解析】【分析】C.句修辞手法为夸张,ABD句都是拟人。
故答案为: 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每个选项,分析每个选项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3.(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面有关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科学课堂上,我异想天开的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B.诗词竞赛开始前的最后一分钟,他才到场,真是不速之客。
C.我们同学之间相处要做到将心比心,减少矛盾的发生。
D.放学了,同学们整理好书包后从教室里鱼贯而出。
【答案】B
【知识点】解释
【解析】【分析】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语境指参加诗词竞赛晚了一些,并不是没有被邀请。故使用不当。
其他成语的意思:
异想天开: 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 。
将心比心: 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鱼贯而出: 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 D.表示话未说完
【答案】B
【知识点】破折号
【解析】【分析】“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句中破折号表示语音的延长。
故答案为: 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类型和用法,重点要会辨析逗号与分号、括号与破折号、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省略号、冒号等易错标点的用法。这里考查破折号的用法,平常要注意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运用。
5.(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面词语中的“顾”字与“环顾四周”的“顾”意思相同的是( )
A.三顾茅庐 B.左顾右盼 C.顾此失彼 D.顾全大局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环顾四周”中“顾”字意思为“看”。
B.“左顾右盼”中“顾”字意思也是“看”。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一般着重考查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此处涉及一词多义现象。文言实词可能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多种含义,平常要注意积累,做题时可以联系语境辨析判断正误。
6.(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C.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D.我最佩服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诸葛亮。
【答案】A
【解析】【分析】B句“由于......使......”导致句子缺失主语。C句“原因”和“造成的”重复。D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gb
7.(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下面四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同他谈过话后,他说:他有决心把学习搞好。
B.晚上爸爸问我今天一天做了什么事?我吞吞吐吐说不出来。
C.我最爱读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
D.那里开着许多鲜花,火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花。
【答案】D
【解析】【分析】A句中“:”号错误,应为逗号“,”。B句中问号改为逗号。C句中“杜甫”后面的逗号去掉。
故答案为:
【点评】gb
8.(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陈琳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名人事迹;称谓
【解析】【分析】陈琳曾评价曹植:天下才有十斗,子建独得七斗。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反复地记忆和巩固,从而做到得心应手,平时要多积累和整理。
二、填空题(13分)
9.(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好”的意思是 。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
【答案】互相说着逗趣的话。;那酒后相互说着逗趣话的,是谁家的老爷爷老奶奶?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相媚好”的“相”,互相;“媚好”就是说逗趣的话;翁媪即老头、老太婆的意思。结合起来疏通句意即可。
故答案为:互相说着逗趣的话。那酒后相互说着逗趣话的,是谁家的老爷爷老奶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及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作答。
10.(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把句子补充完整。
(1)野旷天低树, 。
(2)待到重阳日, 。
(3)捐躯赴国难, 。
(4)胜日寻芳泗水滨, 。
【答案】(1)江清月近人
(2)还来就菊花
(3)视死忽如归
(4)无边光景一时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字词有:清、菊、忽、景。
故答案为:江清月近人;还来就菊花;视死忽如归;无边光景一时新。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1.(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杭州素有“ ”的美称。西湖,是镶嵌在这里的一颗明珠。苏轼的《 》就有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 。
【答案】人间天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关于杭州,众所周知被誉为“人间天堂”;苏轼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把西湖的美景写活了。
故答案为:人间天堂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默写和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多读多记,反复巩固,主要是克服写错别字。
12.(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谈到太平国洪、杨内讧这段历史,人们不禁会发出“ , ”的叹息。(引用曹植的诗句)
【答案】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是一个情景默写题,谈到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内讧事情,都是农民义军领袖,相煎太急。注意“根”“煎”的书写。
故答案为: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表达(5分)
13.(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人物的内心是复杂多样的。请任选一个场景,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场景一:周六上午,独自在家,想玩游戏,但是作业没写……
场景二:天气冷,不想起床,但是上学时间快到了……
