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14:31: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形式,感知诗人“孤独”的内涵。
2.背诵本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语句的品味,把握诗人“孤独”的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要求:猜一位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
1.他曾经开创了中国文坛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2.他曾经在他的代表作中慨叹时光的短促。
3.他曾经在远征之时登上高处,借诗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4.这首著名登高诗的经典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猜测,利用学生惯性思维产生可能会有的误读,一方面引出七年级上册学过的《观沧海》,作为本节课的比较材料;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语言形式来体会作者蕴含其间的情感。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颁布招贤令。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何为界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古人招贤纳士如斯,然而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为何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呢?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唐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2.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陈子昂向武屡谏不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文章大意
登上幽州台作的诗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初读课文,感知文章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观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尤其是“幽”字的写法。
2.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结合老师范读的音准划分出诗歌的节奏。
(4)老师重点抽读四川话口音比较重的同学朗读,并抽查划分节奏的准确性。(朗读过程中。若有学生用四川话朗读课文,应先充分肯定他,告知大家陈子昂是四川人,表扬后,再次强调其他诗文应用普通话朗读的重要性。)
(5)对比四川话朗读和普通话朗读的情感区别。
(五)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意。
2.重点讲解“古人”、“来者”、“怆然”等关键词的意思。
3.随机抽点学生翻译课文,肯定优点,纠正文意。
4.分小组讨论五分钟。赏析每句话的作用以及情感,分析诗人形象,抽取小组代表分享。
5.有兴趣的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诗歌结合小组讨论情况将诗人所处情境用笔画出,并主动举手分享。
二、诗歌比较一:异中找同,同中求异
1.朗读《观沧海》《登幽州台歌》,通过关键字“登”“临”的比较,引出“登高诗”相关概念,教师补充资料。
2.句之异
(1)对比朗读,体会不同导问:为什么《观沧海》十四句,我们读的轻松而整齐,这首诗只有四句却读得那么“艰难”呢?引导学生关注两诗区别之一:句式不同。
(2)教师改诗,学生初步体会诗人背后情感指向的悲伤及其绵长深厚的特点。
A.教师将诗歌改为四言,让学生比较体会。
B.教师将诗歌改为五言,让学生再次比较体会。
3.景之异比较分析:
为什么都是登临高处而见的空阔辽远之景,曹操是“幸甚至哉”,陈子昂却“怆然涕下”呢?他们看到的景色有何不同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景色描写,引 1导学生品析“景为何物”“何地之景”,并进一步明确曹诗和陈诗中的景色都苍远江阔,无边无际,但曹诗充满动感、充满光明、包容万物,陈诗是苍凉萧瑟、孤单寂寞。
4. 事之异
(1)这首诗里最能表达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是哪一个词语?引导学生关注,“独”,进一步导问:曹操在“观沧海”时也是“独”,为什么他却“幸甚至哉”呢?
(2)切人背景,体会比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不同的“独”:曹操是独揽风流,壮志在胸;陈子昂是孤独一人,有志难伸。
三、悲因探寻,深悟情感
1. 探寻一:陈子昂是否因为自己怀才不遇就茕草子立、顾影自怜呢?教师引导明确:陈子昂的悲伤是一种无奈和愤慨,不甘心,不情愿,悲而不哀,伤中有愤,更显积极之意。
2.探寻二:除了“怀才不遇”,诗中还有没有交代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教师引导分析 “念天地之悠悠”,结合文下注释理解“悠悠”——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孤独” 的第二个层次:人在无限时空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3. 诗歌小结,感知类型。
小结
登高诗的基本内容:所观之景,所遇之事,所蕴之理,所含之情。
四、回扣开头,再说“孤独”
教师引导学生回扣开头,辨析混淆陈子昂和曹操的原因,发现二者相同之处。
五、细品诗歌,德育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陈子昂生不逢时,而我们生逢其时,如何做才能不辜负我们的大好年华?
板书设计:悲伤——绵长深厚悲伤——孤独寂寞悲伤——人生有限
《登幽州台歌》评测练习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三、赏析简答题:
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参考答案
一、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
3、【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4、【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三、1、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课后反思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歌。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这是面对大地的苍茫、时间的无限、历史的风流时所流露出的怅恨和无奈。古人云:远望当归,长歌当哭。陈子昂眺望远方,然而却归向何处?陈子昂放声长歌,然而却只能呜咽悲吟。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是每一个字却都有千斤之重,读之有心力尽瘁之感,似有厚重水泥板层压难喘,然后能明白陈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愤,以及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理解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的心情。在上课时,我考虑这首诗并不难懂,所以课堂上,我以比较朗读为主。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对于诗歌理解非常重要,我讲述了陈子昂生不逢时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一个如此自信骄傲的陈子昂为什么会如此落寞。然后比较朗读朗读,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先去理解。题解中添加了黄金台的典故,因为这个意象在古诗中出现较多,以后还会遇到,学生很喜欢听故事,他们听起来很认真。但是因为听课学生们比较拘束,发言较少,不如平时活跃。通过几个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并且表达的非常到位,几个关键词找得很好,比如时间、空间、孤独、寂寞、悲伤。当学生把陈子昂抑郁悲愤的情感基本分析出来后,我告诉学生,古代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时,在理想破灭时,都会吊古伤今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学生不但没有突兀的感受,反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课后我又总结了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粗笔勾勒,横空出世。前渺渺,后茫茫,先古有贤君,未来有明主,而诗人独不写现在,隐喻可知当下既无贤君,又无明主,正是有志之士的悲哀,不写是因为无处可写,比写更痛心;两个眼中不见,却是内心渴望相见,反笔所写,无明君可见更能凸显诗人内心的悲恨落寞。“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限,浩瀚无边;天之高,地之广,若功成名就,会有曹操的观碣石的豪迈,而此时却一事无成,高广更反衬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独、涕”二字深含慷慨悲凉之情。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我讲的东西太多,学生活动较少,课堂并不活跃。但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还是不错。最后,有个当堂背诵,时间有些紧张,给的时间较短,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过。