【答案】探出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上学的时间快到了,该起床了。但暖烘烘的被窝让我留恋,再睡一会吧,我想,大不了待会不吃早餐了,大不了上学路上一路狂奔......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题干设置了矛盾的情景,想玩游戏,但是作业没有写完;以及天气冷,不想起床,但是上学时间快到了……就是要把矛盾冲突的瞬间,化解矛盾的心理过程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探出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上学的时间快到了,该起床了。但暖烘烘的被窝让我留恋,再睡一会吧,我想,大不了待会不吃早餐了,大不了上学路上一路狂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微写作的场景描写能力。要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心的变化流程,注意题干设置的情景,把握字数要求。
四、阅读(34分)
(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岁寒三友》)
也。”
【材料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罕》)
14.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字词的意思。
儿侍父 霜雪之时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结合材料一,可以知道“古人称岁寒三友,即 、 、 也。”在霜雪之时,此三者没有枯落,是因为 (填写原文语句)。
16.翻译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7.松竹梅,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陈毅有诗云: ,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 。
【答案】14.伺候;的;无实际意义
15.松;竹;梅;“其性皆耐寒”
16.等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7.大雪压青松;待到雪化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其他常识;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实词的掌握能力。要在平时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做好认真的积累和巩固工作,最重要的是结合语境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对文本重要语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或引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语句的关键是抓住句子的采分点,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然后适当地增删调补换。
(4)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古诗名句的默写和句意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反复记诵,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烂熟于心的地步。
14.①侍,动词,侍奉、伺候;
②之,结构助词,的;
③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答案为:伺候;的;无实际意义。
15.“岁寒三友”指:梅、竹、松,三种凌冬不调的景物。在霜雪之时,此三者没有枯落,是因为“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
故答案为:松;竹;梅;“其性皆耐寒”。
16.岁,年;凋,凋零。
故答案为:等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7.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压、待。
故答案为:大雪压青松;待到雪化时。
(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现代文阅读
①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现在想起来,有一件往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②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很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看报纸,忽然听到狼狗拼命地狂吠。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了。于是,我打开房门,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我下意识地想他们是来讨钱的,于是厌恶地挥挥手。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妇女轻轻地问我:“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③我这才想起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便喝住狼狗,打开院门,让母子俩________(liǎng
liǎ)进来搬报纸。这时我注意到中年妇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边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她,抢着搬报纸。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在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 。望着脸色蜡黄的小男孩,我________(故意 特意)多给了10元钱,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④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狗叫的声音。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面时,看到的是刚刚走了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他们开口,我便________(不耐烦 不高兴)地说:“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⑤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金闪闪的项链。我不禁一怔________(zhēng zhèng),细细看去,那不正是我遗失了多时的金项链吗?我忙接过来,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是捧回了我的爱。要知道,这是我和我先生结婚12周年的纪念品。
⑥这时中年妇女轻轻说:“项链是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求我快快送回来。”
⑦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元塞到小孩手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⑧母子俩谢绝了。夕阳下,我望着她俩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8.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词语下划横线
19.给短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填序号。
①背影 ②一根项链 ③母子俩
20.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21.第②段“不速之客”中的“速”意思是 。文中的“不速之客”指 。
22.“我”第一次多给了10元钱,是因为: ;“我”第二次又掏出100元给孩子,是因为: 。
23.仔细读读第⑥自然段划线的语句,将“央求”换成“请求”“恳求”可以吗?为什么?
24.请想象一下小孩发现金项链以后与妇女的对话,然后把“央求”的过程写具体,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和心理。
25.读了这篇短文,你能用简洁的话语来赞赞文中的妇女和小男孩吗?
【答案】18.liǎ;故意;不耐烦;zhèng
19.②
20.原来那男孩并不是她亲生。
21.邀请;收废品的中年妇女和她的儿子。
22.看孩子脸色蜡黄觉得可怜;被妇女母子的言行所感动而表示感谢
23.不可以,“央求”更能体现小男孩要把项链送回来的急切心情。
24.“妈妈,快把这金项链,还给那个阿姨,她说不定在着急地找呢”……
25.妇女:心地善良。小男孩:纯洁高尚。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要在平时积累和整理,反复巩固记忆,从而达到熟能生巧。
(2)本题考查学生给选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拟写文章标题的关键是要醒目,能够涵盖文本的内容,特别是能揭示作品的主题。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情景补写语句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段进行补充相应的语句,注意瞻前顾后,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能力,要在整体把握语句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情景去推敲和判断。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情节或细节的把握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分析和探究,最好摘引原文的相关语段去作答。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运用的把握能力。词语的选用往往涉及到人物的情感和态度,要结合上下文,从文本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和理解。
(7)本题考查学生想象的能力。要想象合理,必须依据故事的结构脉络,根据作者的行文主题来判断,不能想当然地作答,更不是肆无忌惮地胡乱作答。
(8)本题考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中人物的特点进行品评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言行事迹进行分析和判断。
18.母子俩(liǎ);“故意”是主观上的做法,而“特意”是带着特定的目的做法,语境选用“故意”更好。第三空从后文“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可看出“我”的“不耐烦”。不禁一怔(zhèng),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表示情不自禁地发呆。
故答案为:liǎ;故意;不耐烦;zhèng。
19.选文的标题,是最能凸显文章主题的短语或句子,从文本后半部分的情节“ 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金闪闪的项链 ”,可知透过这根金项链看出了这对母子纯真的、金子般的心。
故答案为:②。
20.题干要求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从原文——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在一起生活,就算是吧!” 说明他们并不是一对亲生的母子关系。故可以填“ 原来那男孩并不是她亲生”。
故答案为: 原来那男孩并不是她亲生。
21.第②段“不速之客”中的“速”,动词,招致、邀请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这里的“不速之客”指收废品的中年妇女和他的儿子。
故答案为:邀请;收废品的中年妇女和她的儿子。
22.结合原文可知:“我”第一次多给了10元钱,是因为孩子脸色蜡黄觉得可怜;第二处又掏出100元给孩子,是“我”被这对母子金子般 的心感动了,而且表示对东西的失而复得的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看孩子脸色蜡黄觉得可怜;被妇女母子的言行所感动而表示感谢。
23.“央求”是主动、恳切地请求的意思,更能体现孩子对归还失物的执着精神,而“请求”“恳求” 要表达的那种主动性、急迫性的程度要弱一些。
故答案为:不可以,“央求”更能体现小男孩要把项链送回来的急切心情。
24.题干要求想象一下小孩发现金项链以后与妇女的对话,然后把“央求”的过程写具体,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和心理。这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当时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
故答案为:“妈妈,快把这金项链,还给那个阿姨,她说不定在着急地找呢”……
25.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话语来赞赞文中的妇女和小男孩。妇女和小男孩都有一个赤诚善良的心,虽然他们的生活境地并不好,但是她们靠自食其力生活着,而且不贪任何便宜的行为值得点赞。
故答案为:妇女:心地善良。小男孩:纯洁高尚。
五、写作(30分)
26.(2022七上·龙华开学考)“咀嚼”是指将食物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引申为对耐人寻味的文章或者是别的事物进行品尝和品读,有“体会”和“玩味”的意思。如“咀嚼唐诗”“咀嚼哲学”“咀嚼童年”“咀嚼幽默”“咀嚼成长”……
请你把题目《咀嚼 ▲ 》补充完整,完成一篇作文,写出你的思考或体验,表达真实的想法或情感,字数400字以上(写在作文纸上)。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加半命题的作文,题干指出“咀嚼”的意思,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最值得我们品味的就是它的引申义。命题人给我们以提示,可以写: 咀嚼唐诗”“咀嚼哲学”“咀嚼童年”“咀嚼幽默”“咀嚼成长”…… 考生要善于选择自己在十多个春秋里感触最深的角度来写,注意细节的把握和情节的曲折,注意语言的流畅自然等等。
【点评】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就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